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角色转型到思维整合
——浅论全媒体记者是怎样炼成的

2017-04-12 20:27:35赵源
视听 2017年2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受众用户

□赵源

从角色转型到思维整合
——浅论全媒体记者是怎样炼成的

□赵源

全媒体时代,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的角色不断发生转变,促使传统媒体新闻记者必须转变自身角色定位,培养一专多能的职业素养,以满足时代所需、用户所需。传统媒体记者在向全媒体记者转换的过程中,必须从认知、态度和行为三个方面来对自身进行转型和提高,除继承传统媒体记者优秀的采编素质外,重点要进行思维理念的有效整合。

全媒体记者;角色转型;职业素养;思维整合

全媒体是指综合运用文、图、声、光、电等各种表现形式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信息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①新媒体、自媒体的快速普及严重冲击了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这就要求传统媒体记者也必须对自身做出改变。全媒体除了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外,还涵盖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社交及传播平台,数字化的转型迫使记者必须对所处的行业地位进行一番思考与重新审视。

近年来,全国各地媒体都在做媒体融合这篇文章。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充分集成资源、集中力量,进行一体策划、一次采集,最终完成多种生成、多元发布、多平台传播的“中央厨房”式的新闻采编机制流程被很多传统媒体应用于一些重大主题类报道活动中。“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记者不再为某个单一的传播载体和终端服务,而是为所在媒体集团旗下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手机客户端等不同的传播平台提供稿件”②,全媒体记者因此应运而生。

显然,要完成如此专业且复杂的任务,记者除了具备策划、采访、编辑等传统技能,以及针对不同媒体平台传播特点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基于全媒体平台的多种能力、意识和素养。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全媒体记者,是当前记者们应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一、全媒体环境下记者的角色转型

毋庸置疑,当前一部分新闻记者还没有真正对当前舆论传播环境的变化和自身所处的现实状况有真正的认知与了解。如果说传统媒体时代,文字记者只要具备较强的新闻写作能力就能轻松驾驭的话,那么要胜任全媒体采访报道任务,记者则需要成为具备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技术、非编剪辑、现场直播主持乃至新媒体技术运用等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想成为这种复合型人才,记者首先要尽可能地去研究和把握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手段和特点,有意识地提高和锻炼自己多方面的业务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新媒体的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网络上每时每刻通过不同途径发布的信息和背景链接可以有效拓宽记者的视野范围,面对让人眼花缭乱的海量信息,全媒体记者必须学会甄别、分析、筛选,并加以提炼整合、跟进延伸,让这些信息真正为我所用。

二、坚守传统媒体记者优秀的职业素养

当前,微信、微博、手机移动客户端等多种新媒体、自媒体传播平台大量涌现,并已经融入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一条热点新闻往往不再是由专业记者首先报出,而是由自媒体率先爆料。新媒体在为新闻传播方式带来巨大变革的同时,也给虚假新闻、不实报道以更多的可乘之机。新闻事实核实不严谨、“标题党”盛行、断章取义、夸大事实、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诸多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传播的公信力,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相较于新媒体,传统媒体记者往往具有更为丰富的从业经验、扎实的新闻采写能力和职业化的新闻素养,掌握着一套熟练的跟踪新闻线索并追根求源的专业技能,对新闻真实性有一定的执着与毅力,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因此,在向新媒体学习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记者应秉承的基本原则,全媒体记者的培养和转型必须继承和发扬传统媒体记者的优良传统,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去指导新闻实践,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善于挖掘隐藏在事物表象背后的真实本质,力求探究事实真相,当好谣言“粉碎机”。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全媒体记者的思维整合

全媒体时代,不同媒介之间的界限逐渐消融,受众和传播者之间的边界也不再那么清晰,传统受众已不再满足于被动式的接受,甚至开始参与到了传播和内容生产之中。原本类似于“我发布你接受,我说你听,我播你看”的这种单向性、线性的传播模式,已经向根据用户的不同喜好和需求,强调互动性和参与性,提供具有个性化和差异化服务的传播模式改变。“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作为全媒体记者,除了应具备“一专多能”的业务素质外,还必须及时更新传播理念,整合思维观念,以适应全媒体传播的要求。

(一)树立用户至上思维

随着媒体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大众传播活动中原先处于被动地位的“受众”已经逐渐向具有平等和主动意识的“用户”转变,针对这一变化,新媒体将“用户至上”这一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作为自身的发展理念,在传媒格局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如果传统媒体还只是自说自话、闭门造车,无视用户的爱好、感受和不同需求,就必然会被时代所抛弃。作为全媒体记者,必须树立用户至上的思维,不能简单地一稿多用,不能一条信息在不同的媒体平台发布出去就万事大吉,而是要根据终端用户接收信息时的不同诉求和反馈,为其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而当用户发现媒体提供的信息服务能够符合自己的兴趣,满足自己的阅读欣赏习惯并引发共鸣时,这种传播显然会更加有效,用户对媒体的黏性也就会自然增强。《今日头条》手机客户端的成功就充分说明了用户思维和个性化服务的重要性。

(二)运用互动传播思维

在信息传播中,有效的互动不仅能调动用户与受众的兴趣,同时可以让传统的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这种交互式的传播方式使得任何人可能参与到传播系统中成为信息的主角,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人崇尚自主、渴望参与交流的心理要求。”在新闻事件现场,观众可以用自己的手机拍摄画面,可以在论坛、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传播,当这种传播模式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后,更多的人会进行跟帖、转发、点赞或评论,这样一来,观众就成了新闻信息的传播者。这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似乎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因此,从节目板块的设置、新闻报道的策划,一直到现场的采写、信息播发后的反馈,全媒体记者脑海中随时随地都要有互动思维,吸引受众和传播对象参与进来。构建开放式的舆论场,在适当的交流互动中体现观点、擦出火花、得出结论并最终形成共识,已经成为全媒体时代的一大特色。

(三)融入差异化传播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

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媒体平台具有不同的传播特点和要求,没有特色、千篇一律、同质化严重的报道很难吸引受众。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有效融合,既不能各个媒体平台各自为战,也不是把传统媒体的内容复制粘贴到新媒体平台上,而是要整合信息资源并进行多维度挖掘,为不同渠道用户进行“量身定制”式的加工和差异化传播。一段同样的视频,在电视中播出可能是两到二分钟,而针对微信或手机客户端的用户则往往是最为精彩的二十到二十秒。作为全媒体记者,首先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进行精确生产、精准传输;其次要高度重视原创首发,尽量多策划一手的独家报道;同时还要主动追求报道角度、内容风格、表现形式等的创新,做出独具特色、用户认同度高的新闻产品。

四、结语

想要“炼”成一名优秀的全媒体记者,有很多的坎要过,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需要在实践中积累转型的经验,更需要具备主动转型的意识、更新传播观念的思维,唯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复合能力和专业素质,也才能紧跟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进步,拓展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注释:

①车永波.全媒体探索:全新的媒体传播模式[J].新闻战线,2010(03):79-81.

②赵亚光.全媒体记者的能力要求[J].视听界,2015(01): 66-68.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受众用户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媒评论(2017年3期)2017-06-13 09:18:10
关注用户
商用汽车(2016年11期)2016-12-19 01:20:16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新闻传播(2016年2期)2016-07-12 10:52:13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新闻传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4:44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关注用户
商用汽车(2016年6期)2016-06-29 09:18:54
关注用户
商用汽车(2016年4期)2016-05-09 01: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