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中共云南省曲靖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云南日报特邀理论撰稿人、本刊特约编委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一步坚定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意识形态领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的主阵地,我们必须坚定“四个意识”,增强抓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性,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思想武装凝人心。加强思想武装最紧要的政治任务就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通过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学习,把握精髓、抓住根本,力求对这一重大思想领会得更全面、认识得更系统、把握得更精准。要通过集体学习、宣讲辅导、专题研讨、集中培训等有效形式联系实际学、结合岗位悟,不仅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还要懂得“怎么看”“怎么办”,切实让理论成果深入人心、凝心聚力。加强舆论传播聚众力。新闻舆论处于意识形态领域最前沿,要主动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媒体格局深刻变化、舆论环境日益复杂的新特点,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掌握话语权。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积极探索新时期新闻媒体传播引导的途径方法,准确把握新形势下舆论生成、信息传播的特点规律,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在应对挑战中主动作为,不断增强对重大政策、重大事件、重要舆情的舆论引导能力,以正确思想引领社会思潮。加强阵地建设稳支撑。坚持党管意识形态不动摇,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负责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经常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新情况新动向,敢于发声亮剑,旗帜鲜明地反对歪理学说,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适应网络迅猛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阵地主战场向网络空间拓展转移的新特点,盯牢网络空间,依法加强网络管理,探索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坚决打击网络犯罪、网络谣言,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采取不同的教育引导方式,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渗透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逐渐形成以教育为主渠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贯穿发展各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自觉习惯。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建立和规范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人民共同遵守实践的行为准则,要真正形成一种风尚,必须全民行动,共育共成。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典型影响力,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争当学习践行的最佳形象代言和模范榜样,切实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影响群众。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正己修身、匡正行为、崇德扬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成为人生价值的基本遵循。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我们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信念“总开关”问题。领导干部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做到以坚定信念、崇高理想立身做人,以实际行动让广大群众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实施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实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激发人们形成向上向善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充分发挥模范榜样作用,通过可感可信、可鉴可学的真实人物和鲜活故事,形成示范效应,影响带动人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进而形成正确导向,形成和谐氛围,培育文明风尚。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突出思想道德内涵,始终注重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在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活动中,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做到创建依靠群众、创建为了群众、创建成果由群众共享,引导人们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活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进而提升精神境界、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望,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量。”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只有顺应人民意愿、体察人民关切,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以优秀的作品给人以温暖和力量、慰藉和鼓舞,文艺之树才会繁荣旺盛。新时代要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感受着人民的欢乐、牵挂着人民的需求,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倾注于笔端,忠实地为人民代言,自觉地为人民书写,由此才能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真正让作品有温度、有思想、有底蕴,并能保持长久旺盛的生命力。坚持文化便民、文化乐民,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保证基本文化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水平,努力形成全面覆盖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充分发挥广大文化工作者和人民群众为文化创造的精神,推动优秀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生产,切实让更多更完善的文化设施和更丰富更精彩的文化活动送到群众的家门口,成为人民群众的“家常菜”。改变以往“就文化说文化”的单一角度,把文化发展摆上产业发展的高度来重视,作为一种产业形态紧抓抓好,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讲述传统故事,同时要主动创新,结合当地特点和优势,大力培育新型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文化发展兴趣点、增长点,让特色文化与创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固化形成特色品牌,由此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