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QQ空间的内聚力集体层级的人际传播模式

2017-04-12 20:27:35徐珩
视听 2017年2期
关键词:内聚力传播者圈子

□徐珩

朋友圈、QQ空间的内聚力集体层级的人际传播模式

□徐珩

朋友圈和QQ空间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互联网和大众传播媒介所创造的传播方式,产生了新兴的分众化的传播方式,将人群以社交为关系网,以个人为传播节点,形成一种小范围内的点对面的传播路径。在基于“设置”强大功能的基础上,每个传播者可以选择传播对象,而受传者也可以选择传播者,形成相互牵制的场景。本文通过对朋友圈和QQ空间的分析,解释当下两者的传播方式是一种内聚力集体层级的人际传播模式的成因。

朋友圈;QQ空间;圈子;内聚力;人际传播;传播方式

一、朋友圈与QQ空间概述

(一)QQ空间的信息扩散形式

2005年,腾讯公司在QQ的基础上研制出了QQ空间(Qzone)。作为国内个性表达空间的开山之作,QQ空间又被称为“早期的博客”。与博客不同的是,博客是信息的广场,具有公共性的特征,而QQ空间则是信息的客厅,具有较好的私密性。基于这种半开放性的信息扩散形式,QQ空间更适合于熟人之间的联络。根据腾讯公司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6月30日,QQ空间月活跃账户6.592亿,同比增长2.2%。

QQ空间用户日益增多的背后是QQ空间的不断升级换代。从最初的发送消息到现在升级后的全方位的人际互动,QQ空间在十年的时间内实现了自我的不断超越,主要功能已经涵盖拉斯韦尔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QQ空间作为国内最早“自媒体”的开创者,每个人从在QQ空间发布信息的那一刻开始都成为一个传播者,通过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转发和分享,实现信息的二次传播,而新开发的LBS定位功能进一步增强了传播者信源的可信度和可感度。为了使潜在的受传者可以及时地进行有效的信息反馈,QQ空间增加以文字表达为主的评论和简化的点赞功能。QQ空间针对篇幅较长的文章开辟了“日志”专栏。“日志”里的文章包括原创的和转载的,通过“设置”按钮,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设定可以看到日志的对象、主页模块篇数等。

(二)朋友圈的表达方式

2011年1月,微信1.0版本发布。作为一款移动通讯软件,从零用户到1亿用户,微信只用了一年,而从1亿到2亿用户,微信又仅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截至2015年9月,历时近五年时间的微信己经积累用户数量达到5亿。而朋友圈作为微信的附加功能在2012年出现,赢得了绝大部分用户的欢心。朋友圈在功能性和操作性上与QQ空间没有实质的差别,唯一的区别在于朋友圈发布的信息内容只能采用文字+图片的形式发出,这可能考虑到视觉效果在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在发送状态时,可附加使用定位功能,让朋友们知道用户此刻的方位。对于QQ空间的转发与分享功能,朋友圈也能做到歌曲、文字、视频、网站链接等所有形式的分享。朋友圈对个人的隐私保护程度高于微博等其他自媒体,突出特征在于照片评论以及回复只有相互认识的朋友之间才能看到,体现的正是一个“圈子”的概念,只有同一个圈子里相互认识的人,才能看到彼此的交流回复,这一点所体现的正是对于现实社交圈的重现,实现了由一对多发布信息到一对一交流信息的转换,使得交流更具私密性、具体性、真实性。

二、朋友圈和QQ空间的内聚力集体层级的传播模式

(一)朋友圈和QQ空间内聚力圈子传播

朋友圈和QQ空间的传播形态可以归结于一个圈子,这个圈子可以是不同小圈子的组合,形成的是一种内聚力的圈子。所谓的内聚力实则是一种在情感力量的聚合前提下形成的向内凝聚,朋友圈和QQ空间在用户关系的组合上正是基于情感上或者是利益上内聚力的结构,而形成的具有影响力的圈子关系网。

朋友圈和QQ空间形成的“圈子”可以定义为,不断壮大的社交关系网络,丰富了朋友的内涵,基于不同的社交理由,通过两种社交工具的互动,形成了一个以自我为圆心、以朋友为半径的“圈子”。而朋友圈和QQ空间则能够通过亲情、友情或者是爱情强效关系的聚合,形成以个人为中心的向“我”的内聚力,能够集合周边的好友,包括附近的人、朋友、亲戚以及同事等,将周围人的向心力向自我集合。朋友圈和QQ空间所构建的“圈子”呈现出自我把关的特征,“圈子”的控制权掌握在自我的手中,对于信息的掌控也控制在自我“圈子”里。朋友圈和QQ空间通过对朋友“权限设置”的功能,将我们的“圈子”结构自然地划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的两个维度,所以我们的关系圈子有着疏远亲离之分,圈子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基于共同的利益基础上构成强效的内聚力的关系网络,一旦关系链条产生断裂,这种圈子式的关系会破裂成一盘散沙。朋友圈和QQ空间相对来说是一种熟人之间的社交关系平台,信息的传播限于小范围内的圈子,朋友之间的内聚力进一步增强。基于不同类型的好友层面,朋友圈和QQ空间将各种关系的朋友汇聚在这两个社交平台上,集合在同一个圈子内,可以实现小范围内的一对多的传播。

(二)朋友圈和QQ空间的集体层级的传播

人人是一个一个具体的、感性的、当下的、多元化的人,他们之间的组织是一种基于话语的、临时的、短期的、当下的组合,它索要集中来办大事的资源,在“小的就是好”的临时速配关系中显得是一种浪费。①由于朋友圈和QQ空间的向内聚合能力强大,再加上朋友圈和QQ空间的“说说”具有即时性和自我表露的特点,两者在传播过程上还具备集体层级的优势。所谓的层级就是指在朋友圈和QQ上传播的信息要经历四个不同层级的传递流程,也就是传播学中指出的多级传播理论。第一层级:信息源由个人首先发出,经由这两个相关联的社交平台传送到朋友中间(受传者)。第二层级:作为受传者的朋友会对所发出的信息进行反馈,这样朋友又以传播者的姿态将信息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或者QQ空间,无形中带来了信息的二级传播。第二层级:其他与信息源不相关的个人陆续对信息进行再次加工,形成二级传播流。第四层级:在前二层级信息综合传播效果的作用之下,有价值的信息会流向大型的传统媒体或者是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网络大V,这直接带动信息成为媒介的最终议程。集体层级式的传播还常见于对热点问题的反馈、突发事件的转载或者网络流行语的更新,这些引发公众集中注意力围观的事件能够更好地激起圈子内的讨论,从而形成波浪式的递增传播方向。譬如曾经在网络上被无限渲染的河南教师仅凭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在社交圈走向娱乐的顶端,这句话在创造性的朋友圈和QQ空间中被演绎成众多的版本,赋予它超出其本身的内容价值。

(三)选择性的传播关系网

每个个体的朋友圈和QQ空间中的人际关系都存在强弱之分,作为受众的朋友也可以选择性地对信息进行接收,而同样每个传播者也可以选择传播对象。正如美国学者克拉伯所言,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活动时,总是倾向于接触与自己既有立场、观点、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而有意回避那些与自己既有倾向相左的内容,这种“选择性”接触的活动的结果更容易强化受众既有的态度和立场。②

朋友圈和QQ空间正是基于“选择性”理论,特别开设了“设置”的功能,传播者可以选择传播内容,也可以选择传播对象,可以剔除不愿意让其了解的朋友,选择性地将内容对朋友屏蔽。同样,受传者(朋友)也可以对传播内容进行屏蔽,可以选择不关注他们的动态,或者直接屏蔽他们的空间和朋友圈,彻底实现了对现实社交圈存在基础的再现,这也是个人对信息内容的一种把关方式。特别是随着商业营销在圈内的泛滥,传统的线下销售已转战于新媒体平台上,微商在朋友圈、QQ空间里甚是流行。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不少受众直接选择将这种商业信息屏蔽,这种新型的有别于传统大众传播的把关方式,既在表面上维持着这种“朋友”的关系,同时又能够对信息进行甄别,所以这种选择性的设置对传授双方都是一种维系关系的最佳方式。

三、结语

朋友圈和QQ空间作为时代的产物,其身上深深镌刻上了现代科技信息技术进步和移动互联网普及的烙印。除了人际沟通便利性的变革,朋友圈和QQ空间也重新定义人际互动的广度。朋友圈和QQ空间在基于强效性的熟人社交网络的基础上,间接上利用每个人的关系圈子作为一个个活跃的信息站,借助层级化传播下的个体信息站,实现信息的全方位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无疑对传统媒体的大众传播模式有着极大的冲击。

注释:

①克莱·舍基著.胡泳,沈满琳译.未来是湿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178.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猜你喜欢
内聚力传播者圈子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CRTS Ⅱ型轨道板/CA 砂浆界面内聚力模型研究
工程力学(2022年9期)2022-09-03 03:56:04
基于内聚力模型的轮盘破裂转速预测方法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中影响阅读教学的因素浅析
青年时代(2018年11期)2018-07-21 20:02:08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传说中的“圈子”
道同为谋,玩转谁的生活
现代苏州(2016年24期)2016-02-04 17:28:31
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新闻传播(2015年15期)2015-07-18 11:03:42
你的圈子在哪里
意林(2011年24期)2011-02-11 11:09:16
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忠诚传播者
中国火炬(2010年12期)2010-07-25 13:2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