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幸福从教的条件是什么?有人说,教师从教就应该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不能讲条件。但是,在许多传统理念面临质疑的今天,曾经笃信不移的信念在许多人心目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动摇。教师从教的幸福感不足,职业倦怠现象越来越多,教师从教的心态不再像以前那样强劲和持续。
一、追溯教师不能幸福从教的根源
如果提到教师的幸福感,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经济地位,认为教师的经济待遇是教师幸福程度的主要因素,甚至是决定性因素。但是根据本人对不同层次的众多教师群体了解发现,情况并非如此。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时间里,绝大多数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经济地位有着大幅度提高,其收入层次处于当地的中上层地位。除此之外,广大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和在社会上受重视的程度,无疑也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却比以往任何时期更为普遍和常见。从实际体验来说,本人感受到最为明显和有力的例证是,在同一个区域内,教师的幸福感情况和职业倦怠现象并不与其所得到的物质待遇和所处的经济地位成正比。有些重点学校和城市学校的教师,其福利待遇高,晋升高层次的任职资格更快,但是其幸福感和工作热情反而低于经济待遇较低的一般学校和乡镇学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现状造成的直接后果为,某些城市学校和重点学校的生源日益流失,办学规模日趋萎缩;相反,一些在物质条件和层次级别并不占优势的学校反而办学质量越来越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生源,尤其是优质生源。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发生有众多因素。除去教师本身的原因外,还有来自学校领导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
学校领导方面。有些领导的人格和道德品质有所欠缺,事业心不强,使得学校管理制度不够合理,徇私舞弊、暗箱操作的风气盛行,导致教师的各种考核、奖惩缺乏公平性,影响了教师从教的积极性和幸福程度;有些领导自身业务水平过低,对于上级政策、管理理论和教育理念未能进行科学地理解与借鉴,反而形而上学、断章取义地生搬硬套,造成了教师的逆反心理;有些领导缺乏民主治校意识,在决定涉及到学校前途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时,不能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参与和监督,独断专行地推行自己的强硬措施,视广大教师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泯然众人”,造成教师对学校“心凉”;有些领导缺乏足够的上进心,没有锐意进取的意识,只是秉持“维持会”思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造成学校办学质量日益滑坡,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社会方面。由于缺乏现代化的法理观念和成熟的社会学原则,当前的社会舆论往往陷于对教师加以求全责备的怪圈,要求教师成为“圣人”与“完人”,要求教师既要完全具有传统的优秀道德,甘于清贫和奉献,又要具有崭新的教改意识和教学艺术。当前社会上有关理念的偏颇化和不够成熟,造成许多社会人士对于教育事故难以秉持正确的心态加以解读和分析,无视学生的过错和学校的管理制度,而是“一窝蜂”和“一边倒”地谴责教师,使得教师承受了社会舆论的无理苛责,并为学校管理制度的偏差“背黑锅”。许多家长缺乏足够的修养,难以正确定位家校关系,造成家校脱节,甚至对立;个别家长在学生面前污化教师,甚至带领亲友到学校声讨教师,对教师大打出手。这些,都造成了教师从教幸福感的降低。
二、找准教师真正幸福从教的条件
教师对教育现状的缺陷持不满的态度,实际上表明了他们内心深处仍然装有深厚的责任意识,胸中仍然怀有整个教育事业,也表明他们迫切希望学校教育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弊端得到消除,让理念和制度更加合理化。所以,想让教师真正幸福从教,具体说来,需要具备以下的条件:
首先,学校领导者应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意识,这是教师前进的主要动力,也是教师不断克服困难走向新目标、实现新跨越的基石。其次,学校应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维持教师应有的尊严。教师在这样的后盾保护下,无论面对奖励还是惩处,都会心悦诚服,不背任何思想包袱和对立情绪,勤勤恳恳地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第三,学校领导应积极地为教师创造条件,科学、合理地执行上级的政策,理解、支持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推行外部管理与教育教学经验相结合,从而使学校的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形成有效的合力,实现教师工作的效益最大化。第四,学校要实现民主治校,使得教师对于事关学校的发展大计和涉及到自身权益的重大事项有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让教师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翁”。第五,对于社会与家庭干扰教师履行职责、侵害教師权益的问题,学校领导应该尽力在人事、权力、财力、关系等方面,主动为广大教师充当“保护伞”和护身“盔甲”,为教师排忧解难,维护教师的尊严、权益和人身安全。
总而言之,学校领导本身的事业心、学校合理的管理理念是造就教师幸福感的充要条件,也是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并最终促进学校发展的动力。即使在社会环境不够良好、教师的物质待遇不够理想的状态下,校长也能够在学校内部营造“风景这边独好”的环境,保证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使教师焕发全部的热情和智慧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作者单位: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杨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