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彦婷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策展研究综述
□曾彦婷
信息超载的新闻传播现状、门槛日益降低的资讯搜集技术和不断涌现的新兴传播渠道,催生了“策展新闻”的出现。由于国外策展实践发生较早,相关研究成果已成体系并逐渐走向多元化,同领域下的国内研究则较为单薄。本文梳理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策展国内外相关研究,以期在介绍这一研究领域的同时,填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白,为国内研究者提供理论参考。
新闻策展;新闻客户端;移动新闻
互联网信息环境从信息稀缺逐渐走向信息超载,越来越高的信息筛选成本催生了受众对相对开放、优质和结构化的信息秩序的渴望。“策展新闻”应运而生。
Guerrini(2013)①认为,新闻工作者早已开始在内容传播中担当着“策展”的角色,“策展”从功能角度来说,通常被理解为是一种对各种围绕中心主题的“人工制品”的评价、挑选与呈现。而网络的出现与线上新闻消费的激增,又带来了新的变化。邓建国(2015)②认为,当下流行的“新闻流”将信息一律以逆时间线呈现——最新发生的新闻出现在页面最上方,让读者永远处在一条川流不息的信息公路上,阅读行为永远没有“完成”感。对信息获取的日渐疲累,使得高信噪比的信息日益受到欢迎,人们反而希望借由阅读他人观点帮助自己思考。
本研究将移动互联网语境中所讨论的“新闻策展”界定为,记者和编辑对不同来源信息进行的阅读、选择、排除、组织和集中呈现的过程。它强调对新闻的专业筛选和视觉化呈现。
2013年以前的国外文献,将较多的关注点聚集在社交媒体平台的新闻“策展”上。Bruns(2011)③认为,网络媒体的存在使受众能快速浏览过去的新闻,并直接跳转到他们感兴趣的组织、机构、个体主页,以更多地获取政府、政客、公司、非盈利组织或是其他公共部门发布的第一手信息。这些积极用户还可以通过各类社交平台将这些内容分享给他人,并与拥有共同兴趣的其他用户相识。这类“随机新闻行为”行为不受专业新闻素养主导,可被视为用户社区的新闻“策展”:用户发现、共享并对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或事件进行评论;他们宣传而不仅仅是发布新闻。这些贡献参与意识较高的人构成了一个大规模且多样化的高效社群,他们所做的收集工作使得新闻报道变得易于理解。这些分散又合作的行为并非一种新闻生产,而是构成了一种“新闻产销”。Lehmann(2013)④认为,很多社交平台诸如Twitter用户花费大量时间和经历在持续的新闻策展实践上,用户精心筛选与特定受众高度相关的新闻报道已成为一种新兴趋势。在当某一新闻事件不断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对开放性事件的合作解读——无论是兴趣用户、专业记者还是政府当局或其他官方组织——通过分享、导读、评论对完整报道做出贡献。而在对这些贡献进行探讨时,专业记者在这一实践中的作用渐渐受到重视。
学者们首先致力于帮助人们对策展与编辑做出区分。Pache(2011)⑤认为策展的最大意义在于,除了策展原创内容外,策展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是根据现有内容创作出更大的故事。不少学者关注到了新闻策展的出现对记者工作造成的影响。Bruns(2015)⑥提出,尽管强调公众参与,但出于速度、数量或是质量的需要,新闻策展过程中仍会出现一个有力的意见领袖,多由早先数十年的接触公民新闻记者担当;大批专业的新闻记者在投身新闻策展的过程中重新自我定位,开始正式地在社交媒体空间提供新闻策展。Bakker(2014)⑦认为在新环境下,专业记者面临四个变化:首先是科技化,这是技术硬件的要求使然;其次,记者的角色变得更像是“收割者”“管理者”和信息“策展人”,而不仅仅是新闻生产者;第二,记者需要从大众和社交媒体之中获取资源,编辑并修整用户生成的内容,以“社区经理人”的视角工作;最后,很多新闻记者不再受雇于媒体,变成了自由职业者,或独立创业。在“阿拉伯之春”事件当时,于twitter之上进行过出色的策展实践的美国记者Carvin (2013)⑧自己撰文阐述,比起实时新闻分析,他的工作更像在做“归档”,或者一个“新闻主播”。他将自己的专业角色比作是一个“远距离目击者”。
随后研究领域的探讨开始往两个方向分化。有些人认为新闻策展是传统新闻业将死的征兆,而有些人觉得对新闻专业而言是一个开阔的生机,使它从垄断机构对知识与观点流通的全面把持中解放出来。Hartley(2012)⑨提出,站在转型分叉口的媒体可能会产生二种态度:一是塔列辛取向:只有我才是真正的专业资讯提供者。二是甘道夫取向:我是资讯的提供者之一,但身份形式是可以转换的,有时能以自己的能力协助整个资讯提供系统的生产,而不受控制、垄断。二是竞唱取向:大家都是资讯提供者,专业与业余者应该是为在同一个系统中的不同选择,而在两者共存的情况下,能够拓展整个系统。Piscard(2014)⑩认为,新闻行业正处在一个过渡时期,作为一种专业化实践,“新闻”正在适应一个策展的时代,而无法适应的传统新闻提供者将可能逐渐衰亡。Bruns(2015)提出,要适应这种变化关键的一步是,新闻发布者能够接受“在必要的时候链接到其他的新闻源”,尽管这样做会弱化自己的主体标识。Viner (2013)认为要接受这一方式,独立新闻机构必须经历一场艰难的挣扎,但在新媒体的形式逻辑下,这种外部链接是十分有必要的。
除了传统媒体的观念必须变革,随着新闻策展实践进程的展开,包括社交媒体平台在内的越来越多的策展工具涌现出来,也引发了学者们对这些新技术的探讨。Guerrini (2013)研究了卫报的Liveblogs、Storify.com、ScribbleLive、赫芬顿邮报(www.huffingtonpost.com)与BuzzFeed的策展实践。Cohen&Mihailidis(2012则专门针对storify网站的使用教学撰写了一篇文章。Rosenbaum(2011)通过比较赫芬顿邮报和Google News,提出人工干预高于智能程序的观点,他强调,计算机算法不再是主宰,策展人成为不可或缺的软件,人类与计算机协同成为一股新趋势;在策展国度里,人类取回主导权。
每个硬币都有两面。关于策展的客观性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也有一些争议。Bhargava(2012)认为,新闻策展实践中有二个不能绕开,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一是所有权,必须强调在引用过程中对内容原创者知识产权的保护,并制定规范;二是控制力,策展内容再利用时,可能忽略失去对内容最初来源的引用;二是可信度,新闻策展无法摒弃个人取向,可能威胁到对新闻事件阐述的客观性。但Guerrini(2013)认为,对新闻主体等距离的客观性不再成为目的。或者说,如今,客观性更多地被视为等同于“透明度”。
相比之下,国内的新闻策展研究还未成气候。除了介绍新闻策展概念和国外实践,国内研究者将对象聚焦在专业新闻媒体,思考传统新闻机构如何利用新闻策展于移动互联网时代重拾话语权,履行新闻事业公共性。从知网有限的搜索结果中,能找到的最早的关于“新闻策展”的详细阐述,来自于仇筠茜(2013)发表的论文《新闻策展:“微媒体”环境下突发新闻报道及伦理分析——以美国马拉松爆炸案报道为例》。她提出,新闻机构不断出让对新闻制作流程的掌控权,是“微媒体”生态对专业新闻生产带来的最为核心的挑战。认为美国主流媒体不断调整自身定位以适应信息环境变化的策略,可以被总结为“新闻把关”“新闻看门”“新闻策展”二个阶段。通过总结马拉松爆炸案报道实践,她提出,新闻策展主要包括历时叙述、提供语境解读、细节深描二个内容策略。邓建国(2015)则在《筛选与呈现:信息疲劳背景下的移动内容传播新趋势——以雅虎新闻摘要与NYTNow为例的分析》中对新闻策展产生的条件、新闻策展的概念与内容进行了阐述,并以雅虎新闻摘要和NYT now为例,就新闻策展在移动客户端的实践现状做出分析,认为封闭式“筛选”与开放式“呈现”的对立统一,将成为移动端新闻的主流。蔡雯、邝西曦(2015)对2015年6月新华社记者李丹的《走私“僵尸肉”窜上餐桌,谁之过?》报道所引发的网络热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由网络中的多元主体、多种载体和多类立场构成的新闻“大合唱”虽然很热闹,但距离事件的真相与全貌,特别是解决问题,还有不小的距离。除了当“调查者”“评论员”,新闻工作者还需要超越传统的报道思路和采编业务范畴,建构更加开放的新闻生产体系,整合资源、挖掘真相、寻找对策,担任一种新的角色“策展人”。
还有一些相关研究,从不同角度提到了对新闻策展的理解。郑渝川(2015)认为,信息社会语境中的策展人,与过去语境中的意见领袖颇为接近,同样存在细分群体集中,激活群体极化效应,加深社会群体的对立。尽管如此,社交媒体时代,包括粉丝在内,人们会对意见领袖给予更为严苛的验证审查,例如通过搜索来验证其提供的信息的真伪、对照其一贯观点等,这种方式对于意见领袖具有明确的制约作用。台湾学者许文宜(2013)认为,没有原创,策展无法存在;但如果内容原创没有合理的经济利益,策展也不可能成为其“加值”的途径。谢佑欣(2015)(21)将策展工作分为主题企划、选材精炼、组织加值、分享发布及后续发展五个阶段。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可知,新闻策展的研究将会随着线上新闻尤其是移动端新闻的不断实践,迈开更大的脚步。而在这一研究领域当中,国内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基于国内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对国内移动端新闻策展实践案例的具体分析,还少之又少,有极大待完善的空间。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碎片化将被推至极限,信息的整合与推荐功能再次成为研究热门,新闻专业主义与技术至上理论再次发生猛烈碰撞。新闻策展和新闻策展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释:
①Guerrini,F.New sroom curators&Independent storytellers:Content curation as a new form of journalism[C]. Reuters Institute Fellow ship Paper,2013,1-62.
②邓建国.筛选与呈现:信息疲劳背景下的移动内容传播新趋势——以雅虎新闻摘要与NYT Now为例的分析[J].新闻记者,2015(6):16-24.
③Bruns,Axel.Gatekeeping,gatew atching,real-time feedback:new challenges for journalism[J].Brazilian Journalism Research Journal,2011,7.2:117-136.
④Lehmann,Janette,et al.Transient New s Crow ds in SocialM edia[J/OL].In:ICW SM.2013.
⑤Pache,C.(2011).Content Curators:The DJs of the w eb.In:Journal of D igital Research&Publishing,2011,p.19 -24.
⑥Bruns,Axel.W orking the Story:New s Curation in Social M edia as a Second W ave of Citizen Journalism[C]. The Routledge Com panion to Alternative and Community M edia,2015,379-388.
⑦Bakker,Piet.M r.Gates Returns:Curation,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other new roles forjournalists[J].Journalism Studies,2014,15.5:596-606.
⑧A.Carvin.Distantw itness[M].Cuny University Press, 2013.
⑨Handley,A.W hat content curation can do for your business and three things it can't[J].Communication W orld, 2012,29(1),48.
⑩Picard,Robert G.Tw ilight or New Daw n of Journalism[J].Digital Journalism,2014(5):1-11.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