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敏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 安徽 马鞍山 243000)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生活化研究
孟敏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 安徽 马鞍山 243000)
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以及思想状态发生了十分重大的转变。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有别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当前,高校的思政教育生活化面临诸多挑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教育新媒体,努力实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生活化,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移动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是在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新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移动终端,例如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想要得知的信息以及服务。各种智能终端设备的出现为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根据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目前已经有超过90%的大学生使用各种智能设备来学习、社交以及获取信息。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以及学习的重要工具,使他们的学习、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这种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生活现实,在教育的过程中,将青年学生的网络生活和现实生活进行有机融合,以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1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及其应用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的概念也在不断的演进。当前,我国的学术界以及理论界对于移动互联网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论。我国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的总工程师余晓辉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必备要素应该包括:移动通信网络介入以及4G等。移动互联网应该具备移动性以及与移动终端设备相适配等特点。移动互联网主要是指用户从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手机及平板电脑等无线终端来随时随地通过无线的方式来接入互联网。[1]
高校思政教育的生活化是指以大学生为教育主体,基于青年学生所进行的实践活动,把思政教育与他们的生活世界进行有机结合,在指导与引导中将高尚的思想品德内化于其心,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生活中来,最后到生活中去,从生活实践中启发教育,在教育中促进生活实践。[2]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生活化是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即时性、互动性以及虚拟性等特点,将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网络生活体验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2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特点
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比,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很大的不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高校思政教育具有互动性。移动互联网自身的互动性使得这一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互动性。相对于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而言,新时期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大学生与教育工作者常常处于平等的状态,高校思政教育者同时也是被教育者。通过移动互联网,大学生可以及时反馈自己的学习生活状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这样能够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状态进行教育。另外,由于移动互联网教育具有私密性,现在大学生又比较注重自己的隐私,在这样一个私密的环境下进行沟通,可以有效地减少高校大学生的抵触感,从而逐渐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3]
第二,高校思政教育具有超时空性。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不计其数的信息和数据,这个特点决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立体的、动态的以及超时空的。在此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借助多种移动互联网终端对大学生开展教育活动,有效运用多种传播媒介来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种教育方式有别于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容易消除大学生的抵触情绪,使他们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在信息传播上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即时性,这使得大学生能够全天候地接受和共享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第三,高校思政教育主体具有多元性。在当前的大数据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自身条件,如:性别、年龄以及社会地位等特征都被弱化了。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学校内部的专职教师,在互联网环境中,网络上那些虚拟的教师以及专家或者那些能够在某一专业能够帮助大学生的人都可以被称为老师。
最后,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与新媒体有密切联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当前各种新型的社交媒体来与学生沟通,例如微信、微博以及QQ等。大学生可以实时的在网上浏览信息以及观看视频,同时也可以通过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等各种无线终端来观看思政教育的视频资料。
虽然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很多机遇,呈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但是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仍面临着不少挑战。
2.1 教育者的素质有待提高
在开放、便捷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查阅到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这样会导致大学生不会轻易地接受思政教育工作者以往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和抽象的教学内容。倘若教育者的教育内容不具有说服性,教育方式不能够与时俱进,那么大学生就会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产生怀疑。另外,当前高校思政教师自身的工作压力在逐渐加强,在他们有限的精力范围,在海量信息的传播和接收方面,一些思政教师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不能很快适应环境的转变。此类情况的产生会促使青年学生对教育者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产生质疑,这样高校的思政教育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2 思政教育内容脱离生活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就是教育,教育由生活决定。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也不例外,应该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其教育内容应是生动活泼的,受到大学生喜欢的。实际上,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某种程度上已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脱离。一直以来,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过于理想化,脱离了社会生活实际,当大学生真正接触到社会实际时,他们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状况与理想是不同的,这样大学生就会出现迷茫以及困惑的心理状况。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从理想化的教学内容中走出来,走进大学生的实际生活。
2.3 教学方式还有待完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只要一部智能手机或一台便携式电脑,青年学生便可随时随地处理自己的日常事务。互联网技术的便捷性及人性化等特征使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性逐渐加强。但是从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高校的思政教育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而没有与网络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会降低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当前高校的思政教育中,仅靠向学生灌输抽象的理论和规范,不顾学生的内心需要,不去考虑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其结果就会使大学生知行脱节,所学的知识难以内化为能力素养,不能外化为实际行动,现实生活中往往表现出多重性和矛盾性。
移动互联网技术是一种先进的、革命性的技术,它一方面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另一方面也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该主动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来促进思政教育生活化的发展,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3.1 善于利用教育新媒体
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受到严重的影响。为了使青年学生培育正确的三观,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思想引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得青年学生能够正视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的区别和界限,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引导,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同时也要及时的纠正他们不良的心理状态以及精神状态。[4]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引导大学生远离虚拟世界中那些粗俗、暴力或色情的信息,提高他们的道德自律能力,养成文明的上网习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有效利用网络新媒体,借助QQ工具、微信平台、微博、校园网站等载体,加强与大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另外,家长的参与也十分重要,家长要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加强与孩子的联系与沟通,通过学校和家长的共同配合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遵守网络规范,从而促进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3.2 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趋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比较空洞和抽象,大学生对这类知识的接受度普遍较低。鉴于这种情况,高校的教育者可以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海量信息资源,将网络上出现的图片、视频以及新闻信息融合到自己的教学工作内容中,结合青年学生的学习特点来挖掘他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从而逐渐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思考力,由此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同时,高校的思政教育应该将书本上的理论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深入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能够让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另外,在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在思政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应该着眼于大学生关注的焦点话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对于原本不在思政教学范畴的新内容,教师在对这些内容进行筛选之后,可以将其纳入到高校思政教育的体系中。另外,可以将大学生耳濡目染且有道德教育意义的生活实践与高校的思政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能够引导大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困难。[5]
3.3 教学方式生活化
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掌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以及教学内容,同时还要与时俱进,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来武装自己,这样才能与网络时代的新知识以及新观念接轨。从学校的层面上来讲,学校应该积极培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互联网技术运用能力,通过设置专业的培训课程,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互联网技术以及素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要主动参加相关培训、掌握互联网信息技术,要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实时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生活状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心。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学生的很多生活内容与网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为了更快地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高校应该充分重视网络的重要作用,思政教育者应利用网络通信技术来革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充分尊重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总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在移动互联网的思维背景下,深度融合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采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
[1]赵效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创新研究[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4(4):58-61.
[2]刘成荣.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20): 51-52.
[3]张春宇.论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5(3):63-64.
[4]陈立国,牛海.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再转向[J].改革与开放,2015(13):100-102.
[5]张宝君,刘静涵.“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114-119.
G203
A
2095-7327(2017)-04-0117-02
2014年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重点)“基于‘数字原住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研究”(2014jyxm640),2016年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生活维度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SK2016A0468)。
孟敏(1974—),女,安徽寿县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