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佳
论朋友圈的自我形象建构陷阱
□罗佳
朋友圈作为个人发声的场所,是构建网络自我形象的重要场地。网民在编织自己朋友圈的时候,过程正是和“议程设置”理论揭示的过程相像,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经过我们的精心挑选(正面评价多的)、加工整理(美图,美颜等)后,发送到朋友圈,成为别人了解自己的一个窗口。然而要认识一个人,除了朋友圈这个“窗口”之外,还需辅以现实生活中的互动作为主要的认识途径,否则便会掉入虚拟互动的陷阱。
符号互动;议程设置;朋友圈;自我形象
现代社会,人们利用社交软件进行沟通的机会甚至超过了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沟通。现实社会中,我们要获取他人的全面的信息可以通过谈吐、面容、朋友、家庭、生活环境来了解,具有全面性和连续性,而在网络社会中的交往,除了文字信息之外,几乎没有更多途径来交流,朋友圈作为个人发声的场所,是构建网络自我形象的重要场地,翻看一个人一年的朋友圈信息,基本上能判断出这个人的喜好、性格、身份阶层等信息。不过,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也使得朋友圈信息的真实性存疑。
想想你在发朋友圈的时候,是喜欢发一些可能引起大家的赞赏的消息呢,还是喜欢发那些有可能引起大家的反感的消息?会有意避免发一些对自己形象有损害的消息吗?会倾向于去发那些对自己的形象有提升作用的消息吗?笔者在本文中探讨的就是“发朋友圈”这件小事。其实很多时候网民转发的与其说是一则信息,不如说是在转发自己的朋友圈形象。那么,作为构建网络自我形象场地的朋友圈,构建出的自我形象值得信赖吗?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朋友圈中的“朋友”呢?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2016年11月25日,微信公号的一篇文章《罗一笑,你给我站住》在朋友圈开始转发,据说每转发一次,某公号就会自动为白血病患儿罗一笑捐赠1元,短短几天时间,转发量达到破百万的数额,超过11万人打赏。
想想这样的一则消息出现在你的朋友圈,你会不会去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消息中呢?
11月30日,有消息称这完全就是一场炒作,罗尔(罗一笑的父亲,文章作者)拥有3套房产,还有一个公司,完全可以支付得起这些医疗费用,而且治疗费中的大头都可以报销。
这时,你的内心是怎么样的呢?
《纽约时报》曾调查2500位读者,分析他们转发文章的动机,得出的结论中第二名便是定位和展示自我形象。传播学中的符号互动论认为,一件事的意义不仅仅在这件事本身,还在于与这件事所联系的其他内容。转发《罗一笑,你给我站住》这篇文章的人转发的不仅仅是这篇文章,更是这篇文章背后所折射出来的你对他人的同情心,你对于这种募捐方式的认可,甚至你赞成其他人参与这项内容等夹带的信息,转发这篇文章的人成为自带有爱心、有同情心光芒的人,转发这篇文章的同时,你也在展示自己的形象,这种类型的文章利用的便是网民展示自我形象的动机和需要。这背后隐藏的是网民对自己朋友圈内容进行编织的一个过程。凡是能展示自己正面形象的文章,网民都更乐于把它们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以展示自己的良好形象。所以,很多时候网民并不只是在转发一则信息,更是在转发自己的朋友圈形象。
一则消息具有的属性很多,一篇文章具备的属性更多。关于罗一笑的这篇文章,有的人看到的是有一个小孩生重病急需帮助,有的人看到的是营销套路,有的人看到的是一则骗人的信息。千人千面。
对于罗一笑这篇文章,也有大量的网友选择了不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根据笔者的访谈,不转发的原因有:防备心比较强,看到网络上疯传的消息反而不感冒,更多地会去怀疑它的真实性;习惯性不转发;觉得厌烦,认为国家做得不好;要为朋友圈的人对自己的信任负责,不愿意为其做信任背书;怕隐私信息泄露;怕受骗。
据笔者对他们的了解,这背后的原因确实与他们自己的性格以及行为习惯有关,这么说来,确实印证了朋友圈文章与定位和展示自我形象有关,并不是这些访谈对象不希望表现出自己的乐于助人,而是不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来展示这一种形象,他们会通过转发投票信息,转发朋友的广告的方式来展现自己乐于助人的一面。仅仅对于这篇文章而言,它太具有营销性和欺骗性,早已盖过了助人的属性,转发这样的一则文章,不利于经营自己值得信赖的形象。这一点和议程设置的内容很相像。
大众传播时代,为了经营和展示对外形象,媒体会有自己的一套选择素材或话题的标准,按照那套标准来对文章或话题进行优先性和重要性排序。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①这便是“议程设置”理论所揭示的内容。
对于同一则信息内容,之所以有人转发,有人不转发,是因为每个人对于同一则信息内容的评估看法不一样。网友对于自己朋友圈内容的选择会倾向于选择符合自己价值观、有利于展示自己形象的内容。那么这种选择是一定的吗?网友选择的标准又是什么呢?为此,笔者做了一个小型的深度访谈,逐一询问某个人某条朋友圈消息转发的原因,之后又做了一个100人的问卷调查,更加印证了这个观点。
访谈结果表明,所有人对自己的朋友圈内容都是有所选择的,即使是那些基本不发朋友圈的人也会有所选择,而选择内容的倾向是对自己的形象有正面提升的内容。问卷中包含3个问题,分别是:你注重自己的朋友圈形象吗?你会对信息进行选择之后发送到朋友圈吗?你会倾向于发送正面的消息到朋友圈吗?问卷中100%的人注重自己的朋友圈形象,91%的人是会对内容进行选择,95%会倾向于选择正面的内容。
访谈问题:你发朋友圈信息的时候是有选择性的吗?谈谈你一般是怎么发朋友圈的?
对象一:当然啦,不过一般我都不怎么发朋友圈信息,以免打扰到别人。
对象二:是的,我一般在很开心的时候会发朋友圈,低落的时候不会发。而且我发了朋友圈之后不久就会删除,我不希望别人以后通过翻我的朋友圈来了解我,因为不真实、不全面。
对象三:当然啦,我不会发自己很杂乱的桌子,没收拾时候的样子,反正那些不好不正面的东西我是不会发的,这是我选择内容的底线,我一般会在朋友圈发自己最近在做的事情,当然也是正面的啦,让朋友了解最近在干的事情嘛,如果有共同话题就可以聊起来啦。
对象四:是的,我一般不怎么发朋友圈,发朋友圈都是为了帮助别人。
对象五:当然,我发朋友圈之前会评估一下这条信息引发的正面评论多些还是负面评论多些,我会选择那些正面评论多的信息来发。发的信息都要经过斟酌和美化一下的,比如会选择美图作为配图,自拍会用美图呀什么的,当然是希望看到我积极正面的一面。
对象六:是的,不过我一般都不怎么发朋友圈,我都在新浪微博发。不过我非常注重隐私,个人信息的话一般只会对自己可见,我不喜欢别人通过朋友圈来了解我。只有我想了解别人的时候才允许别人来了解我。
网民在编织自己朋友圈的时候,过程正是和“议程设置”理论揭示的过程相像,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经过精心挑选之后,择一些自己认为会引起正面评价多一些的信息(高雅的爱好、展示有爱心的信息等),经过加工整理(美图、美颜等)后,发送到朋友圈,成为别人了解自己的一个窗口。所以,如果只通过朋友圈和网络聊天来认识一个人,缺少现实社会中真实的互动,你可能只看到了那个人较好的一面,而没办法获取那个人的全部。当然,你可以选择通过这个“窗口”去了解一个人,辅以现实生活中的互动作为主要的认识途径。但不能完全依赖这个“窗口”去认识别人,因为从窗口看进去,只看到了阳光的一面,还有更多的阴暗面——它们是人格中不能被忽略的组成部分。就像周源源所说,每一条朋友圈的发布都像是一场正在演出的戏剧。②只有等到戏剧落幕的时候,孰真孰假,才可分辨。
注释: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②周源源.拟剧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微信自我呈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6(09):84-88.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