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飞+廉武辉
摘要: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事关我国民族工作和改革发展的大局,不断提高处理城市民族问题的水平与能力,努力开创城市民族工作新格局更凸显其重要性。城市空间结构下民族文化现代化进程应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充分尊重民族文化传统,探索新型智慧城市,構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文化体系。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民族文化传统;现代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越来越重要。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能采取“关门主义”态度,也不能放任自流,关键要抓住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两头对接,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这些新论断为做好新形势下城市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今年1月,全国城市民族工作会议上俞正声再次指出,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和城市工作的重要内容。
兰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处于中原汉族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汇地区,“屏障中原、联络西域、襟带万里”,是丝绸之路重镇。千百年来,各民族在黄河两岸交往、斗争、吸纳,有的融于汉族或其他民族中,有的分化或再生成新民族,本土文化独特而丰富。至2011年,兰州市可识别的少数民族达55个,有15.9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323.29万人的4.41%。作为一个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城市,既有以儒家文化为根本的兰州人民创造的黄河文化,也有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在兰州创造的穆斯林文化。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空间结构不断优化,也使得民族传统文化随之变化。
据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到2020年兰州市域总人口为500万人,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75万人,计划形成“双城五带多点”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在保持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要完善基础设施,保持良好生态,协调城乡发展,力争把兰州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在兰州地区,城市化大潮背景下,回族作为主要的少数民族,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也在现代化发展中受到冲击和影响,许多群体告别传统文化空间来到城市,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
一、传统:回族文化观念概述
回族是元末明初由阿拉伯、波斯及中亚的穆斯林迁移到中国后,与当地土著居民相互融合而成的新民族,明初回族入居兰州,建绣河沿清真寺,“围寺而居”,据清乾年间刘一明《重修兰城西关礼拜寺募疏序》中说:“金城西关礼拜寺,不知创建于何时。重修于康熙初年,至今百年有余。”解放前,兰州世居回民两万多,“小集中、大分散”的聚居在现今市区互助巷、绣河沿金城关等处,以经营小吃为生,对繁荣兰州经济做出了一定贡献。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之所系、脉之所维。回族不仅承载着中华文化,而且传承着祖祖辈辈信仰的伊斯兰文化,在继承中与时俱进。张岱年曾说:“文化的基本精神必须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领会,对广大人民具有熏陶作用。二是具有激励进步、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具有这两方面的表现,才可以称为文化的基本精神。”回族经过八百多年的发展,在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共同熏陶下,伴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商业公平及生态文明等观念。
(一)宗教信仰观
回族是我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其形成前伊斯兰教就已传入中国,宗教理念渗透于行为准则中,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其精神和物质文化。回族价值观中的“前定论”和“后世论”说人的命运早已被真主所定,但可通过对真主的遵信,努力行善,改变后世的命运,归属真主。他们重视现实生活,追求现实幸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禁食猪肉、自死物、血液、禁饮酒,婚礼中的念“尼卡哈”仪式以及人生礼仪中的割礼习俗等,都是伊斯兰教在回族文化中的具体表现。
(二)商业公平观
一个民族的传统价值观与其经济的发展有一定关系,《古兰经》多次提到“外出奋斗者”在“大地上寻找财富”,“寻求真主的恩惠”。回族是一个善于经商的民族,秉承秩序、公平、人道的传统伊斯兰教经济思想,有着良好的商业信誉,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经营方式,把商业行为置于神圣的信仰之上。唐代,回族主要从事海外贸易、珠宝、香料等交易,明朝后转向粮食、食盐、布匹,现今活跃于清真牛羊屠宰、毛皮、饮食等行业。伊斯兰教对商业的推崇形成了回族的商业观,它将商业约束在一定尺度与范围内,注重公正、诚信。
(三)生态文明观
回族深受伊斯兰教影响,认为天地万物和谐共生,人是真主在大地上的代理者,主张合理开发大自然,从中获得物质和能量来满足自身要求的同时,不滥用自然,提倡“两世兼顾”,建筑色彩倾向于单纯自然的绿色。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六盘山,在《山海经》中被称为“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雄黄、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泾水出焉,而东流注入渭,其中,多磬石、青碧。”回族禁吃自死物、血液、猪肉,而是吃鸡、鸭、鹅、牛、羊等处于食物链的较低端动物,这对保护稀有动物、维持生态平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另外,回族人用土葬,不用棺椁,也不用火葬,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这都是回族传统生态文明观的体现。
二、变迁:兰州城市化进程中回族的现代化路程
回族人口众多,分布别具特色,历史上就有“元时回回遍天下”的说法,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回族人口1058.61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79%,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3%,是继壮族之后排第二的少数民族。他们传统以务农、经商和小手工业为主,现已介入到各行各业,其思维模式、生活方式与城市有一定差别。大量少数民族进入城市,增加了城市人口,居住格局逐渐扩大,民族文化更加多元。兰州回族主要分布在城关区和七里河区,以酒泉路、靖远路等为放射状结构,呈现出小聚居、大分散以及“围寺而居”的格局。
兰州作为甘肃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黄河上游的大型现代化城市,自十一五以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商品贸易、能源输出为主体的行业体系,城市化发展模式独具特点。根据《兰州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兰州从实际出发,发展特色产业,以四大核心城区(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和安宁区)为核心点,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努力打造空间布局合理、要素配置集约、城市功能发达的创新之城。但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合理开发、因地制宜将对经济发展产生强大推力,盲目冒进、过度开发、圈地、盖楼、造城、“GDP至上”也会自酿苦果,危害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一个协调发展的过程,要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切勿出现城市化率不正常地大幅度提高和两极分化现象。2013年《中国经济周刊》与中国社科院城环所联合公布的《中国城镇化质量报考》,对286个地级以上的城市从城市自身的发展质量、城镇化推进效率和城乡协调程度三大主要方面进行调查,将这些城市的城镇化质量做了排名,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影响城镇化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城镇化变迁给回族文化传统的保持和发展提出了挑战,在以汉文化为主的民族文化氛围及新社会环境下,是迎合、退却还是吸纳、进取,成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其既要保守自己的伊斯兰传统文化,又要创新自己的民族文化,既要大量引进先进文化,也必须传播扩大自身民族文化。
三、整合与重构:展望城市民族工作新态势
习近平主席指出,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使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的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少数民族进入城市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带动了民族地区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但要努力克服“三个不适应”,抓住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两头对接,把工作着力点放在社区建设上,做好新形势下城市民族工作。
(一)充分尊重民族文化,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思想
2015年12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作为城市工作的指导原则,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化“跟风随流”现象严重,很多地区热衷于“圈地造城”,盲目扩张,大拆大建,不仅违背了本地实际,也不利于区域特色的发展。《兰州都市文化产业区规划纲要》提出,要着力建设“一城一都”,把兰州打造成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名城、中国黄河文化旅游之都,实现与中亚地区直至欧洲各国“政策、道路、贸易、货币、民心”的五通。兰州回族文化多元性、复合性的特点显著,只有认识到回族心理和行为方式,准确把握民族特点,尊重城市发展自身规律,规划先行,才能更好地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增进民族团结,有效开展民族工作。因此,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人才的工作与就业情况,提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素质,强化职业教育与培训能力,关注“失地农民”群体,完善就业帮扶机制,促进少数民族群众与城市的双相适应。
(二)紧跟时代步伐,探索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及產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2011年城镇化首次突破50%,2015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56.1%,预计“十三五”末将突破60%,其中7.5亿的城镇常住人口中就有2.5亿为进城务工人员,我国正从“农村中国”向“城市中国”迈进,“大城市病”、“城中村”、“城市贫民”等问题突出。
十八大首次提出新型城市化概念,2015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权威性,促进“多规合一”,谋划城市“成长坐标”。《兰州市城市文化功能布局规划(2014-2020)》提出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依托,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总体布局为统领,充分发挥兰州区域中心优势和辐射带动效应,“一核、一极、两轴、多点”,挖掘文化资源潜力,体现都市文化新趋势、新特征,提升文化整合能力和创新发展水平。
(三)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概念,指出大致在古丝绸之路范围之上,在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形成一个在经济合作区域,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形成“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这条经济带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交通不够便利,自然环境较差,经济发展水平与两端的经济圈存在巨大落差,“两边高,中间低”现象突出。兰州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地段,其发展不容忽视。
党和政府把握大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东部沿海力量扶持西部发展,兰州城市化要保持优良发展方向,必须把加快经济发展同保持政治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结合起来。西部地区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问题势必与兰州回族居民的传统思维模式、民族文化相碰撞,产生不可避免的新问题、新矛盾。流动人口逐年增加,也会推动传统文化的变革,必须创造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文化,把握好城市化进程中回族价值观念变迁的过程和趋势,提高回族居民对城市化的应对能力,以此来稳固社会、繁荣国家、团结民族。
兰州是西北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功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大背景下,兰州城市化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深入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城市民族工作。而城市化作为一项持续长久的社会工程,民族工作的推行也是一项重要任务,要全面认真落实党和政府的战略部署,树立以人文本的可持续发展观,依照“五个统筹”使经济与人类、生态以及社会发展相互协调,将民族资源优势同国家政策结合起来,全面落实民族工作,使少数民族适应现代化发展,提升其应对社会转型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回族人民也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勇于变革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中不适应的旧传统、旧观念、旧习惯,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创造出既具有回族特色又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文化体系,以此来推动回族聚居区的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政治稳定。
参考文献:
[1]汪春燕.城市化进程中的西北民族关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赵德兴.社会转型期西北少数民族居民价值观的嬗变[M].人民出版社,2007.
[3]高小岩.游离中沉淀:认同与变迁的都市回族视角[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
论文,2010.
[4]李艳萍.论西部城镇化与民族文化发展的相关性[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10(6).
[5]周春山,叶昌东.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评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3(7).
[6]刘争光,张志斌.兰州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4(4).
[7]尹强.民族文化发展中的价值、冲突与责任[J].齐鲁学刊,2016(2).
[8]孙嫱.生存智慧:从回族清真寺建筑看多元文化的互动与融合[J].西北民族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作者简介:刘晓飞,女,山东淄博人,作者单位为西北民族大学。
廉武辉,男,陕西蒲城人,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热点问题。
(责任编辑:薛耀晗)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项目号:3192016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