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达明
1823年,贝多芬距生命终结仅有短短4年的时间,他在双耳失聪、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以及精神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出了被誉为交响乐巅峰的《第九(合唱)交响曲》,这也是他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乐。为了对自己一生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作最后一次深沉的总结,他不顾一切地使出了浑身解数。也为了更加突出乐曲的主题,他将德国大诗人席勒的诗《欢乐颂》谱写成合唱曲,作为交响乐的第四乐章,使整部乐曲雄浑深邃、壮丽辉煌,主题也更加鲜明突出。
其间,生命即将终结的阴影,时时伴随着贝多芬,使他处于一种难以名状的幻觉中,并在不知不觉中留下了一封遗书,其中写道:“我向你们告别,真是很悲伤。是的,这可爱的希望,把我遗弃了。像秋天的落叶,凋零了。啊,命运,哪怕赐给我即使是一天纯粹的‘欢乐吧,真正的欢乐久已不在我的心中了。什么时候啊,神啊,我能再一次在大自然或人类的庙堂中感到它——永不——永不——这是太不可能了。”
虽然处于巨大的痛苦中,但坚定的意志和崇高的理想依然激励着贝多芬。他没有被失聪所难倒,更没有被死神所吓倒,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创造出了给人们带来生命力量和幸福欢乐的伟大乐章。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第九(合唱)交响曲》时,贝多芬执意要亲自指挥。那天晚上,他身穿一件绿色的旧外套,拿着指挥棒,被引导着站上了指挥台。在向观众微微鞠躬后转过身去,看着已准备就绪的乐队,他沉默了几秒钟后,潇洒地挥起了指挥棒!惊雷般的军鼓声、激昂的小提琴声、怒吼的大号声……顷刻间全跟着他的指挥棒有序地响起,贝多芬陶醉地闭上了双眼,身子也随之剧烈晃动。
演出虽已结束,但贝多芬依然陶醉于其中,久久不愿放下指挥棒,还是一个小提琴手扶着他面向了观众,映入他眼帘的,是人们的鼓掌声和欢呼声以及泪流满面的脸庞。什么也听不见的贝多芬,此时只能用热泪与观众共同沉醉在欢乐的海洋中。
而贝多芬留下的这封遗书,生前并没有示人,而是在去世的几天后,朋友们在他房间的床头柜里找到的。
令人唏嘘的是,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临终时,竟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而在当月29日下葬时,却有两万多人护送着他的灵柩缓缓走向圣麦斯公墓。在他的墓碑上,镌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的铭文:“……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与命运搏斗的顽强意志,至今仍在鼓舞着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着的人们,并因此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質财富和精神财富。
(选自《新聊斋·金视点》201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