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颖,陈雅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南京 210046)
我国高校图书馆微书评服务方式的思考*
梁颖,陈雅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南京 210046)
本文通过调研图书馆微书评现状和特征,分析高校图书馆微书评服务的四种典型模式:微博模式、微信模式、活动模式和门户网站模式。通过调研39所“985”高校图书馆微书评总体服务情况,对比高校图书馆基于门户网站的微书评服务和图书分享网站微书评服务的优劣,以期为改进高校图书馆微书评服务方式提供建议。
微书评;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
书评作为一种介绍或评论书籍的二次文献,给出版商、读者和作者提供了一种信息交流的渠道。基于“书”这个基本主体,实事求是地对其内容、结构和形式进行有见地的分析,实现对创作艺术形式、思想模式、学术知识的探讨[1],从而达到为读者进行知识引导,辅助择书的作用。但在21世纪的“文化快餐”时代,传统书评已无法满足用户的服务需求,微书评应运而生。微书评是在网络信息交流体系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大众化、社会化的阅读评价形式,基于微博、微信、网站等数字化平台,评价内容简短、精湛,便于网络读者交流。
高校图书馆微书评是图书馆信息化、数字化服务的重要环节,能有效提高用户建设文献资源和评价文献资源参与度,以及加强读者与图书馆、读者间的交流互动[2]。近年来,基于图书馆分享网站的微书评服务得到高校重视,是图书馆拓宽服务功能、增加创新服务方式的重要保障。
本文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在其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输入主题词为“书评”,共检索到3 978篇相关文献,研究于1935年开始,随着全民阅读的大力推广,近年来书评的研究热度呈不断上升趋势。在WOS数据库以title=“micro book review”进行检索,得到相关文献2篇,作为补充参考。在中国知网上以主题词 “图书馆”and“微书评”为检索式,检索日期为2017年6月15日,剔除新闻报道和重复文献,共得到51篇相关文献。
统计发现,国内图书馆微书评研究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发文量偏低。2012年收录的7篇文献中有6篇是高校图书馆微书评的相关研究,自2013年图书馆微书评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在收录的43篇文献中有21篇关于高校图书馆微书评的研究。
图书馆微书评发文量较多的机构有大连职业技术学院、长春图书馆、河南科技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和新疆医科大学;发文量较多的作者包括王家莲、于秀波、孔功胜和张理华等。
在网络和传统信息交流体系下发展起来的微书评,是由网络书评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形书评,字数一般在140字以内,大多以书为评价对象,评价内容简短、精湛,便于网络读者交流。微书评的兴起源于微博的流行。
2010年,首次微书评大赛在榕树下平台举办,得到众多读者关注,自此拉开微书评登上互联网平台的序幕;2011年,中国首届微书评大赛在当当网和腾讯网的策划推动下取得成功,得到读者的积极响应[2];2011年8—10月,由《广州日报》牵头的微博书评大赛借助传统媒体和网站平台宣传,使微书评的概念被大众更加熟知,激发人们利用微博发表评论的兴趣,一时间微书评的活动热度达到高潮[3]。
微书评作为传统书评一种新文体,不再局限于微博,而向微信、博客以及各大网站发展,使读者、出版机构、编辑及创作者都积极关注。传统媒体也开始尝试基于原创审核、编辑等角度来为其创作方式、结构标准以及发展趋向寻求一个规范的模式[4]。尽管微书评已成为一种被大众接受的文体形式,但其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并不突出。根据吴丹等的研究得知,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均设置图书评论功能,但利用率不高[5]。这是由于高校的图书评论功能偏向传统书评模式,不如微书评灵活易学。
目前图书馆微书评主要有细致型和自嗨型两种形式。前者是读者有目的、有意识的在微信、微博、博客及各类网站进行的未得到回应或未实现阅读推广的编辑创作;后者是读者未加雕琢,随性而发的感悟。
与传统书评相比,图书馆微书评具备以下四点特征。(1)明显的主体个性。微书评更注重主体感受,由主观判断,不需要证据论证。(2)自由活泼的语言。突破传统逻辑、字数和结构的限制,微书评更口语化、网络化,更能明确表达作者所思所想。(3)实时的互动感。读者可将其微书评在平台共享,与其他读者实时互动交流。(4)大范围的影响力。微书评是通过网络实时发布,深度交流并得到反馈,大数据时代更易在广大读者中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网络平台的在线用户在进行资源收集或浏览时,为体现该资源的意义、主题、特征和性质等,给其添加自定义标签。用户标注行为是自发进行的,对同一资源添加一个或多个标签,也可将不同资源汇总到同一标签。
用户标注的方法和种类随网络发展而发展,已不再是简单地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或添加词组[6]。图书馆微书评是一种基于图书分享网站的用户标注行为,其具备以下特征。
(1)大众性。用户标注是一个全民参与的过程,相较传统编目工作,图书分享网站的用户标注行为对标注人员没有特殊要求,致使同一资源的标注烦杂。因此,对于用户提供的标注,系统会根据一定算法对其进行分类与排序,形成便于大众使用的信息标签。
(2)开放性。就用户标注行为而言,每位读者均可进行资源的创作建构,根据自身知识储备来改正错误、补充缺失、漏洞。标注行为可实现实时共享,不限制再标注,从而使资源能进一步修缮完善,横向拓宽资源标注模式,促进资源充分利用。
通过调查39所“985”高校图书馆门户网站,可发现站内微书评的使用频率不高,且需登录后才可发表评论,不便于操作。但是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门户网站都提供站外微书评链接,便于微书评服务的推广。
用户评论、馆员评论和星级评价构成站内微书评的主要内容。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等17所高校图书馆门户网站提供用户评论服务,但需要有该高校图书馆的账号才可发表评论;四川大学实行实名制评论,一定程度上保证微书评质量,保护微书评创作者的知识产权,对用户起到激励作用。馆员评论方式服务指由图书馆专门人员为书籍撰写微书评并发表在门户网站,通过访问39所“985”高校图书馆并没有发现此服务的设置。星级评论简单易操作,很多高校图书馆都设置这项功能,但仅局限于本校师生用户参与。
站外书评指在图书类网站设置书评链接,主要包括谷歌、豆瓣、卓越和当当网等主流站点。统计显示,设置外部书评链接的有21所高校图书馆,同时提供3个及以上链接的图书馆有14所,说明外部书评已成为高校图书馆书评数据的重要来源。
图书分享网站面向社会所有用户群体,使其微书评服务受众范围更广。除提高用户参与微书评服务使用积极性,加强用户体验感,图书馆分享网站还不断强化微书评功能。图书分享网站不局限于自由发表评论和星级评价的自由参与,还可以进行读书笔记的撰写,并展开了形式各异、各具特色的微书评服务[7]。此外,图书馆分享网站还设有用户讨论交流的论坛版块。在谷歌图书界面可获取书籍相关的引用情况及参考资料详细信息,以满足用户阅读延伸性需求;此外,谷歌图书还充分利用二维码技术,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当当网图书介绍涵盖作者简介、内容简介、编辑评论意见、相关媒体评论,注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根据用户浏览痕迹以及选购行为提出针对性建议。
就高校图书馆门户网站微书评服务与图书分享网站微书评服务的效果对比来看,图书分享网站的微书评服务内容更详尽、权限更易获取、方式更个性多样、发展更成熟。高校图书馆需在保障微书评质量的基础上,加大微书评服务开展力度,积极合理地利用现代化技术,综合考虑用户需求,从用户出发,创新服务方式。
为更好地发挥图书馆服务职能,适应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图书馆注册了腾讯或者新浪的微博账号,由专人负责运营。该微博账号具有官方效力能吸引大批关注者,从而有力推动微书评相关工作的开展[6]。高校图书馆在官方微博发布书籍微书评并附上更详细的书籍内容介绍、借阅方式信息,来实现阅读推广服务;在微博公开收集粉丝的微书评,并开展评奖评优活动;与其他图书馆合作开展微书评征集评比活动,创新优化活动形式。
除微博外,很多图书馆还借助官方微信公众号推广微书评服务。对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消息,其关注者可进行评论或点赞,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可基于自由公开的评论特点,发布相关微书评活动,鼓励读者发表评论,还可借助微信点赞功能,评选最受用户欢迎的微书评。此外,可鼓励读者对馆藏资源、馆员服务、阅读需求等方面提出建议,促进高校图书馆进一步发展。
策划灵活多样的经典图书微书评评选活动,从而掀起读经典、评经典的热潮。此时就需要一支优秀的微书评服务人才团队,加强技术团队和咨询服务团队建设,培养图书馆馆员的微书评服务意识,提高活动组织服务能力。
高校图书馆门户网站微书评主要包括站内和站外两种形式。站内微书评主要包括馆员评论、用户评论和星级评论。站外微书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直接形式包括完全粘贴、选择性粘贴和再编辑粘贴;间接形式指基于各图书分享网站提供的链接,包含豆瓣、亚马逊、当当网、百度、读秀、谷歌等图书分享网站的链接[8]。
正常情况下,图书馆宣传推广所形成的热度焦点要早于读者关注焦点的产生,这需要高校图书馆时刻关注用户群体的关注趋向(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此外,还要考虑用户群体的基本特征和阅读行为,并在此基础上举办不同形式的微书评活动。活动可采用讲座形式,定期开展各领域专业人才带来的优秀微书评作品;由高校图书馆专业微书评创作者撰写经典名著微书评,推广阅读服务;还可借助微博、微信等公开平台,基于热度焦点开展不同主题的微书评征集活动等。
建立高校图书馆微书评数据库,是实现微书评收集、组织、分类、整合以及归档的有力保障。高校图书馆将收集的微书评按照一定规范分门别类,录入数据库并进行组织归档,以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校图书馆微书评数据库。完成微书评数据库的构建后,开发用户检索、浏览以及下载渠道,使用户可自行获取相关书籍的微书评。通过统计微书评的检索、浏览和下载数据,可科学合理地分析读者阅读行为和习惯,为实现更优质的阅读推荐服务提供数据支撑[9]。
针对高校图书馆用户群体存在差异性的问题,可将高校不同院系按不同专业关注的重点数据进行微书评个性化创作,以满足不同专业用户群体的微书评需求;还可按用户的性别、年级、兴趣爱好等特征进行个性化微书评服务的细分。
建立健全高校图书馆间微书评服务的共享机制,有利于高校图书馆微书评服务长远发展。处于共享合作机制关系下的高校图书馆需加强协作沟通、优势互补,实现共建共赢。除高校图书馆间的共享外,还要加强与出版机构、相关行业以及互联网系统平台的合作交流,实现微书评数字化馆藏量的最大化[10]。
随着书香社会,阅读推广的进一步推进,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碎片化的阅读模式下,微书评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的一种新型手段。高校图书馆的微书评服务实现了用户间、用户与图书馆间思维的碰撞,隐性扩充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提高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共享水平。将微书评服务贯穿于图书馆创新服务中,结合用户综合阅读需求,基于数字时代微书评的发展变化,发现推广经典书籍,撰写微书评,推进微书评活动,建立微书评数据库,个性化微书评服务,实现微书评服务机制共建共享,不断创新我国高校图书馆微书评服务方式,推动我国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发展。
[1]封丽.图书馆微书评工作在数字阅读时代的模式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10):113-116.
[2]ZAUDER K,LAZIC J L,ZORICA M B.Collaborative tagging supported knowledge discover[C]//Proceedings of the ITI2007 2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rfaces.New York:IEEE Press,2007:437-442.
[3]曹世生.微博书评:正在崛起的书评新秀[J].现代出版,2012(3):47-50.
[4]VERES C.Concept modeling by the masses:folksonomy structure and interoperability[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ceptual Modeling.Heidelberg:Springer Berlin,2006,4215:325-338.
[5]吴丹,许小梅.图书馆与图书分享网站的用户标注行为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3(1):85-93.
[6]杨永君.博客在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世纪桥,2009(5):155-156.
[7]陈素香.书评推读书 读书促书评——谈学校图书馆开展书评活动的功能和应注意的问题[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3(2):52,54.
[8]王家莲.全民阅读语境下高校图书馆微书评应用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2):72-74.
[9]费庶.高校图书馆开展微书评工作的探索[J].河北科技图苑,2012(4):44-45,35.
[10]王家莲.全民阅读时代高校图书馆微书评应用前景探析[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2):88-90.
The Research to Method of Micro Book Review Service of University Library in China
LIANG Ying, CHEN Ya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46, China)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ibraries’ micro-review and analyzes four typical modes: weibo mode, WeChat mode,activity mode and portal mode.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micro-book review service and the book sharing website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based on the portal websit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way of thinking about how to improve the method of micro review service in university library.
Micro Review; University Library; Service Mode
G258.6
10.3772/j.issn.1673-2286.2017.09.011
* 本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图书馆大众化服务模式定位和建设策略研究 ”(编号:14BTQ019)资助。
梁颖,女,1992年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信息资源管理,E-mail:lois252223@163.com。
陈雅,女,1965年生,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数字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管理与服务。
2017-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