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耕
北京市南海子麋鹿苑是我常年工作的地方。我经常背着相机,行走于麋鹿苑中,追寻麋鹿的身影,用心观察他们,用镜头记录他们的美。
春意渐浓,来南海子湿地赏美景
正值初春时节,北京南海子湿地正被初春的绿意所笼罩。穿梭在动人的景色之中,使我不由得想起清代诗词对这片土地的生动描述—“落雁远惊云外浦,飞鹰欲下水边台”。
北京南海子的得名,是由于其地处北京之南,是一片汪洋成海的濕地。的确,历史上这里的生态类型属于东北亚温带季风带的典型湿地。明代的燕京十景中,这里有其中的一景—南囿秋风。
遗憾的是,这些年的过度开发和环境压力,使当年数百平方千米的海子湿地几乎干涸殆尽。幸而,有北京市政府和国家环保局支持的麋鹿保护项目—千亩麋鹿苑的存在,使这里成为当年皇家猎苑湿地景观的唯一再现。这里不是动物园,但能看到很多动物……2003年,北京市开始实施“北京地区湿地恢复项目”,南海子湿地也被列入其中。
湿地被喻为“地球之肾”,作为北京南部地区难得的一块湿地,若将麋鹿作为冬季奥运会的吉祥物,让麋鹿这个“旗舰物种”带动生态复兴,发挥“绿肾”功能,必将成为北京乃至中国生态恢复的一张名片,并带动北京南部的经济腾飞。
麋鹿——世界科学史上的奇迹
北京南海子,作为麋鹿这一大型哺乳动物的模式种产地(1865年),在科学史上的非凡地位是举世公认、无可取代的。当麋鹿被法国的阿芒戴维在北京发现之后,西方国家纷纷引种,但没过多久,由于洪水和战乱,世界动物史上又增加了一个新的记录:麋鹿在中国本土发生灭绝(1900年),灭绝事件的发生地还是北京。将近一个世纪以后,麋鹿才作为归国“华侨”(1985年),成功地从英国被引回故里—北京南海子。从一个物种的科学发现,到在中国本土发生灭绝,再到“重引入”,其间历尽波折,最终实现了回归。
纵观世界上的各种动物,一个物种与一个地点有如此紧密关系的,非北京的麋鹿莫属。作为中国特有种的麋鹿,堪称世界科学史上、物种史上的一个奇迹。麋鹿作为冬季奥运会的吉祥物,从科学和自然的角度看,无可非议。
春天,与麋鹿来场约会
来逛麋鹿苑,怎么能错过这里的主角—麋鹿?全世界有5000余种哺乳动物,能集多项“世界之最”于一身的恐怕不会太多,而麋鹿以其奇异形态、习性及坎坷的经历引人瞩目,它身上有许许多多的奇、特、最。从汉代的瓦当上,我们就能看到古人对麋鹿形象的偏爱:其雄浑古朴的躯体,昂扬向上的巨角,刚柔并济的性情,既具备阳刚之气,又不乏阴柔之美。麋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曾被列为国际濒危动物种红皮书中的“极危级”。
你可别小看麋鹿,它可是勇猛的“运动健将”。它在陆地上跑得快,在水中游得更远,铁人三项独占两项,勇于竞争却从不过度厮杀,表现出强烈的体育精神。麋鹿是一种全能型的大型哺乳动物,与人类从远古一同走来,相依相伴达200万年,逐鹿中原。
鹿这种动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深,令人难以想象。它不仅是先人狩猎的对象,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祭物,从周朝至清朝始终作为皇权的象征存在着,还是生命力旺盛(鹿角年落年生、生长神速)的标志和升迁祥和的吉兆(福“禄”寿喜)。麋鹿的文化形象可见于甲骨文、青铜器、原始岩画、民间绘画、建筑瓦当(汉代)、宫廷遗物(清乾隆的麋角解说)、特种邮票、港澳回归的明信片……
知识链接:
麋鹿名称谬误之辩
众所周知,麋鹿又叫“四不像”,但有人管驯鹿也叫“四不像”,管驼鹿叫“麋”。随便翻开一本英汉词典,你总会发现这样的误导。究其原因,是我们把麋鹿、驯鹿、驼鹿等不同动物的名字给弄乱了,才出现同物异名或异物同名的混淆。
关于麋鹿,由于我们的作品中有把麋鹿泛指鹿类的倾向,如“麋鹿相为友”,加之字典中的混乱,因此,在一些描述北美动物的文章里,经常出现麋这样的动物称谓。应指出,如非引进种,大多说的是驼鹿(北美称Moose或欧洲称Elk)、加拿大马鹿(北美称elk)、驯鹿(欧洲称Reindeer或北美称Caribou),但不应叫麋。麋鹿(Daviddeer),就是特指一种尾很长(约50厘米),生活于湿地的、英文为“大卫鹿”的动物。
差点灭绝的麋鹿
镜头下的麋鹿,在阳光的勾勒下显现出动人的身姿。谁能想到,这一可爱的物种差点灭绝。
麋鹿这个物种的兴衰,之所以能牵动许多国际人士的心,是因为它在近代史上与法国人、英国人都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早在1865年,法国博物学家戴维神甫率先对麋鹿予以科学报道。当麋鹿曾因战乱在故土灭绝、在流离并几乎要灭绝于欧洲时,是英国乌邦寺的贝福特公爵深明大义,收养了世界上仅存的18头麋鹿。1985年,乌邦寺的塔维斯托克侯爵将麋鹿送还给中国。可以说,英国是麋鹿的第二故乡。
有人认为,麋鹿还乡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是中国在外交上的成功。的确,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伦敦举行的一个欢迎中国领导人访英的宴会上致辞,她把麋鹿的回归与香港回归同列为20世纪中英外交史上的大事。可见,“麋鹿还家”堪称中英外交关系上的一段佳话。麋鹿回归超过三十载,从初期的外国专家驻守,到得到一些国际组织的支持,每年都有国际友人造访,说明麋鹿始终受到世人瞩目。
知识链接:
麋鹿作为冬季奥运吉祥物,文化底蕴是深厚的。麋鹿俗称“四不像”,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民俗中可谓精彩纷呈、渊远流长,极具雕塑感和仪式感。从春秋战国的灵台、灵囿,至元、明、清三朝京南的皇家猎苑,古人对麋鹿的记述不绝于书。屈原、班固、许慎、杜甫、沈括、苏轼、陆游、李时珍、乾隆……曾提及麋鹿的古代名人不胜枚举,甚至姜子牙的坐骑、指鹿为马、逐鹿中原的典故,也皆与麋鹿有关。
拯救麋鹿
麋鹿保护项目的实施地位于距天安门16千米处的京南大兴区,从1985年至今,该保护项目已历经32个春秋。近几年大兴新城发展迅猛,新的国际机场建设在即,但麋鹿的项目是独特的、唯一的。
其实,作为自然保护工作者,我们实施的是一项国际合作的濒危物种“重引入”拯救项目,北京是中国最早实施麋鹿“重引入”项目的地点,被国际保护人士赞誉为“世界上最准确的重引入项目”。可以说,继北京南海子之后,江苏大丰、湖北石首的麋鹿自然保护区的相继建立,使中国麋鹿数量达到5500头,中国历史上曾发生的麋鹿灭绝惨剧将不会再发生。这一项目成为中国唯一成功实施的重引入的拯救项目,也是中国政府有效保护野生动物的成功范例。
多年来,我们的保护工作者与鹿共舞、不辱使命,使当年的38头麋鹿繁衍成活、种群扩大。目前,中国的麋鹿总数已超过千头,并被输送到全国30多个地方,主要运往长江之畔的湖北省石首自然保护区,还有京津冀等地。这些麋鹿顺利地回归到自然,是北京对全国乃至全世界、全人类的贡献。
2022年,北京冬奥会即将举行,将麋鹿这个北京地区最大的哺乳动物作为该届冬奥会的吉祥物,舍鹿其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