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认命,才能收获别样人生

2017-04-13 18:30浩哲
当代工人 2017年4期

浩哲

工作11载,曾有人好奇地问张恩杰:记者收入很高吧?这些年你挣了多少钱?他坦言,不多,但是精神收获很丰盛。对方说他虚伪、矫情,精神还能当饭吃?张恩杰无言以对。

很少人知道,为了自己的新闻梦想,张恩杰付出了多少努力与煎熬,最终将不可能变成可能。“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草根逆袭的故事,而我就是故事的主角。”他笑言。

1982年12月,张恩杰出生在甘肃省兰州市郊区的一户农民家庭。父母在城里务工,爷爷种田奶奶照顾家人,经济并不富裕。

那时,家里唯一的高档电器是一台黑白电视机,只能收到中央一台和甘肃台。在有限的节目里,年幼的张恩杰对见多识广的新闻记者职业产生了好奇和兴趣。

9岁那年,伊拉克战争爆发,父亲与堂叔常在屋里辩论战争走向、世界格局,张恩杰的视野一下被打开了。“我开始关注国家大事。尽管思想不成熟也没啥见解,就是喜欢听大人讲,然后跟小伙伴们讨论。”

正当懵懂的他在朝着理想学习奋斗时,变故突生:父亲因脑瘤医治无效,撒手人寰。那年,张恩杰初中刚毕业,他的姐姐念高一,弟弟还在读初二。家里本就拮据,又少了顶梁柱,无奈之下家人只得劝说张恩杰退学。

“我那么热爱读书……这简直就是一个极大的摧残。”多年后再回忆此事,他依然耿耿于怀。

2000年春,母亲东拼西凑借来2000元,让张恩杰在镇中学门口开了一家书店。一来可以补贴家用,二来可以给读书的姐姐弟弟做饭。年幼的张恩杰就这样担起了家庭重担。

镇中学有上千名学生,只靠卖书报营生颇难。张恩杰试着扩大种类,销售零食小吃、海报磁带、玩具礼品,小店得以维持发展。平日,他吆喝卖货,周末到兰州市里批发进货。拥挤的人群中,他的身影显得弱小而单薄。

店里生意慢慢走上正轨,张恩杰的求学之心又蠢蠢欲动起来。“报纸杂志上那些激扬的文字,提醒着我不能这么平庸地活下去,可我又找不到一个可以实现的路径,特别痛苦!”

2002年初,初中同学唐树生与张恩杰偶遇,得知他的心境后,告诉他参加自考也能实现大学梦。“我就像听到福音一样,兴奋得不得了。”唐树生带他去自考办报名,帮他勾选了兰州大学新闻学专业。

自学考试一年可以考3次,每次最多考3门课程,最终必须通过所有专业课和公共课的考试才能拿到毕业证。就这样,没有老师授课,也没有同学伴读,张恩杰只能依据教材考试大纲刻苦自学。每天,没有生意时他就在小店里大声朗读背诵,至今很多人还对这琅琅读书声记忆犹新。

备考《法学概论》时,知识零碎、专业拗口,张恩杰第一次考了30分,第二次50分,第三次终于拿下70分。4年时间,凭着超人的毅力他终于成功通关。拿到朱红色毕业证的那一刻,他忍不住热泪盈眶。

打小就热衷记者职业,又自学了许多专业课程,张恩杰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热情。2005年10月,他毅然关停了经营5年的书店,到《甘肃日报》社实习。

第一篇采访的稿子,见报后只有300多字,张恩杰说就像印在了心里,“现在还能背出来”。后来,他又独自写了一篇新闻评论。文章见报后,张恩杰特意约同学唐树生出来,请他吃了一碗臊子面。那天是深冬,两人心里却是暖乎乎的。

拿到毕业证后,张恩杰应聘到兰州《科技鑫报》,成了社会新闻部的记者。他很珍惜这次机会,几乎每天都开启着24小时待命的模式。为了寻找新闻线索,在医院急诊科门口蹲守,跑到滨河路上溜达扫街;为了采访翻车事故,在高速路封路的情况下,徒步往返10多公里。

社会新闻时效性强,张恩杰初入职场沒有社会资源,只能厚着脸皮蹭同行的新闻采访车。每月三四百元的薪水,他依然兢兢业业干了半年,可领导却把他辞退了。“兰州社会重视人情关系,我家里没有人脉背景,很难得到认可。”

张恩杰欲哭无泪。辗转折腾一番,他进入兰州一家周刊,没白没黑地工作了近一年,每月仅有七八百元,养活自己都成问题。母亲看不下去,劝他不如重新开书店。“自考这么难,我都坚持了下来,我就不相信做不成记者。”

2008年春节刚过,正月十五的元宵还没吃,张恩杰和母亲又因为工作的事吵了一架。“既然这地方视人才为粪土,我还不如出去闯一闯。”带着伤心与不甘,他背起行囊上了火车,站了30多个小时来到广州。

张恩杰到东莞时报面试,可惜未能如愿。他跑到人才市场找工作,挤在乌泱泱的人群里,他没找到一家媒体单位。不得已,他买齐当地所有的报纸,按照地址一家家上门自荐,可是都被婉拒了。

正当走投无路时,广州《中学生报》伸来橄榄枝,招聘张恩杰去做编辑记者。报社在中山大学附近办公,绿树池塘清幽诱人,张恩杰一眼就相中了。他花300元在大学里租下一个学生床位,白天在大中学校园里奔波采访,夜里和宿舍的同龄人畅谈生活理想。

这段惬意的职场经历,却是以欠薪收尾的。入职时,报社跟张恩杰谈的工资是每月3000元。可后来因经营困难,半年竟欠了他5000元。“我在外面帮别人呼吁公平正义,自己却被拖欠工资,真是郁闷到了极点……”

张恩杰只能再谋出路。北方社会重关系、重学历,南方则更注重个人能力。最终,他被《新快报》社珠三角新闻中心招录,分配到中山记者站工作。

他要通过试用期。这个岗位由两个人竞争,最终只留一个。与张恩杰竞争的记者负责市委政府、公检法等单位的新闻,张恩杰分到的是人社局、文化局。“这两个口子新闻少,还不爱搭理记者,挺难跑的。”

没有条件,只能自己创造。张恩杰每周末都跑到人才市场,跟踪采访用工洽谈会。他还跑去文联、文化机构,了解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3个月过去后,张恩杰用一篇篇来自现场的报道,征服了部门主任,成功留任。

入职后,手里有了各部门的渠道,张恩杰并不满足于写点简单的消息。他知道,很多第一手线索都是源自基层。“比如公安局,虽然市局主管宣传,但很多案子是基层派出所经办,那里才是新闻的案发现场。”

张恩杰到基层去广交朋友,最多时手机里300多手机号码,其中100多个都是办案警察的。他还经常“流连”于车站、码头、医院,捕捉各类鲜活的突发新闻。

当年让他备受煎熬的《法学概论》,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各种专业的法律案件,在张恩杰眼里不再冷僻。除了曾经的积累,他还虚心向警察朋友请教,不定期去法院旁听庭审。如此一来,张恩杰的法律知识越积越多,稿子也越写越专业。

2010年,“蒜你狠”席卷而来,各地大蒜价格疯涨引发民众担忧。张恩杰扮作蔬菜商贩,凌晨3点赶到中山市蔬菜批发市场,了解批发价格。然后,又到市里不同地段和商场超市调查大蒜零售价,询问地头农民的收购价格。经过方方面面的调查,他发现有商贩恶意囤积,意图牟取暴利。

这篇花费数天采写的深度调查见刊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当地物价局长也很惊讶,“一个记者居然能像物价采集员那样,得出比较专业的数据结论,不容易。”随后,物价局执法人员迅速深入调研,对囤积哄抬大蒜价格的行为严查打击。

自己辛苦多日的调查报道,不仅得到了各方认可,还纠正了市场的不法行为,张恩杰说这就是舆论监督的力量,也是当一名记者的使命所在,“觉得特别欣慰”。

张恩杰不仅替他人主张权利,也替自己维了权。到中山工作后,了解《劳动法》的相关知识,他把曾经欠薪的广州《中学生报》社告上了劳动仲裁庭。要求补发欠薪,并且赔偿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最终,他通过法院强制执行要回了1万多元的赔偿金。

从一个旁观的新闻报道者,到维护权益的当事人,张恩杰深刻体验了一把很多农民工的心情。拿回赔偿的那一刻,他说自己特别想为高效的广州司法部门点个赞。

在中山待了4年多,张恩杰成为《南方日报》社中山站记者。进入中国殿堂级媒体,与各大名校的新闻学子成为同事,张恩杰既感自豪又倍觉压力,“我必须要比以前做得更好!”观察市场、解读政策、深入民众生活一线,从他笔端流出的文字愈发成熟而有力量。

中山生活节奏舒缓,适宜人居。但它是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市,文化传媒产业是短板,从业日久张恩杰感到了上升的瓶颈,他渴望一个更大的平台。2014年,张恩杰跳槽到《北京法制晚报》,成为深度调查记者。彼时,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倡廉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于是,起底落马官员、展示新形势下的司法体制改革,成为张恩杰的主要报道方向。

这可不是一个好干的活。十八大后,不少省部级高官纷纷落马,民众渴望知道他们违法違纪的详细内情。然而,虎死威还在,记者的调查困难重重。

2014年,原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市公安局局长武长顺被掀翻马下。张恩杰前去采访,可苦于没有任何人脉资源,收效甚微。几经周折,他打听到武长顺的居所,在附近书店查询资料。无意中,张恩杰发现一旁有位白发老者,面前放着一本印有“副处级以上干部内阅”的资料。

他赶紧上前攀谈,原来老人是原天津市司法局纪检书记。经这位老干部的介绍,张恩杰了解到了许多内幕,并顺藤摸瓜找到了更多公安局内部人士,写出了扎实丰富的报道。

2014年底,原广东省政协主席朱明国落马。张恩杰不辞万里,跑到朱远在海南省五指山市畅好乡毛招村的老家了解情况。那里山清水秀,绿树成荫,朱明国的别墅洋房就在此地。

张恩杰雇了一辆摩托车,绕着热带雨林30多里,才赶到村里。在与村民攀谈时,他差点被狗咬了。“朱明国很会笼络人心,经常回乡杀猪宰羊请村民吃饭,村民内心比较偏袒他。”村民吓唬张恩杰,再不走人就放狼狗,“我都听到院里狗的恶吼声。”

到《北京法制晚报》2年多时间里,张恩杰跑遍21个省份70个城市,一个又一个贪官的罪恶嘴脸在他笔下现形。网上广为流传,许多年轻人正在逃离北上广。张恩杰也坦言,北京生活压力大、得到的慰藉少,但也只有高平台才能接触更多的资源,他也因此收获到许多同龄人未曾感受过的别样人生。

从辍学在家的农家少年,到如今名报的骨干记者,张恩杰说只有为梦想拼搏,才能有所收获。“活着不只是为了活着”,当年在兰州书店《平凡的世界》里读过的这句话,他一直铭刻在心,从未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