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 “得意”的一堂课

2017-04-13 04:33闵小红
师道(人文) 2017年5期
关键词:杨万里林子西湖

闵小红

我最 “得意”的一堂课

闵小红

这是我六年前的一个案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五下的一首古诗,当时我已教过两届学生,没想到第三次执教时却出现了被学生 “考倒”的尴尬局面。

教学时,我按照 “赏景导入感受美,揭示诗题” “自读自悟体会美,理解诗意” “品词析句欣赏美,感悟诗情” “比较阅读发现美,表情达意”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品读这首古诗。学生们侃侃而谈自己从诗中体会到的六月西湖中别有的一番风韵。他们的感悟点之多、语言表达之流畅、思维之敏捷不禁令我拍案叫好。正当我为这小小的成功暗自喝彩时,小博士邱雨夔却提出了一个我始料未及的问题:“闵老师,我有一个地方不明白。诗题是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可见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为什么全诗通篇写景,对离别却不提一字?我们在诗句中也丝毫读不出依依惜别之情呢?”

真是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一片哗然,我也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懵住了:读背这首古诗无数遍,这个问题我还从来没思考过,教参上也从未提及。学生兴致正浓,避而不谈肯定不行,怎么办?稍有经验的老师都明白,这时候不能慌,应该放下尊严直面问题,把来自学生的 “皮球”暂时先踢回去,让他们自己先 “处理球”,教师可利用这个缓冲相机行事。于是我很快调整了思绪,先表扬了邱雨夔: “你能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这种质疑精神值得大家学习。”然后,我把目光转向全体同学,坦然地说: “说实话,邱雨夔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老师也不明白。既然这样,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再读读整首古诗,想象当时的情景,猜想一下诗人到底为何不提离别呢?”

“毕竟西湖六月中……”孩子们入情入境地读着。一阵议论纷纷后又安静下来,几只小手不太自信地举着。

生:我想是因为西湖的景色太美了,诗人一时忘记了离别的愁绪。

生:可能是诗人与林子方的感情太深厚了,他不愿提及分别,使对方难过,就只好装作在欣赏西湖美景,就像我们学过的 《黄鹤楼送别》里的李白和孟浩然。

生:我们学过很多送别诗,诗人都将离别的酸楚化作对景物的描写,借景抒发对友人的不舍或安慰。杨万里也许就是借西湖美景安慰林子方吧。

……

孩子们说的似乎都挺有道理的,正当我不置可否时,小博士邱雨夔再一次举起了手。我示意他站起来发表意见。他环顾四周,用略带自豪的语气说: “这个问题还是由我来回答吧!其实这首诗的真实意思与景色毫无关系。且听我慢慢道来——

“林子方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皇帝御前办公室的一个秘书,别看官不大,可是天天在皇帝面前晃悠,再加上机智聪明很得皇帝喜欢,于是破格提拔连升两级,调任外省做官。这林子方自然是高兴极了,马上收拾行李准备上路。杨万里呢,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室秘书长吧。他也很欣赏林子方,和林子方关系不错,当他得知林子方外派做官后很是着急,为什么呢?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在皇帝身边才容易有发展啊,就算是个小官,可是能天天见到领导,表现的机会多了,还愁没前途吗!于是他就想劝林子方留下,就算是升迁也得就地升迁,别离开皇帝的视线。可这些话杨万里对林子方又不能太挑明了说,于是就写了这首诗送给他。这诗里面到底蕴含了什么意思呢?”

我与同学们正听得出神,小邱同学却停了下来。 “快说,快说,别卖关子了。”不等我催促,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

邱同学这才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 “首先这 ‘毕竟’二字表明了杨万里的迫切心情, ‘西湖’就是指当时的首都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 ‘六月天’是什么呢?去过杭州的人都知道,阴历六月的杭州就一个特点——热!所以前两句的意思就是说,毕竟你是在全国最炙手可热的地方,这里的机会、环境是与别处不同的。后两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天’暗指天子, ‘日’即太阳,也暗指皇帝,所以这两句的意思就是:因为你能 ‘接天’,也就是能见到天子,所以你这片普通的莲叶才会 ‘无穷碧’,也只有在太阳底下的荷花才会红得与众不同!说白了,就是你离开皇帝的视线就什么都不是了。可惜的是林子方并没读懂诗中暗藏的玄机,只是一味赞叹‘好诗啊!好诗!’然后翻身上马,从此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

邱同学的话音刚落, “啪啪啪……”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我在茅塞顿开,外加惭愧之余,乘机追问: “邱雨夔,了不起,不过这些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邱同学有些不好意思地抓了抓后脑勺,说: “我在预习时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便上网查询了一些资料。我想,应该有很多同学不会注意到这个细节,就故意提出来考考大家,没想到闵老师也被我考倒了。”

课在同学们的 “哈哈”声中结束了, “被考倒”的尴尬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我们说,新课程下的课堂是开放的、自主的,它让我们欣欣然看到了学生的潜能,领略了他们向权威质疑、向老师挑战的勇气。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呢,却还是时常抓着一本教参或是照搬现成的教案就走进了课堂,当我们威风地站在学生面前时,有没有扪心自问: “我对教材吃透了吗?我做到独立思考了吗?每堂课,我都是有备而来吗?”

崔峦老师说过: “文本的解读,忌浅——浅尝辄止;忌搬——急于看教参中的 ‘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忌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由于自己把握不住,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所偏出时,教师不知所措。”确实,当学生提出这首送别诗为什么通篇不提“离别”时,由于我课前没有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可谓 “备课不精”,课堂曾一度陷入混乱。当时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 “一不小心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的危险。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也曾说: “解读文本是备课最重要的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有法儿。”

那天,那节课,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什么叫 “教师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什么叫“课前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要常备常新”……这就是我最 “得益”的一节课,当然,此 “得益”,非彼 “得意”,但足以让我终身受益……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溧水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猜你喜欢
杨万里林子西湖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冬日的林子
Summer Vacation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杨万里诗一首
当西湖遇上雪
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