朱 红
(青海省总工会干部学校,青海 西宁 81000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工会作用研究
朱 红
(青海省总工会干部学校,青海 西宁 81000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新常态下贯穿经济工作的主线,势必会给劳动关系带来重大影响:改革过程中企业的关、停、并、转、迁问题,使得劳动关系呈现复杂多样的态势;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工资问题纠纷将进一步凸显;社保权益类纠纷高发,权益落实不佳诱发新矛盾;群体性事件频率加快,维权投诉呈现新变化,极易引发群体事件。工会组织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作用,就要围绕化解产能过剩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围绕精准扶贫帮困让职工群众成为改革的最终受益者和共享者,围绕劳动竞赛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后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谐劳动关系;经济新常态;工匠精神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运用[1]。恰逢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国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其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2],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改革难免带来阵痛,在企业关、停、并、转、迁增多的同时,可能产生的内部分流、转岗、就业创业、内部退养、托底安置等问题,必然会对劳动关系带来较大的影响。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越要保障职工利益。面对这一经济运行的新常态,如何找准切入点,做好职工的维权服务工作,助推改革,是工会组织面临的新课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通过有效的市场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的顺利转换接续[3]。毋庸置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的经济结构优化会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在旧经济做减法、新经济做加法的过程中,一批落后产能企业、低端低效企业将逐步被淘汰。企业裁员、关闭或转移造成用工量减少,必然会对在经济结构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的现行劳动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触动一些深层次的劳动关系方面的矛盾,并引发出相应的波动,甚至存有爆发群体性事件的风险。
(一)改革过程中企业关、停、并、转、迁问题,使得劳动关系呈现复杂多样的态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发的经济伦理观念变革之一,是就业伦理观念的转变[4]。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淘汰落后产能、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低端传统企业出现融资难、订单减少、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等问题。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劳动关系矛盾突出,一些粗放型、低效益、高耗能的企业需要关停并转,或者通过整体搬迁、并购、重组等方式开始转型。在这种背景下,职工普遍产生迷茫、焦虑和无所适从的心态,职工队伍不稳定的因素增多。由于股权变更、规模减员、岗位调整、计薪方式调整等一系列劳动用工重大事项变化,加大了不同群体收入分配差距,劳动者的期望与企业的满足能力之间的差距扩大,劳动关系呈现复杂多样的态势。
(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工资问题依然是劳资矛盾纠纷的主要因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定是和“劳动力”这一核心要素密不可分的。产品的升级、科技含量的提升、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型、覆盖市场程度的转变、维护环境能力的提高等,必须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及工薪阶层在劳动力价值观上的觉醒,劳动方面的矛盾甚至冲突越来越显现出频度增加、规模扩大、诉求提升、发生迅疾、成因多元等特征。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成本上升,利润较低,加薪动力不足,有的企业通过调整工资结构和计算方法变相降低职工工资,没有及时按照政策要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工资问题纠纷将进一步凸显。
(三)社保权益类纠纷高发,权益落实不佳诱发新矛盾
工会在化解产能过剩、做好职工安置工作方面,关键是依法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重点是妥善处理劳动关系,加强社会保障衔接,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参加社会保险是职工的重要权益。社会保险具有“兜底”功能,能够为职工提供基本的底线保护。虽然对企业来说参加社保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职工队伍,并且能够帮助企业分担风险。但是参加社保对企业来说无疑是增加了费用,所以部分企业还是存在没有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或者未为职工足额缴纳社会保险的情况。而随着职工法律意识的增强,他们不仅在意有没有参加社会保险,而且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社保基数是否按照实际工资确定,从而造成社保权益类纠纷高发。
(四)群体性事件频率加快,维权投诉呈现新变化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快,传统媒体加上新兴的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使得信息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广泛、通畅。一些劳资纠纷被媒体发布出来,如果应对不及时,很容易发展成群体性事件。随着新生代农民工成为职工主力,职工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在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一些职工除正常法律规定诉求之外,往往会提出提高经济补偿标准、补足社保基数、年休假报酬、高温津贴等各类诉求,一旦得不到满足,很容易通过上访、堵路、罢工等方式表达诉求,甚至采取极端、非理性方式维权。职工诉求越来越高,相同利益诉求极易导致职工抱团投诉,劳资矛盾摩擦系数增加极易引发群体事件。
作为经济新常态下贯穿经济工作的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劳动关系带来重大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无论是从理论研究的层面,还是从实务实践的层面,都需要工会组织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切实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
(一)围绕化解产能过剩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
化解产能过剩,成败关键在执行。工会组织要着力加强源头参与、民主协商和矛盾调处,积极反映职工诉求,化解矛盾纠纷,保持职工队伍稳定。
1.反映职工利益诉求,妥善解决职工安置与就业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化解过剩产能,而反映职工利益诉求,妥善解决职工安置与就业问题,是确保过剩产能平稳化解的重要保障。工会组织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在落实职代会职权、规范厂务公开、依法开展集体协商过程中,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裁员、降薪和人员安置等重大问题必须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2.化解矛盾纠纷,保持职工队伍总体稳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会导致劳动关系矛盾进入凸显期、多发期,劳动关系主体利益诉求多元化,劳动争议案件居高不下,群体投诉增长较快,维权投诉的内容和形式出现新变化。工会要把握维权、维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将新的矛盾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避免这些变化从经济领域延伸到社会领域。
(二)围绕精准扶贫帮困让职工群众成为改革的最终受益者和共享者
工会要发挥组织优势主动为职工办实事、解难事。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重点对去产能过程中新增困难职工实施精准帮扶,要多渠道整合帮扶资金,着眼于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加强服务职工阵地建设,构建服务职工工作体系,使工会服务职工的工作更加有形、具体、精细、可持续。
1.实现就业援助,多渠道分流安置职工。企业改革会使部分职工的具体利益受到冲击,工会组织要更加关注就业问题,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一是督促企业在尊重职工意愿的基础上,为职工提供内部转岗机会;二是多方协调,鼓励有需求的其他企业承接不能实现内部转岗的下岗失业人员;三是协助党政落实和完善援助措施,通过鼓励企业吸纳、公益性岗位安置、职工自主创业等多种渠道,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尽快就业。
2.实施政策帮扶,加强社会保障衔接。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问题矛盾增多的情况下,工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履行好保基本、保底线、保民生的兜底责任。一是对企业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或裁减人员的,督促企业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二是注重做好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服务工作;三是做好社会保险接续工作,对符合领取失业保险的下岗职工,协调有关部门和企业及时发放失业保险金;四是通过社会救助兜底,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职工推动纳入低保范围。
(三)围绕劳动竞赛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后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是供给侧的四大要素,要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通过培训、练兵、比武、帮带等活动,培育造就更多的创新人才,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1.立足有效供给,创新补齐短板。外需空间不足,内需潜力有限,过去一味靠增加投资来改善总需求的路子已走不通了,唯有通过创新,提高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方为解决之道。根据部分企业创新能力不够、后劲不足的“短板”,工会组织要围绕助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职工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激发职工潜能,提升广大职工的自豪感和进取心,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后劲,以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
2.弘扬工匠精神,激发职工创业梦想。工匠精神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产业革命历史表明,工匠群体是各行各业的探索家和发明家,他们不仅生产了产品,也创新了精神和文明。而当代的工匠精神,应当是传统和创新、理念和务实、中华文明特色与世界发展大势的有机结合。当前,我国正逐步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创造强国”的转变,推崇“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应用,是强化产业升级的内在需求。工会组织要发挥教育宣传职能,开展经常性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推动更多“大国工匠”式的技能人才不断涌现。这是工会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工会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着力点。
3.提升职工技能,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活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必涉及职工群众的利益调整,工会要不断深化服务职工工作,坚持围绕企业、地方和行业发展目标,把关键技术、前沿技术、高端技术和解决生产难题的工种作为技能大赛项目。广泛开展群英赛,实行练赛结合、比学结合,促进技能竞赛提质增效。注重大赛典型和成果的宣传、转化和交流,大赛优胜选手入选“技能人才智库”,为后续技师带徒、技术帮扶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在“互联网+”时代不断探索网上练兵、网上技能比赛等新形式,不断扩大技能竞赛影响力,构建起一套多层次、立体化、广覆盖的职工劳动竞赛体系。
总之,改革对企业来说是一次蜕变,对职工来说是一次巨大冲击,对工会来说是一次严峻挑战[5]。面对挑战,工会组织应当更加注重维护劳动者权益,引导劳动关系的良性发展。在人力资源禀赋层次偏低、经济增长与劳动力供给不平衡、新经济对劳动者素质产生倒逼机制的大环境下,作为职工利益代表者和维护者的工会组织,无论是从理论研究的层面,还是从实务实践的层面,都需要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职工生产生活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改革对劳动关系的具体影响,破解制约维权服务的“瓶颈”,补齐影响维权服务的“短板”,健全保障机制,让职工群众成为改革的最终受益者和共享者。
[1]刘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和理论的深刻革命[N].光明日报,2017-03-22(1) .
[2]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6年1月18日)[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16-05/10/c_128972755.htm.2016-05-10.
[3]刘晓勇,魏靖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带来发展革命[N].人民日报,2016-12-05.
[4]乔洪武,邓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伦理观念的变革[N].光明日报,2016-05-08(6).
[5]何玲涛.论国有企业工会在供给侧改革中的纽带作用 [J].法制与经济,2016,(8).
(责任编辑:张慧琳)
D412.6
A
2095-7416(2017)03-0007-03
2017-05-07
朱红(1968-),女,浙江杭州人,大学学历,青海省总工会干部学校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