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潮人王佩瑜愿做京剧推手
她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位女老生,京剧“余派”老生第四代传人,被誉为“当代孟小冬”,她就是王佩瑜。在《朗读者》的舞台上,王佩瑜表示她是听孟小冬才领略了老生的美的。从老旦改学老生的时候,刚开始并没有体会到老生的美,直到有一次老师给了她十八张半和孟小冬《搜孤救孤》的磁带,虽然磁带的效果很差,但她一听到孟小冬的声音,如天籁般,从此爱上了老生的角色。
25岁之前,王佩瑜像“神童”一样在京剧这条路上狂飙。她将这些成功视作“得来全不费功夫”:13岁凭一折《文昭关》得到梅葆玖赏识;18岁赢得了“小孟小冬”的名号;20岁之前将能参赛的大奖悉数拿下,25岁担任上海京剧院一团副团长;头顶余(叔岩)派第四代传人、梨园小冬皇、当今坤生(女老生)第一人等多重光环。
为她铺路的不乏京剧界泰斗名师,包括范石人、梅葆玖、谭元寿等等。为了提携这位后辈,当代京剧第一须生、70岁高龄的谭元寿激动地亲自献花,更是主动与她合演《失空斩》,让年仅18岁的她一下跻身“京剧名家”行列。
1996年,王佩瑜到北京参加全国各个戏校的联谊比赛,上海戏曲学校校长王梦云把北京最好的老生请到现场,谭元寿、朱秉谦、孙岳都来了。在一折《文昭关》后,谭元寿惊叹:“这不就是当年的孟小冬吗?”“我觉得我是她(孟小冬)投胎的,是某种际遇。她1977年去世,我1978年出生。”王佩瑜说。作为余派第一代最有代表性的弟子,孟小冬当年很早就远走香港,现在流传的是她的《搜孤救孤》录音,王佩瑜配的影像。2008年底上映的电影《梅兰芳》,章子怡饰演的孟小冬唱《游龙戏凤》时,就是找王佩瑜配唱的。与她合作的梅葆玖当时评价说,两人合作《游龙戏凤》很默契,“选人选对了”。
2000年从上海艺校毕业时,王佩瑜在京剧圈内早已名噪一时,也有了“瑜老板”的称号。“老板”是对传统戏剧界头牌角儿的称呼,“七八十岁的前辈见到我也叫瑜老板,现在想想很汗颜,当时却觉得很自然。”曾有一个叫顾曲客的戏迷,看过王佩瑜表演《闹府出箱》后就很担忧,“王佩瑜一天天的还是在长大,进步也是有的,不过她现在好像是脚踩两条船,一条是修内功,一条是追浮华,两条船正往不同方向开,前景一点不容乐观。”
在众星捧月的环境成长起来,不到20岁便到达很多艺术家难以企及的殿堂,一旦摔下来必定会很疼。“其实那是一种内心的空洞,因为大家对我沸沸扬扬的第一轮宣传已经过去了。如果再要有东西出来,必须要很大的提高,但那时没有东西支撑我。”从学校毕业后,王佩瑜以“特殊人才”被上海京剧院引进,院方一次性给予15万元安家费奖励。当时王佩瑜就在上海买了房子,生活无忧但常常很愤怒。“我当时非常膨胀,看不起所有人,而这个行业太老了,但没人去解决问题,我自己就像个小哪吒一样,想去做一番事情,改变现状。”
如果没有离开上海京剧院,王佩瑜能想象现在的自己:当团长了吧,会是个京剧院里有个人品牌效应的领导。这应该是让大多数京剧演员艳羡的。这种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2004年的出走而转换了轨道。因为领导的器重,25岁时,王佩瑜成为一团副团长,全面负责人才培养、演出、剧目建设等,“当时很多老人没有退休,年轻演员也很多,我没学过专业管理,这个行当又非常讲究论资排辈,我处理得非常不好。”在担任副团长的一年里,王佩瑜试图打破常规,推行新做法。比如给跑龙套的多发点钱,但这种破坏游戏规则的做法,最终因为既不讨好其他团领导,又不能真正改善龙套们的生活,反而因为账目混乱而搞得鸡飞狗跳。
她提出“以人为本”,主张有什么人排什么戏,打破以往先有戏再找人的套路,“让有条件的人去到更高的地方,没条件的人维持现状”,这样的做法最后也引起演员们的怨声载道。在她看来,目前京剧院还在走乡镇企业家的路子。“找个本子,再找几个人排一两个月就拿出来演,操作很粗糙,但是会花很多钱砸在不必要的地方。京剧有政府拨款,生存没有压力,主要演员和群众演员拉不开距离,吃大锅饭。”当改革惹来诸多是非后,她选择了逃走,“我会用不屑的态度来掩盖自己的无能……”
为了进行体制上的改革和实现独当一面的想法,王佩瑜决定成立独立的京剧工作室,“最早的愿望是成立上海京剧院王佩瑜戏剧工作室,承诺每年向京剧院上交多少钱,但是得给我人和演出需要的东西。”当时,国内已有于魁智工作室、张火丁工作室,但他们都是挂靠在中国京剧院,以国企形式存在,拿的还是国家工资。在被院方否掉自己的方案后,坚持认为值得尝试的她,2005年元旦,推出了以“王佩瑜戏剧工作室”为名的第一场演出,在武汉开演。工作室固定人员只有化装师、鼓师、琴师和主要配角,每人月工资一两千元,其余人马到演出地临时找,这比国家剧团演出时几十人的队伍所需成本少很多。但因为演出机会不稳定,利润又小,工作室的生计很快出现危机。在事业与生计都亮起红灯之际,王佩瑜放下身段回到了上海京剧院。回去时发现已是物是人非。
如今,王佩瑜更多时候是以京剧文化推广者自居。在她小的时候,就发现京剧受众大都是一些老观众,并深感京剧文化生存环境日益严峻。于是后来王佩瑜开始走下舞台有意识地推广京剧。前不久,因为在某档网络综艺上的惊艳表现,王佩瑜还曾引发过网友的热烈讨论,被称为“京剧推广第一人”。就像王佩瑜自己说的,“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一种是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这之间,需要一个推手,她想试试。
其实,这个推手,她已当了七八年——从让京戏走进苹果店,到在京戏舞台上竖起高清屏特写演员表演,又或者玩一把弹幕,让台下观众发表实时评论……每年,王佩瑜总有新点子“惊到你”,今年的新玩法是4月份在东艺的一场跨界秀,挖掘整理阔别舞台二三十年的传统相声《文章会》和京剧骨子老戏《张松献图》,跟马氏相声掌门人马志明一起来一场“戏曲+曲艺”的跨界大戏《文图会》。
这么玩不怕有人跳脚?一定会的,但这个不用太在意,“我们谁都无法取悦所有人。你做吧,他说你不务正业;你不做吧,他说你浪费青春;你只唱老戏吧,他说你没有开拓精神;你不只唱老戏吧,他照样能说你……想明白这一点,人就不纠结,做自己就好。”对王佩瑜来说,继承者的身份是根本,而传播者的身份,迫在眉睫。
据中新网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