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紫菡
(鲁迅美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50)
新时代下文化传承创新与高校党建交融的思考
任紫菡
(鲁迅美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50)
文化传承创新与高校党建工作具有辩证关系,这表现为:高校党建工作与文化传承创新目标具有一致性;高校党建引领文化传承创新前行的方向、促进文化传承创新健康发展;同时,文化传承创新也是高校党建工作有效开展的有机土壤。因此,开拓高校党建新思路,提高文化传承创新能力,要以文化传承创新为着力点,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建立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动力机制;要以文化校园思想理念为引导,促进校园文化传承创新发展;要坚守网络文化传承创新新阵地,加强网络舆论指向,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
高校;党建;文化;传承创新
文化是一所大学能够立足于社会的本质内涵,文化影响力是大学的核心影响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国际形势的复杂以及文化交流的增多,文化传承创新已经成为了大学发展前行的新使命。而高校党建就是要在多元化思想观念影响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特点下,努力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更好地推动高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进程,所以,探寻文化传承创新与高校党建活动之间有机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作用机制与途径,开拓党建工作新思路,提高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对于实现文化引领、文化育人功能,从战略的高度科学谋划大学文化建设工作,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党建工作与文化传承创新的辩证关系体现为:高校党建和文化传承创新目标具有一致性,高校党建引领文化传承创新的方向、促进文化传承创新健康发展,同时,文化传承创新也是高校党建工作有效开展的有机土壤。
(一)高校党建和文化传承创新目标具有一致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1]高校只有植根于民族土壤,只有在文化传统中汲取养分,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梁启超说“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归根结底是在谈教育的重要性。一个国家,大学的水平是其在国际舞台上实力展现的重要标志,大学之动力就在于其具有积极主动的精神诉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育人方面承载着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文化就如同阳光与空气一般,直接作用于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如同血液一般,流动、渗透、循环于大学整个肌体的方方面面,源源不竭地积累、塑造属于自己的人文精神。一所好的大学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在接受与延续中培养高素质人才,令其积极主动地结合实践和时代要求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在这种文化传承创新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健全人格,凝炼高校氛围,熔铸大学精神,实现着教育的最高境界—行不言之教。这是文化传承创新的目标,更是它的意义所在。
儒家经典《大学》开篇即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个人如果能在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学会自省、不断地朝着光明前进,那么这样的修身过程,就是大人之学,就是君子之道。而这也正是高校党建的目标和基本思路。
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道德高尚、意志坚定、积极进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高校党组织必须围绕人才培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把育人视为党的工作之“本”,这是高校党建不同于非教育部门党建工作的基本特征。[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高校党建工作必须牢记任务目标,把握德育方向,严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负起“育人”的神圣使命,确保社会主义教育方向。
可见,高校党建与文化传承创新在熔铸精神、增强凝聚力、立德树人等方面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在现今时代,将两者相融合,对培养高素质国家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党建引领文化传承创新的方向、促进文化传承创新健康发展
高校整体的文化环境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成长教育等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并不是闭门造车、自给自足。纵观当今世界格局,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和较量不仅在于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展现上,文化软实力的比拼也尤为重要。师生要树立科学正确的文化观,用严谨的头脑、理性的态度来对待民族的和外来的文化,在深入汲取传统文化养分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分析、借鉴国外文明成果,实现真正的“拿来”,再结合时代的特点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实现文化兴国的要旨。
然而遗憾的是,在现今时代,西方价值观的介入、多元文化思潮的渗透、网络糟粕信息的直面冲击等,使得传统文化断裂、人文精神缺失和稀薄成为了现在中国高校的软肋。有的教师理想信念淡漠,对政治冷淡,对意识形态不关心;有的教师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中心态浮躁,为人师表意识不强,师风师德不纯;一些大学生在激烈的文化碰撞中失去了自我,盲目赞同西方价值观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产生怀疑;少数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审美情趣低俗化等等,这就急需高校党建的介入,规划、规范校园文化传承创新建设,将校园文化纳入学校党建,净化育人环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一个有时代精神和崇高理想的文化氛围,为校园文化建设确定方向、塑造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4]高校党的建设应发挥大学建设和发展的主导和核心作用,牵头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用先进思想来教育,提高师生的思想觉悟,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从根源上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5]。
(三)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党建工作有效开展的有机土壤
文化传承创新,从文意上理解,就是指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文化是流淌在一个民族血液中无处不在的生命力,曾经担任哈佛大学校长的查尔斯·艾略特曾明确表示: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必须从本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6]而作为思想引导的高校党组织也需要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汲取营养,在厚重的土壤中发展并成熟。
究其原因,文化的最深层次是价值观,这是文化的核心。[7]高校文化建设讲究“以文化人”,就是在耳濡目染中实现润物无声的感染效应,以文学为引领,在逐渐的渗透中,陶冶青年们的情操、凝炼青年们的情怀,使其拥有积极向上的奋发进取精神。这种文化氛围将会无处不在,并会形成传播的力量,使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它的影响,最终实现文化凝聚力的增强。当然这种汲取并不是被动的接受,青年们会在文化传承的精神雕琢下能动地形成自己的文化理解,并从中激发出文化创造力,形成文化传播的勃勃生机,这也正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魅力所在。
当前,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导致了我国高校师生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多元化;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党建工作在新时期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8]就迫切需要扎根于上下五千年的积淀中,借助文化传承创新的魅力平台,借助潜移默化的教养氛围,在汲取文化精髓学习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点燃大学生内心对真诚、良善、正义、信念的渴望与坚持,坚定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可见,重视文化传承创新的土壤功能,利用其内涵来丰富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诚信观,使大学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自立自强,提高自己的君子修养,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促进高校党建与文化创新相融合必须抓住高校党建与文化创新的契合点,以文化传承创新为着力点,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建立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动力机制;以文化校园理念为先导,促进校园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坚守网络文化传承创新新阵地,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
(一)以文化传承创新为着力点,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文化使命的担当,是高校党建工作有效开展的内在要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高校党组织如何加强自身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尤为重要。这不仅需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同时也应该植根于持之以恒的文化学习中,在浓厚的文化底蕴中增强党性修养,提高党的凝聚力、战斗力。
1.高校党组织应提高对文化学习与传播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集体学习力度,增强广大党员自觉学习能力,同时在各个党支部当中开展富有传统特色的文化活动,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与弘扬,增强传统文化精髓的共鸣性,使广大党员对自己国家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产生强大的自豪感和敬畏感,形成思想上的向心力,对自己的文化生命力量及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从而加强高校党组织的整体文化素质。
2.高校党组织要发挥广大党员的文化优势,鼓励广大党员不仅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定信仰者,还需要起到一个良好的自觉引导作用,成为文化实际的宣传者和积极的践行者,真正做到以身作则、自觉有效地用自己的表率行为和模范行为来对社会风尚的发展进行引领。党员教师应该在对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传递优秀文化,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为文化传承创新增添助力。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建立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动力机制
在我国,高等教育培育的人才必须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服务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是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这就需要高校在育人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主流价值观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价值层面的集中体现,是民族和睦团结、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稳定器”,也是高校建设的精神支柱。“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9]高校师生在文化碰撞中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因此高校党建要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根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渗透到文化传承创新教育教学的每一阶段,引导高校师生的思想德育建设,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种氛围和强势,于润物无声中成就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为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整体环境。同时在文化传承中,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10],并坚持批判地继承与弘扬,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精神追求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拧成一股绳,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三)以文化校园理念为先导,促进校园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文化校园是指高校围绕教育目标,将校园文化不断内化为师生的文化人格和行为素质,继而逐渐形成的具有活力、创造力和人文精神的教育环境。[11]文化校园是校园文化深层次的展现、理想化的追求,是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交互发展而形成的整体性气韵理念,是校园人文精神与文化价值内涵呈现的载体。因此,开拓党建工作新思路要坚持以文化校园建设理念为先导,充分发挥高校党建的地心引力作用,充分保证高校党组织的核心掌控力,把握校园文化的政治导向和社会价值导向;在文化传承创新过程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优秀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氛围,纯净传道授业解惑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此外,还要善于利用各种文化宣传工具为舆论造势,以及通过校训、校歌等形式弘扬校风,以此来形成健康有序的文化磁场。总之,高校党建文化工作模式的创新要坚持打造优秀的文化校园品牌,利用品牌效应来带动高等教育各项发展大突破,提升党建文化建设质量,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辐射、渗透作用,从而牢牢把握高校文化建设的主动权,帮助青年大学生在优秀的文化校园氛围中提高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四)坚守网络文化传承创新新阵地,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已经占据了高校师生休闲娱乐、生活交流、学习探索的主要阵地,迅速、直接并深刻地改变着师生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冲击着青年们的思想观念。因此高校要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将网络文化纳入其中,明确引导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1.高校党组织要着力在网络思想文化阵地上下功夫,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增强网络文化监督、管理力度,大力推进网络内容创新,将文化传承创新精髓渗透进网络,唱响虚拟空间思想文化主旋律。
2.打造具有校园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将文化传承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时尚潮流相结合,增强文化时尚感、新鲜感,吸引学生目光。针对新媒体多途径快速发展的特点,与时俱进,建立信息发布和引导的平台,通过权威账号弘扬优秀文化、陶冶道德情操,引导人们自觉参与到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中,以掌控网络文化的话语主导权。
3.重塑网络文化队伍建设,提升队伍的媒介素养。这不仅要培养党建文化工作者的媒介信息意识,同时也要正面引导大学生网络运用行为,提高大学生网络文化自觉自律意识,以增强学生判断并选择信息的能力,使青年们于万象纷纭中能够始终坚守信仰信念,自觉抵制歪风邪气,进而最终实现文化传承创新视域下网络传播的全面发展。
[1][3]张 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陈扬富.高校党建的育人功能[J].闽江学院学报,2004(25):53-58.
[4][5]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6]理查德·诺顿·史密斯.哈佛世纪[M].程方平,译.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27.
[7]袁贵仁.关于价值与文化问题[J].河北学刊,2005(1):5-10.
[8]杜玉银.高校党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11.
[9][10]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11]王霁宁,王洪志.论高校文化校园的构建[J].辽宁经济,2012(3):80.
责任编辑:徐 芳
G641
A
1674-1676(2017)02-0093-04
2016年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新媒体条件下文化传承创新与高校党建活动关系研究”(2016GXDJ—D017)。
任紫菡(1981- ),女,辽宁海城人,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公共基础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