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中平,王成佑,陈天波,王开仓,王少博
(1.达州市人民政府,四川 达州 635000;2.中共万源市委宣传部,四川 万源 636363)
达州段荔枝古道开发利用研究
黄中平1,王成佑2,陈天波2,王开仓2,王少博2
(1.达州市人民政府,四川 达州 635000;2.中共万源市委宣传部,四川 万源 636363)
达州段荔枝古道是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荔枝古道上凝结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展现着多彩的民俗风情,洋溢着迷人的山水景观。研究达州段荔枝古道的开发利用,对业已启动的蜀道申遗具有重要的遗存再现意义和文本构建意义,对达州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荔枝古道;蜀道;开发;利用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代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对千古流传的杨贵妃与荔枝的故事和当时一度繁忙的荔枝运输道路作了生动描述。荔枝古道,不是一般的道路交通线,而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是一千二百多年前专为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运送川南荔枝的古老道路,荔枝古道穿越秦巴山区,在没有公路、铁路以前,一直为川陕物资交流和旅客来往的重要通道,《三省边防记》称之为“川陕要道”。2014年6月荔枝古道已被四川省纳入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项目,要是如愿以偿,荔枝古道便被全人类公认是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人类罕见且无法替代的财富。荔枝古道经过达州大竹、达川、宣汉、万源四个县市区,过境路程漫长,古道保存完好地段多,沿途遗存丰厚,开展研究开发利用对于促进达州跨越发展同样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一)荔枝古道的形成
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史籍记载:唐天宝年间(742—756),唐玄宗李隆基为满足宠妃杨玉环食新鲜荔枝的喜好,颁旨在涪州(今重庆涪陵)建优质荔枝园,开辟涪州到长安(今西安)的道路,从涪州置专驿,换人换马运荔枝,接力快速传送。这一条长达1000多公里,专供荔枝运输的驿道,历史上便一直被称作“荔枝道”。
给杨贵妃送荔枝的荔枝道究竟源自哪里?一直有福建、岭南、涪陵等不同的说法。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华瑞说,从他的研究来看,“至少在宋代,大家一致认为荔枝道的路线就是从今涪陵跨大巴山至长安。”宋《能改斋漫录》和《舆地纪胜》则记载杨贵妃所食荔枝取自涪州(今属重庆)。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荔枝叹》诗中讲得比较明白:“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其自注云:“汉永元中交州(今广东广西南部)进荔枝龙眼,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腾死亡,罹猛兽青虫之害者无数。唐羌字伯游为临武长,上书言状,和帝罢之。唐天宝盖取涪州荔枝,自子午谷路进入。”《蜀中广记》、《读史方舆纪要》、《川中杂记》等史籍都记载了从涪州取洋巴道和子午谷到长安的进贡荔枝路线。宋《杨太真外传》载:“杨贵妃小字玉环,弘农华阴人也。后徙居蒲州永乐(今山西省永济)之独头村。……父玄琰,蜀州(今成都)司户。贵妃生于蜀。”贵妃生于蜀,好吃家乡蜀中荔枝也很合乎情理。于是便有了今天重庆涪陵至陕西西安的荔枝道。
根据史籍的记载,通过古道踏访,荔枝道的基本路线是自涪陵(妃子园)——垫江——梁平——大竹——达县——宣汉(大成乡瓦窑坝折入三桥、隘口、马渡)——平昌县(岩口乡、马鞍乡)——万源市(鹰背乡、庙垭乡名扬、秦河乡三官场、玉带乡、魏家乡)——通江县(龙凤乡、洪口乡、澌波乡)—再入万源市(竹峪乡、虹桥乡)——镇巴县——西乡县,最后进入子午道,到达长安(今西安市)。全程1000多公里。[1]
(二)荔枝古道的功能
荔枝古道延续一千二百多年,虽然专门为杨贵妃运送荔枝的历史在安史之乱中因杨贵妃被逼吊死而划上句号,但因这条古道所蕴含的历史风云和复杂故事都与皇帝、妃子和荔枝紧密相连,也就一直称之为“荔枝古道”。只是这条古道的功能已大大延伸,成为川陕物流人流的千年通道,比如是商贩必经的重要“茶道”和“盐道”。[2]沿着荔枝道沿线建立的贸易集市,明末清初最繁华,作为川陕鄂盐商交易市场的陕西镇巴县的盐场坝、渔渡坝、响洞子等街市,不仅名称一直延用现在,也是川陕两省边民进行物资和文化交流的集中之地。对促进川陕的物质交流和经济文化发展起过极其重大的作用,荔枝道事实上已成为历史上的川陕要道和秦巴南北交通的主脉。至今流传在镇巴民间还有“一条黄龙(火纸)出川来,一条白龙(棉花)入川去"的说法。荔枝古道在唐代以来不仅是出入陕川的一条重要交通枢纽,同时也是秦岭和巴山南北广大地域文化交流的主干道。
(三)荔枝古道的遗存
荔枝古道历经一千二百多年,直至今天,依然留存有许多遗迹可供人们鉴赏和查考。荔枝古道保留最为完好丰富的遗存,要数平昌、万源和宣汉境内的路段。至今还有石梯、石板路、拦马墙、饮马槽、关墙、衙门营盘等古道遗迹存在,还有一些与荔枝古道密切关联的古关隘、古渡口、古城寨、古寺庙、摩崖石刻、古驿站、行道古树、古村落、古墓葬以及民俗文化等。[3]
如平昌与万源交界处的鸡公寨,荔枝古道从悬崖经过,用大石条砌了长长的护栏,人称“拦马墙”,是为防止马匹坠崖而修建的。拦马墙右边石壁上深深的弯槽,是当年闩门杠用的,叫做门杠槽。万源市鹰背乡竹筒沟的高山深谷中石板路依稀可辨荔枝古道的原始风貌,而且还有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的石碑刻有碑文:“此竹筒沟通衢道也,然则天宝贡果过境而被劫。”记载了明朝时期竹筒沟区段的荔枝道状况。
从鸡公寨过竹筒沟,到化米梁衙门营盘,路边还保留着几个完整的饮马槽。是在大石板上开凿的一个长方形的槽,装饲料喂马的。其中一个饮马槽长60厘米,宽50厘米,深20厘米;距离方槽80厘米远的地方凿有一个圆孔,直径20厘米,深25厘米,是钉木桩拴马用的。
化米梁下面的叫衙门坪,传说是专为管理护送荔枝设置的衙门,围墙依稀可辨。据说一个衙门官员看中了后面一块形如“黄蛇赶鼠”的风水宝地,死后葬在那里的,现在还叫“官儿坟”。衙门营盘对面垭口的土门,是荔枝道上的重要关卡,曾有厚重高大的石门。荔枝古道就是一条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民间风情的多彩长廊。
(一)政治价值
“俄而朝野怨咨,政刑纰缪,何哉?用人之失也。自天宝以还,小人道长。如山有朽坏,虽大必亏;木有蠹虫,其荣易落。以百口百心之谗谄,蔽两目两耳之聪明,苟非铁肠石心,安得不惑?而献可替否,靡闻姚、宋之言;妒贤害功,但有甫、忠之奏。豪猾因兹而睥睨,明哲于是乎卷怀,故禄山之徒,得行其伪。……谋之不臧,前功尽弃。”[4]在《旧唐书》中,五代史学家、后晋政治家刘昫对唐玄宗时期为何会成为唐朝由盛入衰的转折点,先后出现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
今天,我们开发利用荔枝古道,自然会想到从政治层面吸取治国理政的深刻教训,想到选人用人制度的好坏对社会政治走向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唐玄宗时期之所以会成为唐朝由盛入衰的转折点,开元盛世之后会出现安史之乱,关键在于选人用人的差错上。前期,唐玄宗提拔使用姚错等一批贤臣,共同开创了开元盛世。后期在一定程度上因宠爱杨贵妃而起用了李林甫、杨国忠等人是导致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则是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要不得。据《大唐久典》记载:唐朝全国各地被称为官道的主要交通线路上,每间隔30里设一处驿站。繁华荔枝道,负责运送新鲜荔枝的驿使,把采摘下的荔枝带叶密封于竹筒中,土法保鲜,防止途中挤压和偷拆,然后装笼上马。二十里一换人,六十里一换马。“以马驰载,七日七夜至京”防止荔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味变,三四日色香味尽去矣”。“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为搏妃子一笑,唐玄宗不惜数以万计的人力物力,从涪陵到长安,千里运荔枝,腐败程度,可见一斑。后来官兵逼迫杨贵妃至死,表达了积怨已久的政治诉求。
(二)经济价值
在修建初期,荔枝古道主要起到运送荔枝到长安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延续,荔枝古道作为蜀道的东线组成部分,逐渐承担了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之间丝织制品、食盐、蜀纸等货物流通的重要作用,对促进川陕鄂的物资交流和经济发展起过极其重大的作用,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它仍然是“北出秦壤、南达绥定”的主要通道。
荔枝古道纵跨重庆、川东达州及陕南地区,地理上同属秦巴地区,文化上也极为相通。可以根据这种地理优势,将古道相连的地区“捆绑”起来,开展系列经贸、文化活动,重新激活作为“北出秦壤、南达绥定”的主要通道对沿线区域形成的经济带动价值。[5]荔枝古道在不少地域都远离公路、铁路,依然发挥着物资集散和人员往来的作用,对秦巴山区的经济发展更是不可或缺。
(三)生态价值
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国道改线之后,荔枝古道沿线区域基本上处于比较偏僻的地方,没有过多的人为破坏,再加上较长时间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荔枝古道大部分区域生态条件都比较好,如万源市石塘乡通天观段,河口片区的鸡公寨、竹筒沟、化米梁、紫马坎、龙王桥,草坝片区的石窝金山水库等区域,大多都蜿蜒于悬崖边际,其周围均保留有优良的植被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生态走廊。宣汉马渡荔枝古道将如诗如画的沙溪河沿岸风光连成一串。在深谷山梁磨得溜光发亮的石板路上行走,人们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唐玄宗与杨玉环凄美的爱情故事和白居易荡气回肠的《长恨歌》,给自然生态带来更加丰厚的价值。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古道、山势、流水和古树茂林等景观,进行修复开发,将进一步优化提升古道周边的生态环境。
(四)文化价值
荔枝道在古代,不仅仅是一条重要的货物流通要道,同时也是川陕之间一条重要历史文化长廊,到目前为止,沿荔枝古道依旧保留着古朴的民俗风情、生产方式和生活情趣,比如古香古色的农具家具、土法酿酒、火纸制作技艺,以及民间音乐中的渔鼓、唢呐、孝歌等,反映出沿线乡土文化的源远流长。[6]达州在打造“名人、名山、名节”之时,挖掘和利用荔枝古道上多姿多彩的地方文化、民俗民风,开发古道旅游资源,挖掘古道文化内涵,进一步拓展文化空间,可为文化发展和繁荣提供条件。如从大竹、达川、宣汉到万源的荔枝古道上布满了川东的古村落,不少还是元末明初的三合院、四合院,是目前四川省境内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群落。这些古村落承载着历史发展和民俗民风的宝贵遗产,为我们开发利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
(五)旅游价值
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近年来,乡村游已经成为一种重要旅游休闲方式,目前,我们达州的乡村旅游业更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旅游景点同质化现象严重,且大多一般化,有说头,少看头,真正有特色、有卖点的乡村旅游产业相对较少。荔枝古道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正好可以弥补目前达州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如万源境内的鹰背、庙垭、秦河、石窝一带,宣汉境内的大城、隘口、马渡一带,无论山水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饮食特色等等,都有乡村的独特魅力,呈现着多元的旅游价值。
(一)蜀道申遗的迫切要求
“蜀道”主要指连接四川成都平原与陕西关中地区的通道,即由四川通往汉中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由汉中通往关中的褒斜道、子午道、陈仓道、傥骆道等七条主要道路构成。因此蜀道并非一条,而是一组道路群。
2009年,四川省启动蜀道申遗工作,前期准备主要是摸清家底。到2012年,蜀道仅金牛道广元段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近两年来,为充分挖掘蜀道相关的文化、自然遗产资源,夯实蜀道申遗的基础,做好蜀道的文物资源调查和价值认定,省内又相继展开了米仓道、荔枝道的考古调查工作。2014年6月,荔枝道与米仓道一起,被省上纳入蜀道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的范围。
作为目前保留较完整,沿线文物资源较丰富的古道之一,荔枝古道的开发利用,不仅是推动荔枝古道沿线区域历史文化建设和旅游经济发展,更是作为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荔枝古道的开发利用,能够进一步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自然景观、生物资源、民俗文化、遗产呈现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分析、综合、提炼,形成完整的资料文本从而进一步提升蜀道申遗的成功几率。
(二)遗产保护的客观要求
保护荔枝古道,实属迫在眉睫:一是形成于唐代中晚期的古道毕竟年代久远,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如山体滑坡、山洪冲刷、河流改道、风雨侵蚀等,使古道破坏不少。二是人为的破坏,古道线上的自然风光如森林被砍伐、河流被污染,有的古村落被撤掉,有的长期无人居住照管,一些古庙石刻、壁画被视为“封资修”遭破坏。三是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一些古道早已人迹罕至,为树丛荆棘所吞噬。四是人们对荔枝古道作为自然文化遗产的认识不到位,这不仅是荔枝古道沿线人们的问题,就是一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公布的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都还有人们认识不到位而遭到破坏的问题存在,因此才有《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出台。所以,对荔枝古道这项自然文化遗产(省上已认可并作为世界级遗产正处于申报的过程中),按照全世界通行的《公约》进行保护,乃是势在必要的客观要求。
(三)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我们达州提出了文化强市的长远战略目标,凸显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实施了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举措,尤其是在赋予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种方面抓出了一定成效,诸如巴人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元九登高”等。现在省上已将荔枝古道纳入申报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的项目之中,这就为达州满足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提供了新内容。荔枝古道作为自然文化遗产,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一是时间久远。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尤其是它起源于中唐时代,会将当时及其以后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绚丽多彩的艺术成就、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从漫漫古道中连绵不绝地输送到达州。二是空间宏阔。作为线性的自然文化遗产,它将沿途纷繁多样、美不胜收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串联起来,可以让人们踏上一条荔枝古道饱尝无数文化大餐,还可以生发古之幽情,回望历史天地。
荔枝古道作为“蜀道”项目申报的世界遗产,力求它所禀赋的突出价值得到世界公认,成为世界级的永久性名胜,对它的开发利用就必须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相关《公约》和规定,构建实施有效的开发利用战略举措。
(一)规划
荔枝古道开发利用是一项战略工程,涉及面广,工程量大,专业性强,投入较多,事先作好长远规划显得十分重要。一是先期调查考古规划,申报遗产名录必备文本的形成规划,继承、保护、保存和发展规划。二是精心编制古道旅游线路长远发展规划。鉴于荔枝古道资源尚处于待开发阶段,为避免各自为政、无序开发,在古道开发中逐步形成古道各段整体统一协调而又各具特色的旅游景区,打造精品古道旅游线路,并将古道旅游发展规划列入达州市全市旅游发展规划之中。三是在规划设计理念上要坚持调查研究的科学论证态度,服从系统发展战略要求,采取多种方案对比选择录用办法,保持在一定范围和幅度内的灵活性。
(二)保护
保护荔枝古道应该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方针,遵循“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一要划定荔枝古道沿线文物保护区域和文物保护单位,由文物部门依据荔枝古道不同区段在历史、自然条件、民俗文化、遗存类别和保存状态等方面呈现出的不同特点,研究确定具有代表性、价值突出、保护基础条件具备优势的区段,划定为重点保护区域,先行一步实施保护措施,避免在保护区域内造成对遗产的破坏。二要提高民众保护古道及沿途文物和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的意识。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村道公路及农房建设如火如荼,无可避免地对古道及沿途文物和生态环境、自然景观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古道和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破坏了是恢复不回去的。要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办事。不少民众对这些法律一无所知,一般的违法也无人追究。这就需要把这些法律纳入“全面依法治国”的范畴给予落实,做到有法必依。三要将古道保护与民俗文化传承结合起来。荔枝古道所依托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积淀都是大巴山原生态品种,都是荔枝古道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古道两侧遗留的古遗址、古墓葬、古亭、古桥、古院落累如串珠,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荔枝古道历史文化长廊。这就需要制定和落实综合性的保护措施才能让古道的永久性得到保护。
(三)修复
荔枝古道的修复要遵循科学的原则,真正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否则容易造成“画蛇添足”,资源浪费。
荔枝古道的修复要体现以下原则。一是体现纯朴风貌的原则。受限于古代的社会经济条件,荔枝古道尤其是达州段古道保存了较为完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在社会文化、民风民俗等方面大都保留了淳朴的传统。在恢复设计时应尽量保持原生状态,维持地域文化特质、凸显纯朴风貌。二是重视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对荔枝古道景观进行恢复时,要对遗留在古道上的自然景观、社会文化、民俗风情、建筑艺术等资源加以调查和整理,以获取最准确的恢复依据。材料、格局、结构、工艺以及各种雕刻绘画都应尊重古道景观原有的特色特质。三是提升景观品味的原则。对荔枝古道景观进行修复时,应注重沿途景观的增添营造,比如行道树木,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又注意树木的花色、花期、树形、姿态的搭配以及空间布局上的合理性,营造出“曲径通幽”、“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等景观效果,提升景观档次和审美品味。四是展现历史文化的原则。历史文化是古道景观的灵魂与精髓,在荔枝古道景观修复时,应深入挖掘所蕴藏的丰厚文化内涵,加以提取和展示,增加人们的文化游憩体验,获得深层次的精神享受。
(四)开发
开发利用荔枝古道这一难得的遗产资源,其中最好的项目,即是最有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的莫过于荔枝古道旅游,荔枝古道不仅旅游资源赋存丰富,而且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品位,进行开发建设投资的回报率高、使用长久。
首先,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高起点策划和高规格建设达州段荔枝古道沿线景观道和沿途公路,将古道经过的片区乡镇串连起来,在更大区域内形成达州古道旅游的最佳线路。二是组织专家实地考察、调研、测绘“达州段荔枝古道”路线,在古道旁有遗迹的地方如:饮马槽、拦马墙、驿站、桥梁、石板路等处竖立标识标牌,方便游客参观访问。三是以古典风格在达州段荔枝古道沿线适当位置建设休息亭或休息驿站,以方便游客休憩。
其次抓好配套设施建设。一是在保护利用现存古村落、古院落、古民居等前提下,在达州段荔枝古道沿途区位、环境、条件较好的修建宾馆、饭店或仿古式简易客栈。二是在达州段荔枝古道沿线,每隔一段距离建设旅游公厕、环保垃圾箱等卫生设施。三是在开阔地带建设停车场、购物点、农家乐等配套设施。
(五)宣介
达州段荔枝古道现存完好的大多在偏远深山,有如“养在深闺人未识”,要进行开发利用,宣传推介工作必不可少。可以采取的宣介措施:一是借助新闻媒体宣传,与中央电视台、四川卫视等电视媒体合作,开设达州段荔枝古道专题栏目。以蜀道申遗为契机,邀请省内外新闻媒体采访报道达州段荔枝古道,在《四川日报》、《达州日报》、四川新闻网等媒体刊播达州段荔枝古道专版专刊,提高知名度。二是策划摄制达州段荔枝古道微电影、微视频等专题宣传片,通过微博、微信转发宣传,并上传新浪、腾讯等网站,加大宣传力度。三是积极参加各种旅游促销活动,在组织旅游行业参加旅游博览会等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时,印制达州段荔枝古道宣传单、宣传册等宣传资料强化宣传推介达州段荔枝古道旅游。四是在“中国旅游日”、“达州市旅游发展大会”等高规格的旅游节庆会议活动期间,制作达州段荔枝古道宣传专栏、宣传广告,充分挖掘荔枝古道旅游特色资源,提升达州段荔枝古道的文化品位,增强达州段荔枝古道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五是借鉴旅游业的成功经验,广借外力,做好发展古道旅游的推介策划、宣传促销工作,逐步提高达州段荔枝古道旅游资源的知名度,成功打造一张古道旅游的“金名片”,使之成为达州市旅游业的又一增长点。
达州段荔枝古道及沿途的自然文化遗存,是传承文明、教化育人、开发旅游的珍贵资源,只要我们加强保护、科学开发,将古道游、生态游、红色游、民俗游等有机结合,就一定能够将荔枝古道打造成文化历史研究的生动课堂、访古休闲的旅游长廊,让古道焕发出勃勃青春,为达州昼夜兼程、同步奔康发挥正能量。
[1]蓝 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1989:7.
[2]梁中效.唐代蜀道的地位和作用[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71-75.
[3]谭继和.蜀道遗产与区域文化[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2(5):3-8.
[4](后晋)刘 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826.
[5]孙启祥.20世纪下半叶以来蜀道历史地理研究综述[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4-50.
[6]李之勤,阎守诚,胡 戟.蜀道话古[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276.
[责任编辑 范 藻]
The Advantages of Dazhou Devision of Ancient Litchi Road
HUANG Zhongping1,WANG Chengyou2,CHEN Tianbo2,WANG Kaichang2,WANG Shaobo2
(1.Dazhou People's Government,Dazhou Sichuan 635000;2.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Wanyuan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of CPC,Wanyuan Sichuan 636363,China)
Dazhou division of ancient Chinese LitchiRoad is an im portant partof ancient Shu Road.A long the road are the long history of culture,the colorful customs and themagical scences.Th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of Dazhou division has a significance for the relic resurrection and text construction in the started program of Shu Road Application for the List of World Heritage. Besides,itw ill propel the econom y,society,culture and ecology in Dazhou.
ancient Chinese Litchi Road;Shu Road;development;utilization
G07
A
1674-5248(2017)01-0030-06
2016-11-02
黄中平(1970—),男,四川万源人。达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川东北地方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