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昌 永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学生处,河北 承德 067000)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的影响
李 昌 永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学生处,河北 承德 067000)
运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教育有必要性。在对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方面,新媒体存在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要把握网络思想文化建设,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创作高雅网络文化产品,减少新媒体的消极影响,让大学生通过现代传媒手段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更好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
新媒体的兴起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对大学生思想文化观念的影响尤其深刻。适当运用新媒体,有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碰撞智慧的火花、充分表达自我诉求。对教育领域来说,新媒体的运用是机遇也是挑战。积极探索并适当利用新媒体这把“双刃剑”,更新教育思想和理念,是当下高校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亟须重视的课题,加强思想文化教育是新形势下教育环境的需要。本研究立足于新媒体对教育影响的分析,提出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的策略,以期为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研究提供借鉴。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精神的家园,新媒体是传播文化的重要介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1]。高校是先进文化的重要传承地,肩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青年的历史重任。利用新媒体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通过宣传、引导和熏陶,开拓其视野、活跃其思维、激发其创造性、升华其人格、提高其精神境界,有利于综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达7.1亿,其中手机网民达6.56亿。从年龄上看,我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比74.7%,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达30.4%[2]。从年龄结构看,庞大的学生群体在使用新媒体工具,通过新媒体让大学生尽可能多的接受先进文化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大学生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渠道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要求教育工作者了解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善于运用新媒体,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文化建设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调查显示,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大学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的积极影响
1.新媒体的开放性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
新媒体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新媒体是在自由开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了“空间无屏障”“资讯无障碍”,优化了信息资源配置,可以让人们更便捷地互通信息。新媒体时代,许多大型门户网站会积极推动新闻资讯,只要掌握新媒体载体,就会自如接收信息,利用新媒体了解社会、感知世界,真正实现“足不出户,便知天下大事”,有助于开拓大学生视野,综合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2.新媒体的交互性有利于拓展沟通交流空间
新媒体的交互性指的是用户在处理信息时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信息提供者和接受者之间是双向沟通与交流关系,这为兴趣相近的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他们可以利用微信朋友圈、QQ朋友圈、YY朋友圈、人人朋友圈等新媒体终端,进行兴趣搜索、朋友搜索,据所喜爱的话题进行沟通,拓宽学生之间沟通渠道,增加知识积累,提高思维能力。
3.新媒体的平等性有利于学生表达自我诉求
平等性是互联网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网络的门槛较低,沟通与表达的平等性强,发布的时间和地点比较灵活,很容易表达“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和感动”的情怀。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表达的自由性,这也正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需要。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的消极影响
1.新媒体刺激意识形态的较量
新媒体已经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一个战场。国家政权的稳固性与其意识形态有密切关系。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问题会间接影响国家的安全稳定,甚至影响国家或政党的统治地位。西方敌对势力及国内外的反华势力曾认为,有了互联网,就有可能颠覆共产党政权,幻想利用他们所主导的互联网来摧毁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高校学生是其主要目标之一。他们利用新媒体大肆宣传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发布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不满情绪,以迷惑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曾经有意识地在电影、电视、书籍、宗教的传播中渗透并宣扬西方所鼓吹的“绝对自由”和“人道主义”,还会利用新媒体蓄意制造分裂民族地区、割裂民族团结、伤害民族感情、制造民族仇恨的谣言。由此可知,新媒体可能成为反华势力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争夺的阵地。
2.新媒体干扰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
新媒体的出现,呈几何级数丰富了知识容量,但在某种程度上容易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一是价值判断感性化。部分大学生的“三观”仍处于形成阶段,尽管年轻人见解独到,但相当一部分流于肤浅,认识不到事物的本质,加之一些不负责的媒体随意散布未经核实的消息,使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有悖于理性思考。二是价值选择功利化。在新媒体中,“几日成为暴发户”“一学就会”“月赚千万”的信息层出不穷,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让大学生萌生走捷径的想法,幻想不劳而获。三是价值目标短期化。新媒体的出现,部分大学生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浏览朋友圈上,通过朋友圈了解大千世界,这种做法容易造成部分学生汲取信息的客观性不足,缺少长远打算,导致目标短期化。
3.新媒体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部分大学生的猎奇心理强,自我管控能力弱,容易被网络中暴力、色情、低俗不雅以及灰色信息所迷惑。如果长期被负能量信息所浸染,大学生可能会滋长不良情绪,对现实失望,影响身心健康以及学业的完成,以至于弱化社会责任,产生很大危害。新媒体强调个性、自信的同时,也容易导致部分大学生个人意识膨胀,形成重个人轻集体、重所得轻付出的不良现象,比如,新媒体偶有“老人摔倒不扶”“公交车上不让座”等负面新闻出现,没有正面思想和理念的引导,大学生会有更多的理由来说明不扶、不让,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一些非正义化行为,这都不利于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一)切实搞好网络思想文化建设
1.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
管理部门是规范的制定者、监督者和执行者,要运用法律手段和科学技术手段,加快网络立法步伐,严格管控程序。相关职能部门应出台适用于管理网络文化的法律法规,科学技术人员应对新媒体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高校应主动承担对新媒体的监督监管责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3],一要加强舆论监督,切实核实信息发布源,遏制有害信息传播;二是消除炒作源头,遏制有害信息生成,及时清除悖逆时代潮流的信息;三要加强网络信息管理,逐步完善校园网络安全防护、信息过滤、IP定位等功能。通过整合校园宣传栏、校报、校刊、校媒体等资源,加强校园网信息管理,形成线上线下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育人环境。
2.加强网站的思想文化建设
建立传播正能量的主题网站,引导校园文化的良性传播。主题网站的建立要与时俱进,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之真正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营养含量高的网站,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一是建立红色网站,例如北京大学的“红旗在线”、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浙江大学的“求是潮”等,弘扬主旋律,注重网站的正能量传播;二是加强学术型网站建设,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增强学生学术道德观念;三是加强主题网站建设,运用富有人文艺术气息的内容和形式,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文艺素养;四是加强社团建设和学生网站建设,利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活动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五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学校特色,融入健康向上的校风学风[4]。
(二)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发挥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承担着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属于集思想性、教育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知行合一的课程。任课教师要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授课过程中,应熟练使用新媒体工具,选择权威性的素材,制作精美的有感染力有说服力的PPT和教学视频,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用先进的思想引领学生,先进的文化感染学生。同时,还应注重利用网络工具加强教学主体之间的线上线下互动。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微信或者QQ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将思想引导融入教师与学生的日常沟通与交流中。课下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开设学习板块、交流版块、案例板块、新闻板块等,利用思想政治课平台引领进步的文化潮流。
(三)创作高雅网络文化产品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优秀的作品。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新媒体,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的质量,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增强网络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让大学生通过现代传媒手段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新媒体语言符号来创作一批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于一体的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品,更好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协助开发中国数字图书馆、知网、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等网络文化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味高雅的网络文化产品。
[1] 杨素华,洪小英.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对学生思想文化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J].湖南农机:学术版,2013(9):210-211.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8-03)[2016-12-31].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P0201608033673 37470363.
[3] 周先进,邬丽.新媒体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文化建设问题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1):109-113.
[4] 张易.论新媒体发展趋势下高校思想文化阵地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9):223-226.
责任编辑:张文革
Influences of new media upon the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I Chang-yong
(Student Affairs Office,Hebei Minzu Normal University,Chengde,Hebei 067000,China)
New media may have influences upon the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alectical effects of the new media and claims to construct the cyber moral education,create cyber products of elegance,and try to minimize the negative influences of new media.
new media; undergraduate; moral education
2016-12-20
2016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HB16SH042)
李昌永(1970-),男,河北承德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教育管理.
1009-4873(2017)01-0057-03
G6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