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政课 “空间讨论教学模式”探析

2017-04-13 15:05:16王岳喜赵夫鑫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空间

王岳喜,赵夫鑫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2016年5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互联网+”入选十大新词和十个流行语。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由此可见,“互联网+”不仅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必须在改进中加强,提高亲和力和针对性。因此,“互联网+高校思政课”即是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现实需要。“空间讨论教学模式”正是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把传统教学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的一种探索和实践。

一、“互联网+”的内涵与特征

2017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6.9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3.2%。[1]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互联网距离人类仅有“一厘米”。当今95后的大学生逐渐成为与传统媒体绝缘的一代,网络不仅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如何让高校思政课在与网络形影不离的大学生身上发生作用,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互联网+”内涵与特征。

(一)“互联网+”的内涵

2012年11月,易观国际董事长兼CEO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首次提出“互联网+”,认为它是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渗透和改变。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作为人大代表提出《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2016年11月,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发布的《2016年世界互联网发展乌镇报告》指出: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世界。这些背景、政策和形势标志着“互联网+”时代真正到来。

目前关于“互联网+”的内涵,社会各界还没有完全达成共识,其内涵主要可以从下述内容来理解,“互联网+”是指“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2]“互联网+高校思政课”也必将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教学模式。

(二)“互联网+”的特征

“互联网+”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跨界融合。+就是跨界,就是变革,就是重塑融合。“互联网+高校思政课”就是通过教学改革变革原有的教学模式,使互联网融入高校思政课,就是在跨界融合基础上教学模式的重塑。二是创新驱动。“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是思维、理念上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这就需要用互联网思维来求变、自我改进,发挥创新的力量。三是重塑结构。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联网业已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互联网+高校思政课”也要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组织形式,重塑教学组织结构,加强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流程。四是尊重人性。互联网强大的力量最根本地来源于对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对人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发挥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由此可见,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内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因此“互联网+高校思政课”更要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五是连接一切。从桌面互联(Internet1.0)到移动互联(Internet2.0)再到万物互联(Internet3.0),体现了互联网连接层次的提升和连接价值的巨大,万物互联就是一种“任何人、人和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永远在线、随时互动”的存在形式。“互联网+高校思政课”就是要实现线上线下、课上课下、教师学生时时的连接与互动。

二、“互联网+”时代“空间讨论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互联网对教育教学信息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每个人能非常方便快捷的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在“互联网+”时代,一个创新开放的教育生态将会被重塑。

1.“互联网+”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挑战,要创新教学模式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技术上的不断革新,对高校思政课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高校思政课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互联网环境下,学习成为无时不可、无地不可的事情,只要连接网络就可以学习,不必再完全依赖于课堂和书本,学习者突破了校园的局限,真正实现了时空上的自由。[3]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学生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这不符合互联网信息传递的立体化要求,导致学生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兴趣不浓、参与性不够。显然,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没有得到学生的真正认同。因此打破以填鸭式、满堂灌、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就是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用互联网思维重塑教学模式的过程。“空间讨论教学模式”就是适应了“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和生生在线上线下的对话、讨论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由传统教学模式中“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由“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解决问题为主”;由学生的“被动参与”转变到“主动讨论”;由“单向灌输”转变到“双向沟通”。

2. “互联网+”对教师的地位和信息技术素养提出挑战,要变革教师角色

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扮演着教学组织者和实施者的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互联网+”时代,师生双方都将成为教学主体,共同加工认知教学客体(教学信息材料),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设置教学情境,提供合适的认识条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对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自主探究、分析论证,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巨大挑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成为教学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师生角色的变迁和学习方式的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了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才能在各种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的背景下,紧紧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解剖,主动引导学生对各种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判,帮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确立正确的评判标准,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空间讨论教学模式”就是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适应教师角色地位转换和信息素养提高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其中教师信息素养提高是前提,教师角色转换是关键。教师借助网络平台,在信息技术素养提高的基础上,通过对“两个阶段,六个环节”空间讨论教学模式的整体设计和实施,教师设计者、引导者的角色得以凸显;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对相关专题问题的自学、讨论、交流和发言,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不断提高。

3.“互联网+”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提出挑战,要创新激励机制

“互联网+”时代,智能化手机普及,网络资费较低,学生用手机上网成为普遍现象。智能手机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方便快捷的资讯和教育资源,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但智能手机多样化的娱乐方式和广阔的交流平台有巨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使很多学生对智能手机产生了依赖,有些同学公然在课堂上聊QQ,聊微信、刷微博,甚至为了追剧,看娱乐节目而逃课,这对课堂教学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某高校的一位资深思政课教师曾感慨,我现在上课就是在和手机争夺学生,每一堂课都和手机斗争的很艰苦。这可能是很多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困惑。面对这种挑战和困惑,思政课教师不能怨天尤人,必须主动出击,创新激励机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活动的双边互动。“空间讨论教学模式”为了回应这种挑战,创新了助教制度和免考制度。助教制度是指学生给老师当助教,帮助教师完成线上和线下的相关任务布置、统计考核、课堂管理、沟通协调等工作,对学生是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免考制度则是为了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全勤、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言、对每一次过程考核优秀的学生实行免考,让学生回归课堂,回归课程学习,提升教学效果。

三、“空间讨论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空间讨论教学模式”的构建基础

讨论式教学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时,哲学家苏格拉底即主张用辩论和对话的方法发现真理,将其称之为 “精神助产术”。我国春秋时期的先贤孔子提出了以启发诱导、学思并重为主线的教育方法。我国清代教育家梁启超倡导教学方法改革时要求教师用“讨论式讲授”,以“培养自学能力教学法”进行教学。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只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该是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历代智者先贤大力倡导讨论式教学法,由此可见它的教育价值和作用,因此,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在海量信息对大学生的冲击下,在大学生网络技术不断提高,网络依赖不断加强的今天,利用网络平台,结合课程内容,密切联系大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网络空间讨论,不仅契合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适合95后大学生的特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通过“空间讨论教学模式”的运用和实施,总体目标在于: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变“教”为“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变“死记”为“活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层次,变“学会”为“会学”。

(二)“空间讨论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探索的“空间讨论教学模式”是以世界大学城“云空间”为平台,以学生为中心,以“讨论促成长”为基本价值取向,以主动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以问题为导向,以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和生生在网络空间的对话、讨论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为使“空间讨论教学模式”全面实施,思政课教师结合课程内容,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围绕“信念信仰、爱国明理、认识幸福、创新创业、爱情婚姻、诚实守信”六个主题进行空间讨论设计;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围绕“实事求是、走进伟人、先富共富、深化改革、经济转型、深入反腐、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九个主题进行空间讨论设计。具体实施主要通过“两个阶段、六个环节”来进行,第一阶段空间阶段,主要包括理论讲堂、抛砖引玉、思想交锋等三个环节,第二阶段课堂阶段,主要包括助教总结、课堂深化、教师提升等三个环节。空间阶段的理论讲堂、抛砖引玉、思想交锋,使原来在课堂上进行的传道、授业的工作在课下进行,课堂阶段的助教总结、课堂深化、教师提升使原来在课下进行的总结、巩固和提升转为课上进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生态,实现了课堂的翻转,使教师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第一环节:“理论讲堂”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在空间讨论课程网站中,“理论讲堂”环节设计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师对相关知识点讲授的微视频、教学课件、电子教案以及学习指南等,学生可以非常方便地点击查看“理论讲堂”中的资源,进行上课前的自主学习。

第二环节:“抛砖引玉”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为指导学生更好地利用“理论讲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空间设计了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思考题,并有相关案例视频和采访学生的微视频,以此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线上自主学习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环节:“思想交锋”促进学生观点碰撞。学生在空间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针对讨论主题存在的疑问和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以及教师提前设计好的有争议性的问题,通过空间发表观点,其他同学及时回应,在空间展开激烈讨论、辩论等形式,进行思想交锋,助教要及时关注学生思想交锋的情况,总结。

第四环节:“助教总结”陈述空间讨论情况。在课堂教学中,首先由各班助教同学总结一周来学生参与空间阶段三个环节(理论课堂、抛砖引玉、思想交锋)的情况,然后推荐各组代表上台发言,陈述本组学生的参与情况、思想交锋情况,陈述对空间讨论主题的基本观点。

第五环节:“课堂深化”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在助教总结和各组陈述本组观点后,学生对空间讨论的焦点问题凸显出来,这些问题往往是大家最关注,最困惑,也最想弄清楚的。因此,在课程深化环节,针对焦点问题,师生共同在课堂中展开深入的讨论和辩论,期待达成共识。

第六环节:“教师提升”全面概括总结提升。这是讨论课最关键的一个环节。经过一周以来,线上线下的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和讨论辩论,学生对相关问题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但对一些争议大、疑点多的问题期待老师来解答,所以教师的总结提升起到系统梳理、解答疑难,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空间讨论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一)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生态,实现了课堂的翻转

空间讨论教学模式,借助“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平台,通过“两个阶段,六个环节”进行,空间阶段的理论讲堂、抛砖引玉、思想交锋,使原来在课堂上进行的传道、授业的工作在课下进行,课堂阶段的助教总结、课堂深化、教师提升使原来在课下进行的总结、巩固和提升转为课上进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生态,实现了课堂的翻转,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探索出助教制度和免考制度,提高了教学管理能力

学生助教在教师的指导下,协助教师进行网络空间作业的批改、统计、总结和课堂展示,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判断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免考制度更加注重过程管理和激励,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学生在新的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引导和相关措施的激励,逐渐使学生把手机作为学习的移动工具,教师不再和手机争夺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利用手机积极参与线上线下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讨论,使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三)增强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

“真理愈辩愈明。”“空间讨论教学模式”使思政课教学不再是从结论出发,而是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的探求欲望,教学的亲和力进一步提高。通过“两个阶段、六个环节”的学习、思考、碰撞和提升,使学生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和学习生活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理想信念越来越坚定,爱国情怀进一步增强,感恩意识逐步提升,增强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增强了四个自信。

(四)增进了师生感情,提高了教学的亲和力

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空间讨论教学模式”实现了教与学、学与学的全面互动。师生交流打破了时空的限制,通过线上线下随时互动、交流、反馈,真正做到了师生无界,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通过师生真切的讨论,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愿意和老师分享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感悟、收获和困惑,正是因为学生信赖老师,亲和力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引导才能发挥作用,教学效果才能得到切实提高。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7(1):33-34.

[2]李景梅,周建华,王亚慧.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270-271.

[3]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2.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政空间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QQ空间那点事
学与玩(2009年6期)2009-07-03 09:15:02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