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汉军
广播时政新闻节目叙事形态创新研究
□陈汉军
本文认为,在媒介格局和受众结构变化的当下,广播时政新闻节目的叙事形态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以吸引更多听众。当前,无论是会议新闻、领导活动,还是配合中心工作的重大主题报道及其他报道,都必须追求与听众的贴近性。除了题材和内容鲜活以外,形式也要适时作出变化,力求通过用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进行播报,由此来进一步提升广播时政新闻节目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广播媒体;时政新闻节目;叙事形态;创新求变;探索思考
在全媒体语境中,受众获得新闻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广播时政新闻节目如果继续保持僵化、刻板、生硬的叙事形态,那么传播力和影响力就会日渐式微。如何改进和创新叙事形态,已成为当前广播时政新闻节目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创新广播时政新闻节目的叙事形态,涉及到前期采访、中期编辑、后期播报等多个环节。只有在全流程中用老百姓的语言取代官话大话套话、以生动的细节取代刻板笼统的描述、让丰富的音响取代书面语言播报,广播时政新闻节目才会有更高的到达率和收听率。
通常情况下,有部分听众为什么对广播时政新闻节目接受度不高,这是由于长期以来此类节目的叙事形态枯燥乏味,吸引力不大。这既有记者在采制和写稿时没有选择最佳角度等原因,更与叙事形态陈旧老套、没有迎合听众接受心理有很大关系。要使广播时政新闻节目贴近听众,首先是题材要典型、内容要鲜活、导向要正确。在此基础上再用清新的语言来播报,这样才能形成科学的叙事体系。如今,在广东省佛山人民广播电台二水分台的广播时政新闻节目中,无论是传递党委政府的重要决策和部署,还是推出围绕中心的主题报道,都会采用具体形象的群众语言进行叙述,亲和力与感染力比以前明显增强。
“全媒体时代,在新闻语言中曾经发挥过很大作用的‘新华体’‘人民腔’的语言范式逐渐被打破,越来越多的新鲜活泼、个性化突出、形象生动的语言范式活跃在当今新闻话语中。”①为了有效地用百姓语言取代官话套话大话,笔者认为,广播时政新闻节目中的“硬新闻”要适当地作“软化”处理,尤其在采访环节记者就要用民生视角去发现和寻找接地气的内容,努力挖掘群众认可的新闻价值。如领导活动和重大会议中有不少内容关系到大民生,这就要求记者必须以民生的视角去解读,而不能拿来领导的发言稿一抄了之。这里还涉及到一个切入角度的问题。要使时政报道吸引人,记者就应该在时政和民生的接合点上动脑筋,从老百姓关心的事例入手,摒弃文稿中的八股腔和陈词老调,突破模式化、概念化、千篇一律的叙事模式,在不违反时政新闻规定程序的情况下尽量做活报道,并增强人情味与亲和力,让听众听起来感到轻松而不沉闷。
时政新闻报道要贴近,还应该变虚为实。“虚是指时政活动、会议的形式。实是指活动、会议的具体内涵。变虚为实,就是把时政新闻的报道从着重于活动、会议的形式转向着重于其内涵。”②用民生视角解读的时政新闻,由于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党委政府出台的政策和工作部署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联系了起来,对场景、事件、人物、内容等要素的表述又是群众喜欢的形态,因此不但听众容易理解,更乐于接受。
除了以民生视角解读时政新闻题材外,还必须用群众易懂的通俗化语言来表达时政新闻内容。叙事一般包括两个要素,即故事和话语。对于新闻报道的叙事来说,更应该注重话语的表达。对于以声音为传播载体的广播来说,时政新闻报道的语言要深入浅出、精炼朴实,努力体现出平民化。除了重大会议外,要少用工作性语言,多用新闻性表述,报道时要见事见人,努力用百姓语言叙事,并找准一个最佳角度。“新闻叙事角度,是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叙述时所选定的口吻、身份,它体现了记者和所叙述事件的一种表述关系。”③官话高高在上,不接地气,与老百姓离得远;套话是正确的废话,没有实质性内容;大话是吹牛,老百姓反感,传播效果适得其反。因此,在广播时政新闻节目中要尽量避免官话、套话、大话的出现。
广播新闻稿的许多报道结构还是“倒金字塔”的,前面一个导语,接着是背景,随后是新闻主体。这种套路的缺陷是弱化了新闻报道中细节的展示。而那种干巴巴的笼统概括描述,现在的听众已难以接受。通常情况下,叙述者一般通过自己的语言组织文本,涉及到新闻的叙事视角,则分为叙事视角和立意视角。前者指的是记者选择怎样来叙事,谁在接受;后者指的是记者通过报道事件和人物时所表现出来的立场,什么东西才会被人接受。不同倾向性的表达效果直接联系于叙事声音的策略。④
在一档广播时政新闻节目中,除了领导活动和重大会议之外,还经常性地会有配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主题报道。要提升这类报道的可听性,就必须在寻找新闻事件作由头切入的同时,注重生动细节的展示。广播时政新闻节目内会有大量特稿(也叫通讯),以前有的记者只是对事件或人物作一下主观描述,可听性不佳。其实,通讯报道不仅仅是只要告诉听众一件事就行了,而是要让听众了解更多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情节,把事件写实,把人物写活。这些都离不开生动的细节描写。
广播时政新闻节目中的报道,除短消息外都可以作故事化叙事,以突出事件性和典型性。为了突出报道的细节,记者应该多使用采访同期声。佛山人民广播电台二水分台2016年11月3日播出的一条广播报道《二水区二季度经济呈现稳中有升态势》本来是条会议新闻,记者在写稿时却对叙事形态作了调整,不是报会议的程序,而是突出了会议中的新闻性信息。报道叙述的内容是:2016年前二季度二水区在先进装备、纺织印染等行业集约集聚优势逐步显现,凤铝、日丰等重点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并在房地产快速发展的带动等下,全区实现生产总值775.35亿元,同比增长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54亿元,同比增长10.9%。报道中采用了区委书记黄福洪的多段录音,其中一段是:“在2016年GDP即将跨过千亿大关之际,二水还将在加大招商力度、培育现有产业、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等方面发力,促进二水经济社会稳步健康发展。”这种突出现场细节的录音,对于提振全区上下发展经济的士气,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笔者认为,记者是新闻报道中最直接的叙事人。在把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制作成新闻文本时,记者的叙事形态如何,既离不开采访作风,更与其新闻传播理念有关。在“走转改”不断引向深入的情况下,广播时政新闻节目作为一档综合性节目,除了有领导活动和会议新闻报道外,还应该有别的类型报道。但所有报道都必须体现出贴近性,摒弃刻板笼统的概念化描述,代之以生动活泼的表达。佛山人民广播电台二水分台最近有条《外来务工人员在企业留守》的广播新闻特写,叙事形态是记者见闻式的,如:“春节将至,许多的工厂都已放假了,但仍有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留在二水过年。走进二水工业园区,街道上已经比较清静。张园园是安徽人,去年刚毕业,通过应聘来到二水的一家工厂做礼仪保安工作,她说,今年在单位值班,并没打算回家过年。”随后报道通过对张园园、彭祥林等几个外来务工人员的录音采访,由点到面地反映了这个群体对第二故乡的热爱和奉献之情。
在新闻报道的叙事过程中,细节能完整地反映新闻事件发生的场景、走向、变化和结局,有效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尤其是在广播时政新闻节目中的一些主题报道,更离不开生动的细节。叙述者作为新闻文本的讲述者,在广播媒体中体现出来的就是各种人的声音。广播时政新闻的叙事形态要多元化,既可以用第二人称,有时也可以用第一人称甚至第二人称。其中在用第一人称叙事时,可以有记者在现场的主持、采访与描述,也可以是采访对象的录音。通过多元化的叙事,使报道立体化。
当前广播时政新闻节目采用最广泛的音响报道是录音报道,“录音报道是音响报道中的主要类别,可以说,出现在广播新闻中的音响报道绝大多数是录音报道,也就是说它是音响报道中一直使用最多的形式,这也是在很长时间内它被作为音响报道代称的一个原因。”⑤以前,有不少广播媒体不重视录音报道,播出时通常为书面语言的播读,甚至出现“有稿编稿,无稿抄报”等现象,广播报道实际上成了纸媒新闻的声音版。“录音报道由于有新闻现场的实况录音来配合记者叙说共同表述新闻,能使听众获得身临其境般的现场感,因而能使报道的新闻内容更具说服力和具有更强的感染力。”⑥
要广泛采用现场典型音响与记者旁白相结合的形式,因为这种形式的报道不但现场感和真实性强,可信度也更高。有的现场音响在叙事过程中,还能产生一种声音蒙太奇效果。这种被称为叙事性的声音蒙太奇或者叙述性的蒙太奇,其实是一种以交待情节和展示事件中的真实声音为主的蒙太奇,即按故事的发展脉络、事件的逻辑顺序和因果关系来进行的。⑦在重大会议和领导活动中采用广播录音报道,通过一些领导人同期声的播出,让听众闻其声如见其人,既可以体现出很强的现场感,还能展示领导的亲民性,刻画出领导的风格和魅力,并且取得声音蒙太奇效果。
“录音报道是与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保持同步的,因而会给人一种更为自然、真实且亲切的感受。”⑧录音报道能更好地发挥广播媒体的固有优势,能生动、形象、真实地向听众传播新闻信息,缩短广播时政新闻节目与听众朋友之间的距离。当然,录音报道中的现场音响不但要层次清晰,还要与口语化的文字解说结合起来,再现新闻事件和原貌。“有什么样的事件就有什么样的现场音响,一旦选定了报道事件也就选定了现场音响,现场音响就是现场报道的依据。”⑨要以丰富的音响来取代简单的书面语言播报,即使是一些重大会议,音响来源也是比较多的,如开幕、闭幕的实况、主要领导的重要讲话段落、大会发言、现场鼓掌等,都能传递出许多实效信息。这些音响只要运用得好,还可以在听众的脑海中产生一种画面感。
广播时政新闻节目由于定位的原因,与广播其他服务类等节目相比,缺乏一定的竞争力。要使广播时政新闻节目平民化和通俗化,就必须改变枯燥乏味的叙事形态。而创新叙事形态,改变报道方式,既是提升广播时政新闻节目的有效手段,也是发挥此类节目政治优势的成功做法。当前,不但新闻报道的主体出现多元化,叙事形态也在不断地优化,公众对新闻信息已有更多的主动选择余地。为了在全媒体时代夺得更多受众,更需要对广播时政新闻节目的运作进行改革,创新叙事形态则是一个重要的着力点。
注释:
①邹晓玲.全媒体时代我国新闻语言的多元化变迁及其对传媒语言规范的启示[J].编辑之友,2014(11).
②崔金福.写有“温度”的时政新闻[J].记者摇篮,2013(8).
③项裕兴.新闻写作中的叙事角度选择[J].青年记者, 2013(26).
④陈晨.新闻叙事的三种策略[J].新闻世界,2009(12).
⑤成文胜.广播新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8):111—112.
⑥黎炯宗.广播新闻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4(10):133.
⑦声音蒙太奇的应用技巧[EB/OL].豆丁网,http:// www.docin.com/p-544559271.htm l.
⑧张松玲.广播时政新闻报道中的优势与创新[J].新闻世界,2012(6).
⑨滕艳文.录音报道中音响采录原则[J].科技传播,2012(21).
(作者单位:佛山人民广播电台三水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