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晓冬�オ�
[摘要]马丁·路德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领袖人物,是中世纪教会的“叛逆者”。但马丁·路德并非一开始就将矛头直接对准了教会和教皇,这里面充满了曲折。可以说,他的最终“反叛”是时势所造成的。
[关键词]马丁·路德;时势;宗教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9701
宗教改革无疑是欧洲近代史上的重要内容,它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但在人教版历史课本中,这方面的内容较少,对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前夕的心路历程更是缺少必要的细节呈现,这不利于我们完整地认识这段历史。本文试图梳理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前夕的心路历程变化,以达到全方位把握历史的目的。
马丁·路德(1483-1546)首先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之所以倡导宗教改革,完全是出于拯救逐渐堕落腐化的基督教。他希望通过“对教义和教会组织的改进,从而拯救了基督教,使这一古老的宗教得以成功地向现代化过渡”[1]。他这种虔诚态度在早期表现为对教会教义的完全信任,例如他对教会苦行赎罪的方法深信不疑,曾经禁食数日以至于昏倒。他对罗马怀着无限虔诚之情,当他1511年走进罗马城郊时,激动地挥动双臂欢呼“我向你致敬,神圣的罗马”。但这次罗马之行也让他对罗马教会有了最初的恶劣印象,他直言不讳地说:“谁第一次往罗马去,他去找骗子,第二次,他染上骗子习气,第三次,他自己就成为骗子了。”但马丁·路德并没有完全对罗马教会和教皇失去尊敬,他认为这只是底层教士的个人行为。
教科书上说,马丁·路德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接下去就是他对各种教义的新阐述,给学生的感觉就是马丁·路德从提出论纲开始就已经和罗马教会撕破了脸。实际上,这个过程至少经历了三年,可以说路德是被迫还击,是一个“时势”造就了宗教改革英雄。
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最初的目的不是要反对教会,而是为了学术讨论。《九十五条论纲》本身没有否认教会权力,甚至还为教会辩护,这从马丁·路德对于赎罪券的态度可以看得出。马丁·路德反对的是贖罪券贩子肆意吹嘘、夸大赎罪功效,《九十五条论纲》直言“凡是宣传反对教皇赎罪券的真理的人应该受到诅咒,开除教籍”。马丁·路德将肆意出售赎罪券的全部罪责都推到其他人身上,仿佛他们的欺诈行为教皇一点儿都不知道。但当时德意志和教会关系紧张,使得他这篇学术文章成为一篇战斗檄文,瞬间传遍了德意志,后来又被翻译成各国语言传遍欧洲,这是他所料未及的。正如恩格斯所说,“论纲就像火花落入火药桶一样,起了点火的作用”[2]。
马丁·路德虽然没有直接反对教会,但他的“点火”作用引起了教会的愤怒。教会要审判他,但他没有反击。1518年5月,他写信给教皇利奥十世表白心迹,他说:“我匍匐在您的脚下,您的声音就是基督的声音,如果我犯罪该死,我甘心赴死。”1519年他又给教皇写信,信中再次表白自己从未存心损害罗马教会。可以说,马丁·路德对于自己引起教会的不满还是深感恐惧的,一方面这完全不是当初自己的设想,另一方面出于对教会的尊敬使他不想和教会撕破脸皮。但教廷中反动神学家艾克等人并不因为马丁·路德的俯首称臣而就此罢休,他察觉到《九十五条论纲》及其所引起的强烈波澜已使罗马教会整个大厦处于危险之中。于是,马丁·路德不得不同教会来个正面的较量,这就是莱比锡辩论。直到此刻,马丁·路德才意识到在同罗马教会斗争这一重大问题上,后退不但没有出路,而且还极其危险,因为以艾克为代表的教会强硬派执意要把他置于死地,反之,态度越坚决越能得到人们的支持。因此,在莱比锡辩论后,马丁·路德走上了与罗马教会的决裂之路。1520年,马丁·路德在给朋友的信中说:“用剑,你别用笔,上帝的语言就是剑,就是战争、改革。”他同时号召人们运用百般武器讨伐教皇等蛇蝎之群。此刻的德意志完全被点燃,“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路德路德,还有十分之一的人高喊罗马教会该死”。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发表近三年之后,正式向教会宣战,走上了领导宗教改革的道路。
向教会宣战后,马丁·路德先后写了《致德意志贵族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囚》《论基督徒的自由》三本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著作。在著作中马丁·路德进一步指出了教会的腐败和无能,鲜明提出了自己对于教义的理解和对教会改革的想法。马丁·路德拒绝接受教会的“绝罚诏”,并当场烧毁,还在《反对反基督者的诏书》中把教皇叫作“反基督者”,把“异端者”的帽子戴在教皇的头上。马丁·路德成为一个真正的宗教改革英雄。
可见,马丁·路德是一个伟大的“时势”造就的宗教改革英雄。历史是由人创造的,有人的历史才是生动的历史,有细节的历史才是有温度的历史。讲清楚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前夕的心路历程,有利于我们全方位把握宗教改革的复杂性,有利于让我们的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从来不是“设计”好的,总是复杂和多变的。
[注释]
[1]胡玉娟.拯救信仰——评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
[2]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36.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