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华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1402)
高职工科学生工匠精神的德育养成探讨
赵志华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1402)
将工匠精神融入德育,不仅可以拓宽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丰富和扩充德育理论的内容,而且可以发展高职工科学生的专业素养。在人才培养目标、内容、方法上,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德育过程具有内在一致性,高职院校应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开发专业课德育资源,挖掘学校特色文化等来培养工科学生工匠精神。
高职 工科学生 工匠精神 德育养成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工科学生必须具备工匠精神。从德育养成角度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一方面可以开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弥补专业领域培育工匠精神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扩充德育理论。高职院校应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加强对工科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德育中,寻找培育工科学生德育新路径,提高高职工科学生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工匠精神成为当下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的热点问题。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范畴,是对所从事的工作的执着,对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通过德育养成高职工科学生的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目前高职院校很重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主要从专业层面培育,在教学做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工科专业教师的目标是培育合格的工匠,在培育合格的工匠过程中,重点培育学生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但是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态度培育不够。工匠精神是从业者对所从事职业的素养和精神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工匠精神,明确职业活动的基本规范和要求,从而提高自身职业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正确的价值理念。所以,从德育角度培养工科学生工匠精神,能够开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弥补专业领域培育工匠精神的不足。
德育理论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不能不关注时代发展的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现阶段高职德育忽略现实的需求。从德育目标来看,重视学生远大理想的树立,忽略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内在需求;德育内容缺乏职业教育特色,没有结合社会需求、专业需求和创业要求。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中去,培育具有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能工巧匠。这不仅丰富和扩充德育理论,推动高校德育理论的新发展,而且使德育紧贴实际,提高高职德育的实效性。
高职学生处于高招录取链末端,他们的某些特点和对职业教育的认知,有时与“工匠精神”是不能完全吻合的。部分高职学生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较难改变,比如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持之以恒精神,不能静下心来刻苦钻研,缺乏学习的自信心,遇到困难不能坚持到底竭力克服。[1]以德育养成工匠精神,能够发展高职工科学生坚持、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等职业品质。
高职工科学生工匠精神德育养成不仅是必要的,从人才培养过程的规律性、人才成长的规律性和德育方法论体系角度分析,可以揭示其实施过程的可行性。
培育高职工科学生具有工匠精神已成为现时代德育目标之一。工匠精神的培育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调细作的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目的也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2]德育是养成人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所以说,高职工科学生在培育目标上工匠精神培育和德育养成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
工匠精神是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理念,包含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坚守专注的意志品质及乐于奉献的价值追求等。工匠精神中内涵有丰富的德育内容,是优质的德育资源。
高职德育应以高职生修身成才为落脚点,以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职业道德教育是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吃苦耐劳等优秀品德的教育。职业道德的培育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础,是工匠精神中应有之义。因此,工匠精神培育和德育养成教育具有内在统一性,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德育,让学生德育养成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养成过程是认知——情感——行为。培育工匠精神的方法:其一是理论教育。让学生对工匠精神有正确是理性认知;其二,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养成工匠精神。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在具体的实训中、实践教学中、第二课堂教育中培育。
德育方法是师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手段。由于德育过程是一个多因素的相互影响多层次的发展过程,包括知、情、意、行等几个环节。高职工科学生德育的具体方法有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榜样示范法等。所以,德育方法和工匠精神养成方法有同一性,都是通过认知、实践来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
德育养成工匠精神是教育者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基础上,有目的对学生施以教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心理内部矛盾的解决,不断地积累起新的品质的过程。在塑造工科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要遵循学生个体品德形成规律和德育养成规律,显隐结合,内外兼修。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职院校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教学中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德育功能。当前,高职院校主要开设两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即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工匠精神融入两门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侧重点不同。《概论》课重在培育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传承上。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建设文化强国讨论学习。强国、敬业都需要工匠精神的塑造。《基础》重在让学生如何践行工匠精神,做到知行统一。结合职业道德,探讨如何弘扬工匠精神锻造职业道德。要弘扬和塑造工匠精神,就要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并在平时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有意识的培育学生工匠精神。
要重视和强化工匠精神的实践教育,充分利用专业第二课堂、实训、顶岗实习机会,在实践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践行能力。
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在实际的学习工作中才能体会到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才会去注重培养和践行工匠精神。对于培育和塑造学生工匠精神,专业课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在专业实训、见习中塑造工匠精神。专业实践活动中,每一项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都要注重细节、追求精益求精。培养学生工匠精神除了长时间在校内实践外,还需校企合作,深入到企业真实的环境中去熏陶培育。在专业实训、顶岗实习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技能任务,要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磨练技艺、体验,在实践中形成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坚持、专注的工匠精神。通过学生的长期练习,让工作要求成为他们的习惯,从中提高工科学生工匠精神的践行能力,实现工匠精神的从知向行的转变。
对高校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的职责和任务,也是专业课程教师的职责和任务。所以我们要充分开发专业课的德育资源,在技能训练中塑造和强化学生的工匠精神。
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需求,不同专业工作岗位的要求,构建学生职业素养的内容体系和标准体系。[3]这两个标准体系要细化,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用工匠标准养成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安排工匠精神、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的教学内容和环节。要有具备“双师型”、专业本领过硬、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课教师引导学生。教师严谨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精神,专注执着的工作态度等对学生影响很大,会让工匠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强化。
重视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的建设,挖掘高职院校特色职业文化,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效果,达到传播、弘扬工匠精神的目的。
经常性的开展与“工匠精神”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结合学校社团活动,教师参与社团指导,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践行能力。高职院校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各具特色的社团。为了使社团能够经常性开展活动,活动有意义有成效,教师要参与积极指导,每项工作按照“工匠精神”的要求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并有相应考核和奖励。根据高职教育特点,我们可以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中来,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营造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
[1]孙标.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J].武汉职业技学院学报 2016(6):6.
[2]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95.
[3]刘增安.以工匠精神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15.
G711
A
1009-8534(2017)06-0071-02
浙江省教科规划2017年度研究课题(高校)课题编号:2017SCG009;浙江省马克思主义学会高职分会2016年度科研项目重点课题,课题编号ZD201608;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017校级一般课题,课题编号:HKZYYB-2016-9。
赵志华,女,,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刘 芳
审 稿 人:宋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