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剑波
(南京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创业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大学生众创空间研究
徐剑波
(南京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众创空间”创业平台的构建,顺应了网络时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对于培育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业团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众创空间”的内涵分析,以创业生态系统理论为学理依据,以泰州市蜂鸟空间站的成功模式为现实依据,从“众创空间”的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3个层面,探索构建大学生“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的可行性路径。
创业生态系统; 众创空间; 创客; 创业教育
1.1 创客、创客空间与众创空间的概念
“创客”一词源于英文maker,泛指那些喜欢自己动手、通过创造和分享将想法变成现实的行动者[1]。而“创客空间”指的是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和服务平台,为创客提供开放的物理空间和原型加工设备,组织创客聚会,开设创客技术工作坊,从而促进资源和知识分享、跨界协作以及创意的实现[2]。创客空间是一种相对于线上虚拟社区而言的实体空间和开放式社会化平台,区别于传统的科研实验室,可被视为是人们聚集在一起通过知识分享、跨界协作并创造新事物的实体实验室。创客空间作为推动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重要力量,促发着创客运动和创客文化的蓬勃发展[3]。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创客通过互联网、3D打印等数字化工具,将创意转化为现实的产品,推动着创客空间的发展。随着创客运动的高涨,创客空间也从“私家车库”空间、“兴趣俱乐部”空间、“创新实验室”空间演进到“众创空间”。所谓的“众创空间”,实际上就是指在创客空间和创新工场等孵化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有效集成创业服务资源,提供全链条增值服务,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4]。简而言之,众创空间可以理解为“创客空间”和创业孵化的结合体,既是创客的创意实现和分享的场所,也是创客的创意孵化和交易的成长和服务平台。
众创空间创业平台的构建,顺应了网络时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对于培育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业团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2015年1月2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就明确提出“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创业服务平台”。在国家一系列双创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众创空间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涌现出诸如车库咖啡、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和服务平台。截至2016年9月,全国已有众创空间3 155家,呈现出区域特征明显、运营主体多样和运营模式多元等特点。
1.2 众创空间的创业生态系统理论提出
众创空间发展既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也出现一些混乱局面,各方不遗余力的推动,必然会造成过剩问题[5]。在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众创空间井喷式增长和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众创孵化空间地库、孔雀机构等先后倒闭的情况,上海、杭州及一些二三线城市部分众创空间陆续停止营业,众创空间自身运营的问题逐渐暴露。这是众创空间在中国土地上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李克强总理曾在多场合多次强调要打造良好创业创新生态环境。因此,需要全新的理念和得力的措施推动众创空间的健康发展。
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 A.G.在1935年首次提出生态系统(ecosystem)的概念,他认为生态系统是系统内的各种生物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构成的有机系统[6]。美国查尔斯·扎斯特罗等在《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一书中将人的生存环境视为一个完整的具有层次性的社会生态系统,人在这个系统中与家庭、朋友、学校、政府等诸多系统保持着持续互动[7]。在此理论的启发下,学者们开始通过生态系统理论来对创新创业、众创空间的生态发展等进行研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Dunn K.认为,在麻省理工学院创业教育过程中,学院创业中心和大学生的10多个项目共同构建成一个创业生态系统,这样的生态系统提高了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8]。百森商学院教授Daniel J.I.认为创业生态系统由市场、政策、融资、人力资本、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支持等6个要素构成,这些要素所形成的整体环境就是创业生态系统[9]。他指出,当创业者拥有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资金及专家资源,并处于一个容易得到政府支持与鼓励的环境中时,创业最容易成功。Spingel B.则认为,创业生态系统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结合体[10]。
因此,众创空间的创业生态系统,实际就是由众创空间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要素构成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结合众创空间涉及的诸多构成要素,可以将众创空间的创业生态系统分成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众创空间内集聚着数量众多、角色多元的创客,他们在创客空间内与各种创业资源主体之间形成纵横交错的关系,这样的关系网络构成了创业生态系统的微观系统;创客空间与创客空间之间、创客空间与各职能部门、社会组织等也产生着相互关系,不同层次的众创空间相互嵌套,空间的创业生态动态演化,形成了创业生态系统的中观系统;存在于众创空间之外,对众创空间的发展产生着影响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等组成了众创空间的宏观系统。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自发生着变化,进行着生态转变,每一次的转变都是众创空间发展的一个阶段。
蜂鸟空间站是泰州团市委直营的大学生众创空间,坐落于泰州市海陵区高教园区,辐射全区6所大学近6万名大学生。作为全市第一家专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众创空间,同时也是团市委直接运营的第一家青创空间,蜂鸟空间站一期项目定位为初创区,总面积1 100 m2,分为咖啡区、公共服务区、路演会议区、预孵化区、苗圃区、孵化区和生活区,园区内wifi全面积免费覆盖,基础设施完善。二期项目为成长区,总面积为8 730 m2,分为加速区、共享工位办公区、公共服务区、项目展示区、高创咖啡吧及休闲健身区、路演大厅等6大功能区。
蜂鸟空间站从2016年5月开始运营,当年9月进入爆发式成长。空间站目前入住率超过100%,截至目前,累计孵化项目62个,在孵化项目19个,预计年销售10万元以上项目4个,30万元以上3个,100万元以上2个,300万元以上1个。
2.1 成立蜂鸟空间站青年创业中心
泰州团市委宏观指导蜂鸟空间站的发展,并指定专人负责蜂鸟空间站的运营。蜂鸟空间站成立蜂鸟青年创业中心和I.C.E高校联盟2个青年社会组织,具体负责蜂鸟空间站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蜂鸟空间站青年创业中心好比创业生态系统的微观系统大脑,指挥和引导整个微观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I.C.E高校联盟则将工作重点放在为大学生创客提供诸如会计代理、税务办理、法律咨询、投资贷款、创业指导等专业服务上。
2.2 实行“加减法”生态系统代谢机制
蜂鸟空间站采用的是一种动态的孵化机制,也简称为“加减法”代谢机制,充分体现出创业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功能。具体做法是:
(1) 加法代谢机制,也就是分期孵化机制。凡是符合蜂鸟空间站入驻条件的大学生创业者都可以提出分期孵化申请,整个孵化服务机制分为预孵化期、苗圃期、孵化期3个阶段,大学生创业项目通过空间站孵化实现从0到1的质变。
(2) 减法代谢机制,也就是毕业淘汰机制。空间站对入驻项目实行优胜劣汰,滚动孵化。所有申请项目在整个孵化期需要经过入门、初期、中期和结业四轮评审,每轮评审都邀请专业创业导师进行审核指导,以决定项目是否继续孵化,如何孵化。
2.3 对蜂鸟空间站构成元素提供“三度”服务
(1) 提供有力度的平台服务。蜂鸟空间站的平台服务实行线上与线下双线融合:一方面,线下平台对入驻预孵化区项目提供租金和水电费全免、提供仓储和快递代收发、将孵化成熟项目向其他蜂鸟平台推荐等服务,让大学生创客零成本创业。另一方面,线上平台帮助大学生创客更便捷高效地获取创业资源,借助于蜂鸟青创网站和青创百店线上平台,和江苏团省委C空间实现联动,通过青创百店免费帮助青年创业店铺进行线上推广。
(2) 提供有深度的金融服务。蜂鸟空间站深度把握大学生创业的资金需求痛点,通过举办与投资人的创投专场对接活动,推荐大学生创客参加蜂鸟闪投大赛,为大学生创客开通蜂鸟金融贷款绿色通道,提供蜂鸟自创投、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多维度全链条投融资体系,保证大学生创客的金融服务需求。
(3) 提供有温度的社群服务。蜂鸟空间站邀请所有大学生创客加入团市委大学生创业群,提供网络交流互动平台;组织大学生创客参加蜂鸟研习社、蜂鸟青训营等活动,为大学生创客提供蜂鸟青创导师辅导;提供会计代理、税务办理、法律顾问等一站式代办服务和项目把脉、市场评估、团队管理等企业咨询服务;提供电视、报刊、网站、微信等全媒体宣传推介服务等。
蜂鸟空间站加强自身运营管理,为大学生创客提供平台服务,与政府、社会、高校及企业等联合,拓宽发展平台,真正形成为一个入口宽、循环畅、出口广的创业生态系统。蜂鸟空间站的成功运营,对大学生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思路。
3.1 以服务大学生创客为中心,促进众创空间的微观系统健康发展
美国学者戴尔·多尔蒂认为“创客”将其身份与其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就是创客运动[11]。创客运动将会成为推动下一个经济增长的动力[12]。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和创新工厂等作为众创空间的主要表现形式,都是创客运动和创客文化的产物。有专家认为,创客运动可将越来越多的人从消费者转变为创客。要建设好创客空间,就需要更多的创客。另一方面,要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创客,必须建设好创客空间。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
因此,要高度重视众创空间的服务设施建设,降低创客创意落地的难度。众创空间要为大学生创客提供必需的办公经营场所、公共软件、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还能提供财务税务、工商注册等便捷服务,可以配备指导师或专业的创业服务机构,对大学生创客进行跟踪指导。众创空间要摆脱依靠政府或外界扶持的思想,挖掘自身源动力,通过整合场地、人才、技术和产业资源,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众创空间的建设,保持自身造血功能和不竭的发展动力。
与此同时,众创空间应为大学生创客积极营造健康的创客文化氛围。创客文化是以互联网为依托,以创新和制作为灵魂,注重个体的创意和小众的需求,以达到分享资源和技术目的的一种亚文化[13-14]。众创空间除为大学生创客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外,还应该通过创客茶吧、创业训练营、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培育创客文化,让创客们在和谐的众创空间环境内轻松创业、愉快创业、成功创业。
此外,还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准创客”的培育。在众创空间的影响与带动下,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必将包括更多的内容,面向更多的领域[15]。众创空间应与高校加强合作,加强共建,实现信息资源、场地资源和人才资源等的跨界共享,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资源平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大学生准创客,为众创空间积蓄更多的人才资源。
3.2 以加强众创空间管理为重心,推进众创空间的中观系统良性循环
众创空间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也存在着诸多发展的瓶颈和障碍。管理部门必须加强众创空间的规范管理和科学引导,丰富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促进和推动众创空间的中观系统的良性循环。
一方面,丰富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众创空间一般可以分为活动聚合型、培训辅导型、媒体驱动型、地产思维型、产业链服务型、综合创业生态体系型等7种模式[16]。众创空间管理部门应该充分引导众创空间走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路径,不断壮大创新创业服务队伍,鼓励和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众创空间的建设中来,避免众创空间同质化、单一性发展。管理部门应该加强众创空间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合作共赢,推动众创空间与高等院校、银行、企业等多行业多领域跨界融合,拓宽众创空间的发展平台。众创空间也应该尝试通过与专业中介合作、谋求政府和社会机构支持等模式,主动降低运营风险,实现高效构建。
另一方面,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众创空间管理部门要强化众创空间认定管理,对于具备完备的基础服务设施、能够满足创客创新创业服务需求的众创空间给予大力扶持,并明确发展定位;对于硬件条件尚未完备,或者发展思路不明确、运营管理和工作机制不完善的众创空间暂停发展甚至不予发展。对已认定的众创空间制定明确的考核评价办法,通过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对考核结果较好的众创空间进行宣传和奖励,提供更大的发展平台,树立标杆;对于不理想的众创空间,进行整改完善,甚至淘汰转型。
3.3 以大学生众创空间的外部环境建设为核心,保证众创空间的宏观系统正常运转
首先,制定和完善支持众创空间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众创空间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时间并不长,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备,一些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在指导众创空间发展的政策不明朗,服务力度还不够,管理经验也不足。因此,国家和地方应该尽快出台指导众创空间建设的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为众创空间的科学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其次,重视支持大学生众创空间发展的文化培育。众创空间是一个创新创意的转化场所,也是一个创意落地的孵化空间,更是一个创新创业的文化场域。国家、社会和高校应该通过加强众创空间政策宣传、组织创新创业竞赛、鼓励社会机构和组织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和孵化基地、建立多元化的可持续的创业扶持网络,营造良好的支持众创空间发展、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文化氛围。
最后,积极推进众创空间发展模式的转变。从发达国家对众创空间建设的成功经验来看,社会主导、政府服务、高校跟进的模式效果最好。譬如,美国硅谷的成功是一个典型案例,以斯坦福大学为摇篮不断孵化创业企业,向创业企业输送最前沿的知识和高科技人才,依靠大量的中介机构和投资机构实现高效率运转,形成自然集聚的创业生态系统。我国目前最可行的方法还是政府主导、高校跟进、社会辅助的方式。随着大学生众创空间的培育深入,社会对创业的认知和扶持力量上升,我国逐步向社会主导、政府服务、高校跟进的发展模式转变也应是必然。
References)
[1] 徐思彦,李正风.公众参与创新的社会网络:创客运动与创客空间[J].科学学研究,2014(12):1789-1796.
[2] 陶蕾.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14):72-76,113.
[3] 王佑镁,叶爱敏.从创客空间到众创空间:基于创新2.0的功能模型与服务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15(11):5-12.
[4] 李克强.构建“众创空间” 加强对创业支持[EB/OL] .(2015-01-28).http://tech.sina.com.cn/i/2015-01-28/doc-ichmifpx5915085.shtml.
[5] 刘志迎,徐毅,洪进.众创空间:从“奇思妙想”到“极致产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6] Tansley A G.The use and abuse of vegetational concepts andterms[J].Ecology,1935,16(3):284-307.
[7] Charles H.Zastrow & Karen K.kirst-Ashman.Understanding Human Behavior and Social Envionment [M].9th ed. Wadsworth Publishing Co Inc,2004.
[8] Dunn K.The entrep reneurship ecosystem [J].Technology Review,2005(8):1-17.
[9] Isenberg D J.The big idea:How to start an entrepreneurial revolu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8,86(12):107-111.
[10] Spingel B.The relational organiz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2015,6(3):1-25.
[11] Dougherty D. The Maker Movement [J].Innovations,2012,7(3):11-14.
[12] 克里斯·安德森.创客:新工业革命[M].萧潇,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13] 张娜.融合与创新:创客文化与科技馆发展刍议[J].未来与发展,2016(1):9-13.
[14] 刘艳.创客文化的特质与教育变革[J].中国青年研究,2016(1):79-83.
[15] 李瑞军,吴松.“众创空间”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5(7):82-85.
[16] 投中研究院.众创空间在中国:模式与案例[J].国际融资,2015(6):47-51.
教育教学改革有两件事情是最关键的:第一,教育过程中的各环节要真正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增加学生的自主权,使他们有更多的选择;第二,关键点与培养模式有关。清华提出的培养模式是知识、能力和价值“三位一体”,但是放在第一位的是价值。价值塑造是最重要的,是影响根本的。在学生成长中,能力重要、知识重要,但是同学们最终能不能承担社会责任,能不能做出更大的贡献,还在于价值取向。
清华大学校长
邱勇2017年3月23日在博熬分论坛上的讲话
Research on university students’ Maker space from perspective of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theory
Xu Jianbo
(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ntrepreneurial platform for Maker space conforms to the new situation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multi innovation” in the Internet era, and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fostering all kinds of innovative young people including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entrepreneurial teams.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connotation of Maker space, by taking th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based on the successful mode of Taizhou Hummingbird Space Station, a feasible path of constructing the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for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Maker space is discussed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he micro-system, the meso-system and the macro-system.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Maker space; Maker;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10.16791/j.cnki.sjg.2017.08.005
2017-03-24
2015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5SJD154);2016年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专项课题(16FYHLX099)
徐剑波(1977—),男,江苏泰州,博士,讲师,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E-mail:xujianbo526@163.com
G642.0
A
1002-4956(2017)08-0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