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触动的过程及其特征解析

2017-04-13 18:01朱振亚
老区建设 2017年2期
关键词:特征过程

[提 要]在界定社会触动内涵的基础上,对社会触动的过程进行了解析。研究表明,社会触动的过程分为“触”和“动”两个阶段,“触”是“动”的前提,“动”是“触”的结果。社会触动过程还具有九个重要特征。

[关键词]社会触动;过程;特征

[作者简介]朱振亚(1976—),男,井冈山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与管理。(江西吉安 34300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市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粘合催化作用及其触动机制研究”(12CSH032)

生活中有很多社会触动的案例,如街头伤残人员一边唱歌一边乞讨,路人就会伸出援助之手;看到病人痛苦的模样,人们才更知健康的宝贵;见到车祸事故现场的悲惨,司机才更懂得安全驾驶的必要;等等,都有社会触动过程在里面。那么,社会触动发生的过程怎样?其过程又具有哪些特征?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社会触动的内涵

(一)触动的内涵

“触动”在生活中多为“感动”或“深度感动”的意思,它在《辞海》中有两个意思:①意为“碰撞”,如“先轻轻触动一下窗户”;②意为“因受到某种刺激而引发(情感变化、回忆等)”,如“这篇文章触动了我,生活原来是那样的精彩。”在本文中,“触动”的内涵偏向第②种,表示“因受到某种刺激而引发(情感变化、回忆等)”的意思,有“先感官接触而后感动或打动”的涵意。

“触动”是先有生理上的适当“感官接触”,然后才有心理上的“感动或打动”。感官是人体与外界环境发生联系,感知周围事物的变化的一类器官。人体有多种感官,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有眼、耳、鼻、舌、身等。眼睛产生视觉,耳朵产生听觉,鼻子产生嗅觉,舌头产生味觉,身体各个部位产生触觉(触觉又分为痛觉、温度觉和压觉等)。

(二)社会触动的内涵

“社会触动”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触动”。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具体的、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与周围所有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如生产关系、性爱关系、亲属关系、同事关系等等。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必然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就决定了人的本质,形成了人的社会属性。所谓“社会”,是指共同生活的个体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因此,“社会触动”可以定义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由于受到了某种或某些感官上的适当刺激而引发的情感变化、回忆、反思等,进而由这种情感变化、回忆、反思等心理活动引致出的使个体做出某些相应“社会性”行为的过程。

二、社会触动过程及其特征

(一)社会触动过程

社会触动过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社会触动过程分为“触”和“动”两个阶段,先有“触”,后才有“动”。“触”是指社会人受到某种外在感官刺激,刺激走心以致引起了社会人内心的情感共鸣;“动”是指社会人由于内心的情感共鸣,产生了某种感动情绪,在感动程度达到足够量且在社会机缘比较成熟的情况下,社会人可能会做出某些与外在刺激内容相关的社会性行为。

如在听了歌曲《妈妈的吻》之后,某些听众会更加孝敬父母,常回家看看或常打电话报平安。因为,人人都有母亲,人人都是在妈妈的慈爱呵护中长大的。《妈妈的吻》是甜蜜的吻,是记忆的吻,因为我们都曾感受过妈妈疼爱的吻,额头甚至小屁股上都印有妈妈无数深情的嘴印,可以说,是妈妈的吻伴随着我们幸福茁壮成长。可如今,长大后的我们离开了家乡,老妈妈仍留在那遥远的小山村里。妈妈老了,她过得好吗?儿女真想飞回到她的身边,报给妈妈以感恩的吻,慰藉她那年老孤独的心灵。歌曲《妈妈的吻》对听众的社会触动过程,就是先有歌曲对听众的刺激,歌声入心引起了听众的情感共鸣,歌声会带着听众回到儿时,反思现在。这种感动可能会引致部分听众今后多给母亲打打电话,或多回家看看,或多接母亲到身边小住时日等社会性行为。

(二)社会触动过程的特征

从定义和内涵上看,“社会触动”应该具有九大特征:

(1)感官要接受到外界的刺激。即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要受到某种或某些刺激,如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觉中的一种或几种受到一定刺激,使个体产生情感和意识反应。

(2)刺激的方式要正确。感官刺激的形式多种多样,社会触动需要在多种方式中选择一种或几种正确的方式,对个体加以刺激,好比中医推拿,要找准穴位、点到穴位,否则,推拿就起不到明显的效果。

(3)刺激的当量要足够。即刺激要超过感官阈值,否则难以引发个体后续的心理情感活动。正如中医推拿,既要做到“重而不止”,又要做到“轻而不浮”,即推拿要有一定的渗透力,起到治疗作用,但同时力度又不能过大或仅用蛮力,否则会对肌体造成损伤。

(4)刺激的时机要选择。即刺激需要把握恰当的时机,因时因地因需而动,即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空间对个体加以刺激,要充分考虑个体的情感需要。正如中医推拿,需要根据病人诉求,有技巧地对其劳损部位进行推拿才是正确的行医之道。

(5)刺激的内容具有社会性。即对个体的听觉、视觉、味觉、嗅觉或触觉等感官进行刺激的内容物是社会品,如歌曲、电影、国家政策、生活原景复现等,并非单纯的自然刺激,如酸、麻、胀、痛、冷、热、凉、温这八种人体最基本的肌体触觉。

(6)刺激的结果要引发情感共鸣。刺激要引发出较强的情感心理活动,即触动都要“走心”,引起心理“共鸣”。先有感官刺激,后有情感心理活动,是社会触动的要义之一(参图1),且这种引发的情感心理活动具有较强的水平。即较强的或强烈的情感变化、回忆等心理活动是发生在适当的感官刺激之后。

(7)社会触动的对象主要是针对个体行为中的非自觉部分。人的行为分为自觉行为和非自觉行为,自觉行为如孝顺父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无需触动就会自然而然发生,只有非自觉行为如献血、赈灾捐款、扶危济困等行为就需要去触发。

(8)社会触动的结果是引致个体在合适的时机做出相应的社会性行为(如图1所示)。比如在看到《感动中国》中徐本禹的贵州支教节目后,某个体可能会在机缘成熟时做出效仿性行为,也去西部支教或以其它方式去支持西部農村教育。据201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夫妇坦诚,他们去贵州乡村支教的决定正是在受到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徐本禹贵州支教的先进事迹后才做出的,可见,徐本禹事迹对朱敏才夫妇行为具有很强的社会触动作用。

(9)社会触动具有杠杆效应或乘数效应。社会触动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有如太极拳的以柔克刚一样,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或者说,社会触动具有乘数效应,即感官刺激引发的社会行为量,是个体所受感官刺激当量的若干倍。用成本-收益法来衡量,就是社会触动所带来的社会收益远远超过社会触动所花费的社会成本,即“小成本,大收益”。

三、简要结论

本文在社会触动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对社会触动的过程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社会触动过程分为“触”和“动”两个阶段。社会触动过程具有九个特征,分别是:感官要接受到外界的刺激,刺激的方式要正确,刺激的当量要足够,刺激的时机要选择,刺激的内容具有社会性,刺激的结果要引发情感共鸣,社会触动的对象主要是针对个体行为中的非自觉部分,社会触动的结果是引致个体在合适的时机做出相应的社会性行为,社会触动具有杠杆效应或乘数效应。

[责任编辑:黄贝如]

猜你喜欢
特征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抓特征解方程组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雪花的形成过程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