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峰:宝“刀”锋从磨砺出

2017-04-13 23:28宫丹丹
大众健康 2017年2期
关键词:张峰肝移植活体

宫丹丹

“如果把十年前的那场手术当成重生的话,我今年十岁了。”2012年12月,当家人和学生们忙着要给他庆生时,患者陈金纯先生却用八个小时,一气呵成,完成了一幅十米长卷《大医精诚》,捐赠给对他有再造之恩的江苏省人民医院。“当你得到幸福的时候,首先要感谢那些给你幸福的人。”书法家陈金纯先生深情地表示。《大医精诚》是中国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的名篇,被誉为中国的“希波克拉底誓言”。陈金纯先生赞叹道:“张峰主任和肝移植中心全体医护人员堪称时代大医。”

肝移植患者都有两个生日,一个是出生日,一个是手术日。常人可能无法理解那种历经生死仿若重生的感觉,患者手术后常常充满着对医务人员的感谢和对新生命的珍惜,陈金纯先生只是许许多多患者中的一位。许多肝病患者带着最后的希望辗转找到张峰,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跟死神搏斗,重获新生,张峰用他过人的技术和至诚的态度赢得了患者的信赖和尊敬。

让人惊叹的“艺术”

肝移植已成为各种终末期肝脏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手术成功无异于重获新生。张峰所在的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脏移植中心是全国著名的肝脏移植中心之一,中心在学科带头人王学浩院士的带领下,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生命奇迹,其中活体肝移植技术闻名国内外。

年轻的医生们说,看张峰的手术简直是一种享受,动作那么利索,层次那么分明,出血那么少。张峰的学生在谈到张峰手术时,惊叹道:“他的手术是艺术,看过一次就能让你膜拜!”很多学生都折服在张峰的手术刀下,立志要考他的硕士生、博士生,将肝脏外科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张峰手术出血少,大部分手术时都不用输血,术后并发症少,甚至都可以不放腹腔引流管,這在全国也是寥寥无几的。对于不放引流管,张峰说道:“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再决定引流管是否放置,一方面可以减少患者痛苦,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探索。”

20世纪90年代,张峰先后3次到日本京都大学活体肝移植中心研修,在活体肝移植供肝切取,肝再生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活体肝移植”手术极度复杂,是难度最大的外科手术之一。手术时首先要切取供肝者的部分肝脏,肝中有胆管、血管等众多管道,切肝时要避开这些管道,过程精细之极,手术者如履薄冰;对于受肝者来说,须将病肝全部切除后才能进行移植,如果移植不成,患者生命就会受到威胁。将供肝移植对接到患者肝的管道上,过程更加复杂,因各人肝的管道直径和解剖位置存在一定差异,而管道又没有可塑性,接起来相当困难,对接时,手术室的气氛往往紧张得让人窒息,那种感受常人难以体会!

肝移植手术刚起步时,并发症很多,但是张峰和他的团队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手术开展的最低谷时,张峰经常失眠,手术中的问题经常会在他脑子里盘旋,甚至会让他突然间从睡梦中惊醒。有时张峰的爱人也跟着他一起担惊受怕,并陷入到一种极其复杂、纠结的情绪中。张峰的爱人回想当时的心情:“每天都希望他(张峰)早点回家,可是又不希望他回来早,回来早了,我心里就恐惧,是不是手术失败了?患者不在了?”

为了观察肝移植患者术后情况,张峰常常在长达十几个小时的肝移植手术后睡在重症监护室移植术后的患者身边,甚至几天几夜不回家,随时查看患者病情。2001年,在成人活体肝移植成功的基础上,活体肝移植治疗Wilsons病(Wilsons病即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铜代谢异常导致体内铜含量过高,形成肝硬化,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病变)开始开展,肝移植是医治此病的唯一有效方法。一位8岁的Wilsons病小患者在活体肝移植术后第二天出现了醒状昏迷,眼睛眨着,但是没有任何感觉,叫他也没反应,张峰判断这种症状可能是跟缺氧有关系,必须要进高压氧舱,可是孩子这么小,又刚做完大手术,进舱会有危险。张峰抱起孩子一起坐进了高压氧舱,每天一个多小时,长达两个星期。高压氧舱是一个圆筒状的舱,面积差不多就一平方米多一点,张峰面对面抱着小患者坐在高压氧舱里面,小患者气管切开有好多痰,经常会呛咳喷出来,喷得张峰一脸一身都是。

最初,切除肝脏时血管留得过长,三分之一的移植肝和血管吻合后容易发生扭曲,针对这一状况,张峰他们将血管留到仅保证血管吻合需要的长度,建立了供、受体肝静脉及腔静脉扩大联合成型吻合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们改进活体供肝切取等技术,使供体术中几乎无出血,最大程度保证供体安全;建立了一整套规范化的肝动脉吻合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变异肝动脉重建问题,并减少了肝移植动脉重建后的并发症。

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张峰的技术日臻精湛。在活体肝移植手术中,张峰的“绝活”是在不停止血流的情况下,将捐肝者的部分肝脏从整个肝脏上切下。切肝是手术中最漫长、最仔细、最紧张的步骤,刚开始开拓这项技术时,完成一例切肝大约需要8个小时。肝脏中有胆管、血管等众多管道,极易出血,切割肝需要1毫米1毫米地切,超声刀将肝细胞打碎,使肝中的血管显露出来,以保证切肝时避开血管,尽量让捐肝者少出血,否则会打乱捐肝者体内平衡,引起器官衰竭等并发症,引发生命危险。张峰和他的团队不断探索完善供体安全保障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证供体安全,使所有供体全部顺利康复,为活体肝移植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

对病人负责,对生命负责

一大早,几名患者和家属拿着病历资料守候在外科十楼主任办公室门口,等待着张峰。虽然每周只有一次专家门诊,但是“张峰门诊”却是开放式的,每天早上7点刚过,张峰就到了病房,那里一定有拿着片子等着他的患者和家属,很多患者早早赶到医院排队请张主任看片子,网络、电话咨询也是一个接着一个,甚至还有患者到张峰家附近守候,请他看病。

张峰的身影刚一出现,就有患者迎了上去:“张主任,请您帮我看下片子。”张峰一边换上白大褂,一边跟患者聊着:“好的,是什么情况?”张峰拿过片子,静静地看着,眉头微皱,“肝脏肿瘤,患者33岁,这么年轻,预后很不乐观。”张峰一天的工作开始了。门口排队的患者依次围上来,患者和家属总是焦急的,而张峰总是从容的,或凝神思考,或耐心回答,目光诚恳,语气干脆而不失人情味,给患者和家属意见和建议。

每天早上查房前,张峰就早早地来到患者的身边,看看病人,跟病人随便聊聊,查房之前他已经对患者的基本情况了然于胸。张峰不仅关注患者的病情,对患者的生活也体贴入微,在一些生活细节上关照患者。看完患者的片子,张峰匆匆开始了早查房,患者李女士刚做过移植,今天是术后第四天,因身体太过虚弱而感冒了。李女士斜倚在床上,虚弱地咳嗽着,张峰看到她的两只臂膀露在外面,便帮她把被子往上提了提,交代道:“一定要保暖,这样很危险。”26床患者肚子胀,跟张峰说自己两天都没有睡好觉,张峰耐心地听着,临走时,看到26床住在窗口,一再叮嘱道:“起身上卫生间时注意先要把窗户关一下,现在天冷了风大,披上件衣服再下床。”

走廊上,做完肝脏切除手术的吴大爷恢复得很好,正在散步的他正好跟张峰打了个照面,大爷很高兴:“张主任,我现在感觉很好呀。”“你感觉好就好,但是你这样只穿一件睡衣来回走很容易感冒,你在外面我不管你,但是在医院里病毒很多,很容易感染,要多注意啊。”张峰拍拍大爷的肩,很快就走到下一个病房里去。下面还有三台手术要做,工作紧张,张峰不由得加快了步伐。

医生和患者原本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因为病魔而被联结在一起,其间最重要的纽带就是信任。一个再好的外科医生,如果没有患者的信任,即使治疗方案再好,患者的处处设防也会让治疗屡屡受挫。张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患者的信任。每个手术病人出院时,张峰都会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患者,告诉患者:“一有什么情况,一定要及时打电话给我。”一个电话号码给予患者的不仅仅是方便,更是一种信心,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有张峰和他的团队在身后支持着他们。每一个患者都是一个生命,一个生命的背后是一个家庭,要对患者负责,对生命负责,或许这也是张峰在肝脏外科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进的动力。

不仅对患者关怀细致,张峰对其他医生护士也是如此。他时常把“感恩”放在心上:“手术永远是一个team(团队)在行动,手术的成功离不开其他医生、护士和麻醉师的协助。病人把病看好了,一般都只是感谢医生,很少会感谢护士、麻醉师。因此,作为外科医生,必须要加倍对他们好才行。”

信心也是战胜疾病的良药

在诊室里,张峰用“你好”迎接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问诊耐心、细致;病人离开时他会说“多保重”,送给患者作为一名医生最朴实的祝福。“他会习惯性地拍拍患者的肩膀,”跟他上门诊的学生说道,“来就诊的患者病情大多危重,心力交瘁。这个动作某种程度上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给患者以安慰,让患者重获战胜疾病的信心。”

有时候疾病没把人压垮,患者心理首先就承受不住了。疾病的到来有时候是毫无预兆的,有些患者有过多次就诊经历,最后找到张峰,带着满脸的疲惫,请张峰做最后的“判决”;还有些本身不是很严重的患者由于失去信心而终日恐慌,而此时,张峰会给他们开独特的处方——“定心丸”。

73岁的曹奶奶在老伴和女儿的搀扶下来到了诊室,曹奶奶半年前肝脏查出肿块,半年间CT检查就做过三次。张峰接过片子,仔细比对了三次检查结果,用非常肯定的语气告诉曹奶奶:“从片子上看,半年来肿块几乎没有变化,您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开心,开心就好。”看到曹奶奶怀疑的眼神,张峰紧接着又解释道:“以您现在的年纪,这个肿瘤三五年也长大不了多少。就像您身体里住着一个坏蛋,但是坏蛋也没有做坏事,那我们就跟他和平共处。”曹奶奶听到“坏蛋”两个字,脸上立刻露出了一丝笑意。曹奶奶的女儿忙说:“张主任,请您多劝劝她,我们劝她不要紧张,怎么说都没用,她怎么都不相信。”张峰再次告诉曹奶奶:“即使以后肿瘤长大了,也可以做介入,那也只是一个小手术。一定要开心。”

肝移植术后患者李先生前来复诊,李先生戴着鸭舌帽,一进门就说:“张主任,我已经上班了。”张峰随即答道:“其实你早就该上班了。还这么年轻,上班了精神也好了很多。”然后仔细看了一下报告单,“问题不大,原来的药继续吃。”李先生刚走一会,李先生的爱人又来到诊室:“张主任,您看他这个值有点高,我还是不放心。”“你再来,那就要重新挂号啦。”张峰打趣道,“有什么不放心的呢,不要紧张,要相信我。”李先生夫妇向张峰告别,张峰不忘叮嘱道:“放松心情,晚上去看看电影,过过浪漫的生活。”诊室里一阵欢笑。对于病痛,不能听之任之,但是也不能草木皆兵,张峰总能用他诙谐的话语为病患们拨散心头的乌云。

“医术精湛”“平易近人”“对待病人像对待家人一样亲切”……这样朴实的话语频频出现在患者对张峰的评价中。在张峰看来,对病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对病人好,也是对自己好,这种朴素的从医之道是他坚持不懈练就高超医术的最初动力,也是他和患者之间以诚相待、相处融洽的秘诀。

在追求手术艺术的道路上,张峰一路走过。从医三十年,时光镌刻下的是他不断前行的身影;是深夜在手术后静静地躺在患者身边悉心观察的身影;是即使忙碌了一整天、不分昼夜的加急诊手术也毫无怨言的身影……在这里,时光仿佛回到了遥远的20世纪80时代,南京医科大学1500米的赛道上,一个执着前行的身姿,迅疾如风,他的1500米校级纪录几十年来从未被打破。他一直在前行,一直在奔跑。

张峰,主任医师,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肝脏外科副主任,原卫生部活体肝移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肝移植学组组委,中国抗癌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器官移植学会主任委员,肝脏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参加临床工作三十余年,擅长腹部外科,尤其是肝胆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完成国内首例儿童活体肝移植、成人活体肝移植及急诊活体肝移植。

张峰,1992年至1998年先后三次赴日本京都大學研习活体肝移植技术,并获得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建立了供、受体肝静脉及腔静脉扩大联合成型吻合技术,解决了移植物流出道容易扭曲和回流不畅等难题;完成活体供肝切取技术的改进,最大程度保证供体安全;综合显微外科、自体血管移植、血管搭桥及动脉成型等相关技术进行肝动脉重建,从而建立了一整套规范化的肝动脉吻合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变异肝动脉重建问题,使肝移植动脉重建后的并发症发生了明显低于国外文献报道。

猜你喜欢
张峰肝移植活体
延续护理在肝移植患者术后出院自我管理中的临床分析
活体盲盒
从内到外,看懂无人机
始祖鸟是鸟类的祖先吗
吹笛子
天津完成全国首例供受体双“镜像人”亲体肝移植
班长欧叶之班长诞生了
班长欧叶
就《胎肝移植治“再障”》告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