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智慧与管理之道(下)

2017-04-12 00:00:00齐兴强
风流一代·TOP青商 2017年6期

儒家经典自汉代起就有“五经”之说,即《易经》《书经》《诗经》《礼记》《春秋》。从宋代开始有“四书”之称,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就是我们后世耳熟能详的“四书五经”。《大学》居于“四书”之首,又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籍,数百年以来更加深刻地影响了国人。

《大学》一书思想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内涵深刻、言辞优美、简洁流畅,有典型的齐鲁文风,而且思想中道术并驭,既有人生之道又有践行之法,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对我们的治国理企、修身处世和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撷取其中的管理智慧加以剖析,以资借鉴。

“推己及人、以身作则”的管理风范

在《大学》中提到一个儒家非常重要的修身和管理原则,就是“絜矩之道”;所谓“絜”是指量物体的周围长度,也泛指衡量、有中心平衡点的内涵,所谓“矩”就是我们常说的“规矩”的“矩”,规是圆周的,矩是方角的,自古以来“规矩”都是人们测量方圆的标准工具。两者合起来理解,“絜矩之道”是讲:君子和尊长在修身上要有“独立而不倚”的公平中正的内在修养;在行事上,一言一行要讲规矩、有规范,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起到道德示范作用。

《大学》原文有段精彩的论述:“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悖。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意思是:“所说的使天下归心,其根本在于先治理好国家。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国君孝敬老人,便会使孝敬之风在全国百姓中兴起;国君尊敬长辈,便会使敬长之风在全国百姓中兴起;国君怜爱救济孤儿,全国的百姓就会跟着去做,百姓就不会违理作恶。所以,国君应当做到推己及人,在道德上起到表率作用。我厌恶上位的人以无礼待我,我就不应无礼对待在我下位的人;我厌恶下位的人以不忠待我,我就不应以不忠来侍奉我上位的人;我厌恶前面的人以不善待我,我就不应把不善加于我身后的人;我厌恶身后的人以不仁待我,我就不应以不仁施于我前面的人;我厌恶右边的人以不义待我,我就不应以不义施于我左边的人;我厌恶左边的人对我不诚,我就不应以不诚对待我右边的人。这就是所讲的絜矩之道。”

孔子所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此理,作为领导者不仅要有广阔的心胸、容人的雅量,还要有“推己及人、以身作则”的管理风范。那么如何做到呢?有如下几点建议:

1.要求下属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只有自己具备硬实力、做到言出必行、率先垂范,才能真正让下属从内心信服而不仅仅是靠权势压服;只有做到这样才能达到“不怒而威,不令而行”的境界。

2.凡事要善于换位思考,尤其是在下属利益攸关的重要事情上,更要多站在下属的角度考虑问题。

3.领导者要强化自省、自律意识,要严格要求自己,在道德和精神层面持续提升;不仅要做下属权力意义上的领导,更要做道德意义上的楷模和精神意义上的心灵导师。

“以义为利,德本财末”的经营智慧

《大学》讲究“以义为利”的理念和智慧。如今“急功近利”“见利忘义”“贪利弃义”的所谓“企业家”比比皆是,媒体关于作伪制假、非法集资、坑害百姓的报道屡见不鲜。《南方周末》(2009年6月5日)刊出一个版面的长文《用永恒的诚信构筑企业的灵魂》,副标题是《国酒茅台60年坚守不懈的质量诚信建设》。我从文中看到了茅台国酒的企业家在诚意历练上的艰苦与卓越。这是“以义为利”的一个典型,构成鲜明的对比。

“内本外末”的经营逻辑 ; 《大学》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企业管理也一定要“内本外末”,即重视德行之本,不可“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此即本末倒置了。《大学》说:“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大学》说:“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企业也是如此,须先谨慎于德行,然后才能实现“有人、有土、有财、有用”。这是用德去经营,用德去感召和聚集人才,占有市场,获得财产,赢得利润。

“悖入悖出”的财富戒律 ; 《大学》说:“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财货如果不是由正当的手段与途径收入的,必定会同样违背常情常理地流失掉。古今无数的案例反复证明此一结论的正确性。2009年4月媒体报道,浙江“亿万富姐”吴英,曾三个月内拿下过100间商铺,注册成立了8家公司,并自任集团的董事长。她三个月内曾捐款630万。她还自称经常携带上亿元的珠宝。但是她不懂“悖入悖出”的财富戒律,这位神秘的亿万富姐,终于涉嫌集资诈骗4亿元而站上了被告席。如此等等,每年都有许多这样被负面曝光的所谓的“企业家”。

历史上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观其成败沉浮的一生,恰恰能印证此理: 胡雪岩(1823-1885),名光墉,字雪岩,杭州人,或说安徽绩溪人。他经历了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虽处在一个变化多端的时代,然而胡雪岩却成长为一个商贾奇才,广为后世所传颂。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话:“为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他善守经商规矩,比如其开办胡庆余堂药店,谨守“戒欺”,实行“二务”,即“采办务真,修制务精”。胡庆余堂的对联说得好:“修合虽无人见,诚心自有天知。”“修”指对生药材的加工炮制,“合”指对药材的搭配组合。这些“虽无人见”,但要靠员工用道德自律;而且“诚心自有天知”,苍天有眼,自会判断诚与伪,其实即是说百姓心中有杆秤,自会心知肚明的。

此外,他还多行善举、广办善事。胡雪岩身处当时乱世之中,亲眼目睹民间瘟疫蔓延,百姓流离失所无钱看病买药;他便下令各地钱庄,另开设医铺,有钱少收钱,无钱也替人家看病、送药。在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子中,胡雪岩还通过自己的势力与财力上下打通,为此案的平反起了很大的作用。胡雪岩还对当时直隶水灾、陕西旱灾、西征军等捐赠银子、衣服、粮食、药物等,据说其捐款约达20万两白银。 胡雪岩后来官至道员,获得朝廷赏戴的红顶,穿黄马褂,并获赐紫禁城骑马的殊荣,成为天下第一等的商人。但是,胡雪岩这颗商界巨星,最后还是陨落了,而且是以悲剧结束。究其原因还在于其“德之不修,身之不戒”。当他赚了很多钱、出人头地后,就开始极尽奢华地享受,穷奢极欲地挥霍;甚至假公济私、中饱私囊,这就为他日后垮台种下了祸根。从内在来看,他缺少一种相应的人格修炼,他的奢侈无度,只要看看那些豪华的建筑、装饰、玩物,即可以知晓因其人格修炼之不足,所带来的可怕的陷阱。他在经手向外商购办军火、机器及借款的活动中,假公济私,大拿回佣。仅以借款一项为例,他向英国银行借款1500万两,据曾纪泽在《使英日记》中揭露:“洋人得息八厘,而胡自报一分五厘。”仅此一项即可以获利200万两以上。所以曾纪泽曾骂他是“奸商谋利,病民蠹国”。他用“悖入”之钱财来大肆挥霍,结果终于逃不出“悖出”的结局,又回到穷困潦倒之中。

朱镕基在2002年5月参观后的一幅题词讲得非常透彻、精彩:“胡雪岩故居,见雕梁砖刻,重楼叠嶂;极江南园林之妙,尽吴越文化之巧;富埒王侯,财倾半壁。故云富不过三代,以红顶商人之老谋深算,竟不过十载。骄奢淫靡,忘乎所以,有以致之,可不戒乎!”此话,对于当今企业家和创业者也不失为一种洞彻心灵的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