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之巅,丝绸之下

2017-04-13 20:03杨逍
丝绸之路 2017年1期
关键词:关山长宁张骞

杨逍

自古以来,张家川就因关山(古称陇山、陇头、陇首)而名,为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

关山,位于张家川东北,绵延百里,是古丝绸之路上扼陕、甘交通的要道。传说伏羲氏族曾在关山一带生活,从而奠定了关山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及至周天子西巡,从八百里秦川翻关山而去,开辟了中原与西部边塞交通的大动脉,形成了关陇古道最初的雏形。后来,秦人因对周王室有功,周孝王另封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张家川)为附庸,让他在汧河、渭河之间管理马匹,关山因非子牧马而闻名于世,至秦人崛起东迁,经关山而到達关中,关山的战略地位便更加显著。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均翻关山,汉武帝刘彻在张骞的建议之下,设立了以其长子张绵为长官的首个关山驿站,翻开了关山在中国历史上崭新而耀眼的一页。自此,关陇古道便成为中原地区与西域诸国交通往来的唯一路径。东汉时期,隗嚣割据陇上,伐木充道,后被刘秀所灭,关陇古道重新开通。到了唐代,关陇古道更为兴盛,玄奘西天取经翻越关山,杜甫入秦州翻越关山,无数文人墨客以“关山”为题,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篇章,关山因此而诗意萦绕,备受瞩目。宋元以后,随着对外交流和贸易的不断深入,关陇古道地位更加凸显,沿途“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寨”的驿站建筑,蔚为壮观。

关山,于中原汉人而言,自是意义非凡:登关山之巅,可东望八百里秦川;去关山以西,却又是大漠边陲,加之“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越”。山间地势高险,流水相照,景物奇特。千百年来,以陇山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一直盛行不衰,为古诗词和古音乐创作拓宽了空间,提供了新的领域。“陇山”意象也不断被丰富和创新,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学元素。

最早描写关山的文学作品应该出自《诗经·秦风》。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人自中潏“在西戎,保西陲”,至秦文公四年(前762),迁都关中。秦人以西陲即今天水一带为根据地,生活了300多年。而张家川境内关山秦家源即为秦人非子牧马之地,这就为我们正确理解《秦风》提供了有力的根据。而《秦风》十篇中大约有六篇与思贤、访贤、得贤、弃贤的主题有关,是秦人在关山西侧生活的真实写照,比较全面地概括了秦人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动态。这些诗作虽未直接描写陇山,却描写了陇山之上的民情民俗,算是陇山文学的开端。

至汉代乐府诗出现以后,就有以“陇头”为题材的辞赋大量涌现。汉博望侯张骞从西域返回,得到了佛教乐曲《摩诃兜勒》一曲,西汉音乐家李延年以这首胡人曲子为例,衍生出了新的同一音调体系的28首乐曲,其中就有以陇山为题材所作的《陇头》一曲,所用乐器主要有鼓、角,用于军中,适用于骑在马背上演奏。《陇头》,即《陇头吟》,又名《陇头水》。按照古人音乐创作和表演的惯例,必将诗、歌、舞融为一体表演,因而既有曲谱,又有诗词。《陇头歌辞》三首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其一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

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其二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

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其三

陇头流水,鸣声呜咽。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这三首诗歌描写了途经关山的劳役之苦、流浪之苦,歌吟之声苦楚凄凉而又慷慨悲壮。这就将“陇头”题材一下子变得哀婉悲怨起来,愁苦、思乡、离别、悲凉之情成了陇山诗歌表达的主要内容。

后来文人雅士多为《陇头》曲谱写歌辞,《乐府诗集》录南朝至晚唐诗人歌辞21首,宋、元、明、清诸代仿作者甚多。“陇头”因为世代传唱,“陇头”题材便越来越引人瞩目,其确立于汉代,流行于南北朝、隋、唐诸代,消歇于宋代。元代以后,由于诗歌复古之风盛甚,“陇头”题材又随之兴盛,几乎所有著名的诗人都创作过这一题材。陇头景物多已成为文学意象,且有象征意蕴,富有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的功能,如陇头水、陇头云、陇头树、陇头月、陇头雪、陇头风、陇头沙、陇头鹦鹉等,这些意象都寓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表达出创作主体独特的人生感受和思想情感。这是一个流传千年的文学题材,一定程度上为新时期张家川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文学土壤和想象空间,也为后人研究关山文化和丝绸之路提供了丰富而有力的理论依据。

汧陇驿道之张家川支道

张家川东接陕西陇县,南邻清水县,西连秦安县,北毗华亭、庄浪县,县内有距今8000~6800年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遗址;有马家塬战国墓地遗址;有关陇古道、张棉驿、长宁驿、街亭古战场等古道驿站遗迹。商周时期,秦人西迁于秦地(今天水、清水、秦安、张家川一带),开辟了越陇山、经马鹿至秦州(今天水市)的汧陇道(汧邑至陇中)。周秦时期,汧陇道畅通无阻。汉唐时期,战乱频繁,汧陇道为兵家争据之地,是驿邮通往西方的必由之路,又是东西商贾作为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当时为全国要道网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宋元时期,汧陇道是中国与中亚、欧洲联系的主要通道。位于县城北面的番须道,东中面的老爷岭道,均交会于汧县(秦宁公二年,即公元前714年,置汧县,故治在今陕西陇县城关镇东南,秦统一后属内史,西晋废),都是翻越陇山、沟通关中的主要支道。

番须道

番须道是汧陇道在张家川县境内的北陲支道,修筑于汉代。因起始于番须、回中(今陕西陇县西北),故称为番须道,是秦汉时期国都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经上关、罐子峡(今甘肃平凉市华亭县南部)、张棉驿、龙山至陇城(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东部)西延。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32)春,光武帝刘秀派遣中郎将来歙率兵2000多人,伐山开道,经番须、回中,袭取略阳郡(今天水市秦安县陇城镇),于略阳郡击败叛军隗嚣部属。光武帝建武十年(34)十月,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刺史部天水郡归顺大汉,结束了隗嚣割据陇上11年的历史,关中与河西道路才得以恢复。来歙开通的番须道,为东汉政权平定割据势力提供了有利的交通保障。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八月,太宗李世民西巡,越陇山,驻瓦亭(今天水市秦安县东北),番须道再次得以修复,又成为唐朝都城长安向西北输送物资,通往西域各国的重要干道。

老爷岭道

老爷岭道为汧陇故道。从陕西汧县开始,西经曹家湾、固关,越陇山老爷岭到马鹿,纵穿张家川县,至龙山镇,又分为两支:其一是经龙山去陇城、秦安、通渭(今定西市通渭县)至兰州,称为略阳道;其二是从龙山去大阳、过清水桐岭湾、天水至陇西,称为陇关道。两条道路均为丝绸之路南线。

老爷岭道除驿道作用之外,还是商旅通道以及重要的军事要道。东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曹操击败马超、韩遂,同大将军夏侯渊、朱灵联兵平定陇右后,曹操为了遏制蜀兵从天水过陇关道北上,在大阳(今张家川大阳乡)建立军事基地,设太原府(今张家川大阳中学所在地),由中央直接调配,又在太原府后山建立“粮堡”做前线粮草储备之用。诸葛亮北伐之时,攻破太原府,以此为据点,部署了街亭之战(战场在龙山至陇城一带的略阳道上),可惜马谡轻敌,败北后,又从陇关道逃离,太原府又归曹操统辖。唐太宗贞观元年(627),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取经;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入藏联姻;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凤翔帅李晟出兵西进,破吐蕃于临洮,都经过此道。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为防御吐蕃东进,朝廷命令马燧在通道上立上巨石,种植树木,老爷岭道被阻塞。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大唐和吐蕃局势渐渐缓和,疏于防御,又开始伐木移石,老爷岭道重新畅通。及至宋元时期,老爷岭道仍然作为驿道发挥着重要作用。明代时,改驿路于萧关道上,老爷岭道逐渐萧条,开始阻塞。民国二十四年(1935),修筑天马公路,从东面续接老爷岭道通往陕西。1949年7月28~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军,在固关、关山沟二桥以西地区,消灭马继援主力骑兵十四旅,沿老爷岭道西进,解放了张家川地区,继续向西挺进,直取兰州。1958年,老爷岭道改道,由马鹿、花园、三股水越陇山通往陕西,老爷岭道道衰人稀。

张家川县内驿站

长宁驿

从张家川县城出发,过恭门镇,走城子村,再翻越小岭子梁,就是马鹿镇了,长宁驿距马鹿镇约10公里。长宁驿是元、明、清时期关陇道上的重要站点,从这里向西南走陇关道可达清水,走略阳道可到秦安,向东翻越陇山,过南寨铺,则能经咸宜关入关中,古有“陇山第一驿”之称,雄踞陇山西侧要隘,凭险坚守。它既是兵防重地、屯兵仓储之所,又是通信驿站,还是商旅集散之地。谷口北山梁有明代修建的东、中、西三堡,为驿站的西大门,控扼要道。长宁驿在历史上是陕甘交界处最著名、最重要的驿站,对中国古代发展邮政、军事、经济和交通事业曾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长宁驿,为历代兵家争战之地。由于其地位的重要,历代政府都十分重视对它的经管,设官防守,唐有节度、防御、招讨;宋有指挥、团练、参军;明有指挥、游击、百户;清有游击、都司、千总、巡防、百户、讯把总、经制外委、驿丞、州同、防营哨棚;民国设立守备指挥部、常备团、保安团、特务团、护路大队等武装。这些官兵的职责是驻守关山,保护道路,传递信件,接送情报,提供马匹,储备粮草,供给食宿,押送罪犯。清穆宗同治四年(1865),设立关山营,长宁驿有马头军140名、步战兵30名、守兵73名、马147匹;建有大门、仪门、大堂、卷棚、二堂、内宅、书房、橱房、马厩、号房、马神庙等,负责驿运事务,供应驿夫的车、马、钱、粮。长宁驿以西有闫家店、恭门镇、张川镇、木河店,南有盘龙铺、百家站、八里铺、十五里铺,形成了省、州、县间完整的邮驿体系和交通网络,使丝绸之路南大道东进关中、西出陇上,安全而又畅通。长宁驿几经兴衰,于清末撤销。

张棉驿

张棉驿为番须道上的主要驿站之一。西汉时期,外交家张骞于建元三年(前138)带领100余匹馱马的物资,以商贸的名义出使西域,寻找西迁的大月氏国,翻越关山,经河西走廊时被匈奴俘获,匈奴单于伊稚斜在中行说的劝说下,意欲劝降,但张骞宁死不屈,伊稚斜为了软化张骞,便将其拘禁,后又赏识其有胆有识,便以都尉之女当公主许配于张骞为妻,以此来劝说和监视张骞。然而,张骞始终秉持汉节,并在与公主的共同生活中,说服了公主,两人恩爱,生有两子,长子取名张绵。后来,匈奴发生内乱,张骞乘机携妻带子逃离,游历了西域诸国,返回时又被擒获,一年后,又趁机逃走,回到汉朝。至张家川(此时,张家川已置陇县),张骞听闻汉武帝听信谗言,欲治其叛逆罪,张骞三思之后,便将妻儿安置下来,回长安面君复旨,汉武帝见其一片赤诚丹心,赦免其罪,封张骞为博望侯。后在张骞的建议之下,汉武帝便在关山始设驿站,并钦定张骞长子张绵为亭驿长官,称“张绵驿”,建驿站在今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石桥村,辖行政、军事为一体。后因羌人不断骚扰,张绵便将驿站迁移到今张家川张棉乡所在地。后人因为“绵”和“棉”同音,加之当地老百姓都是穷苦人家,对棉花的“棉”更亲近些,便演化成“张棉驿”,名传至今。张棉驿一直是丝绸之路关陇道上的重要驿站,至清末撤销。元、明、清时期,属于秦州—秦安—静宁(今平凉市静宁县)驿道,为张家川县通往华亭县、平凉市之要隘。张棉驿驿站位于今天水市张家川县张棉驿乡张棉驿村,其原属于平凉市庄浪县管辖,1953年7月划归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及至1983年12月,建张棉驿乡人民政府于此地。

丹麻驿

丹麻驿在今梁山丹麻村,地处张家川、秦安、庄浪三县交会之处,为明末清初小驿站,仅提供邮差或是少数过往客商歇脚之用,并不像长宁驿那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喉舌地位,也不像张棉驿那样具有军事、行政一体的宏大结构。其所在的龙山—四方—梁山—韩店—庄浪路线,并不是丝绸古道的必经之地。随着丝绸之路的带动,沿线地带的经济发展极快,进而产生了许多背包客、脚户、马帮等搞货物运输的个人和商队,当地一些有远见和胆识的人也开始了长途贸易,张家川因为独特的地理优势,慢慢成为一个东西商旅交汇融合的重要场所,西域等地的商人慢慢在张家川定居下来,唐、宋两朝均有大食人于张家川定居。至元时,历经民族大融合之后,回族人亦多迁居至张家川,并将他们的财富和独特的文化带到了张家川,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青海“花儿”和临夏“花儿”,这种民歌与关山文化、秦腔、当地小曲等多种文化融合之后,逐渐形成了张家川“花儿”,广为传颂,成为张家川的一面文化旗帜。随着张家川的日渐繁荣,从龙山、陇城、清水等地途经张家川的商人便不再满足于原有的丝绸之路路线,为了更加快捷地到达庄浪、平凉一带,他们便抄近道翻梁山至庄浪,这样,就从原有的东西走向的丝绸之路古道中开辟了南北路线,从而避免了再从龙山经石峡口、张棉驿(番须道)到达庄浪的长途跋涉,因此,断(指断山,龙山古称)洛(指洛城,庄浪古称)道逐渐形成气候,丹麻驿由此而建。清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遭镇压后,回民举家拔眷逃迁,中途被安抚在张家川,而汉人又多有举家外逃者,这就逐步形成了张家川回族多于汉族的历史状况。回族人为避战乱牵连,多定居在地广人稀的山梁沟峁之间,连五、梁山一代逐渐热闹起来,丹麻驿也一度繁华,地位日益重要。至民国初期,张家川遂成码头之地,富甲一方,涌现出了“万盛生”、“天顺裕”、“全义德”、“福厚昌”、“万盛昌”、“长发祥”等大商号,贸易范围及达京、津、沪、晋、陕等地,龙山镇、张家川县城成为财富集中之地,梁山、连五等地回族又逐渐迁入,商贸也逐渐向这两地涌入,断洛道又慢慢开始荒凉,逐渐人稀客少。至清末,丹麻驿自然废弃,断洛道依然窄小陡峭。解放初,为了方便当地百姓出行重新修筑,几经修葺,才有了如今的柏油公路。丹麻驿也因为留存时间不长,容量较小,而不被人重视,唯有当地老者口耳相传,略有记录。

如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和现代交通的快速发展,大大缩短了关陇两地间的距离,这为张家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顺应时代需求,挖掘张家川古道驿站,整合丝绸之路资源,着力打造关山文化名片,就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张家川旅游业的发展,唯有大力开发关山文化,重点打造长宁驿、张棉驿两大亮点,打通丝绸古道,将马家塬西戎墓葬群与龙山街亭古遗址连接起来,建设张家川新旅游带,提高宣传力度,再将张家川旅游带与大地湾遗址结合起来。这对提升张家川对外的影响力和经济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关山长宁张骞
张骞探西域
理想之城
张骞探西域
关山雪里红
关山萧和墓驼车出行图研究
英文摘要 关键词
赞长宁地震台
2017上海自行车联赛·长宁天马站雨中酣战顺利落幕
关山情
张骞出使西域故事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