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闽中文人生卒年丛考

2017-04-12 17:57吴可文
三明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吴可文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闽海文化研究中心,福建 长乐 350202)

明末清初闽中文人生卒年丛考

吴可文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闽海文化研究中心,福建 长乐 350202)

孙昌裔、陈衎、叶矫然、林佶、谢道承都是明末清初闽中文人。他们的生卒年,有的未经考证,有的结论有误。对相关第一手文献的考察可知,孙昌裔生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约卒于崇祯十六年(1643);陈衎生于万历十四年(1586),卒于顺治四年(1647);叶矫然生于天启六年(1626),卒于康熙六十年(1721);林佶生于顺治十七年(1660),卒于雍正元年(1723);谢道承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卒于乾隆六年(1741)。

明清文人;生卒年;孙昌裔;陈衎;叶矫然;林佶;谢道承

Abstract:Sun Changyi,Chen Kan,Ye Jiaoran,Lin Ji and Xie Daocheng are all Fuzhou literati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Some of their birth and death years have not been verified,and some conclusions are wrong.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related first-hand literature,Sun Changyi was born in 1565 and perhaps died in 1643;Chen Kan was born in 1586 and died in 1647;Ye Jiaoran was born in 1626 and died in 1721;Lin Ji was born in 1660 and died in 1723;Xie Daocheng was born in 1688 and died in 1741.

Keywords:literatiinMingandQingDynasty;birthanddeathyear;SunChangyi;ChenKan;YeJiaoran;LinJi;XieDaocheng

明清诗文一向都不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近年来虽取得长足进展,但由于作家作品数量较前代暴涨,还有许多基本问题没有弄清楚,其中文人的生卒年问题便是如此。本文聚焦明末清初有一定影响力的闽中文人孙昌裔、陈衎、叶矫然、林佶、谢道承的生卒年,有的未经考证,有的结论有误。前者本文考之,后者本文正之。

一、孙昌裔:生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约卒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

孙昌裔,字子长,号凤林,福建侯官(今属福州)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历官湖州教授、户部主事、浒墅关榷关主事、杭州知府、浙江水利使者、浙江提刑按察司副使、浙江提学副使。原有诗集,已佚。著作现存《西天目山志四卷》一种。其父孙承谟(崇德县令)、其从弟孙昌祖(嘉兴府推官)分别是万历、崇祯进士,人称“一门两代三进士”;其子孙学稼为闽中重要的明遗民诗人。黄晋良认为:“吾乡隆盛之时,衣冠礼教、读书达道之门,无出于孙氏,学宪公(即孙昌裔)尤崇德兼善。 ”[1](卷首)长汀著名文人黎士弘曾说:“余为诸生久,始自癸酉,每三岁一赴试会城。从众人中曾得望见董公崇相、孙公子长、曹公能始。 ”[2](P740)可见在明季福建文人心目中,孙昌裔是可以和董应举、曹学佺相提并论的人物。

孙昌裔的生卒年向无确考。曾异撰有《甲戌为孙子长先生寿》七绝三首:“五年前作介眉诗,感遇依然似旧时。尚有东山人待起,老生未恨出身迟。”“国老大年三不朽,布衣上寿一相知。苍颜除为忧时改,未有官情得上眉。”“双鬓苍苍未有丝,四朝大老出山迟。安危倚仗人如许,可是留仙辟谷时?”[3](P459)据此可以推测两点:首先,诗题中的甲戌是崇祯七年(1634);其次,古人称对方“大年”,说明对方应不小于七十岁。换言之,崇祯七年(1634)时孙昌裔的岁数至少是七十。据此逆推,孙昌裔的生年不晚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曾异撰另有《戊寅新秋为孙子长先生寿》:“我自庚午为公寿,七月三日新剥枣。”[3](P650)则孙昌裔生日为七月三日。

叶向高《孙子长制义序》云:“子长之尊人崇德公与余同举南宫。时子长方舞象,美如卫玠。 ”[4](P353)孙承 谟 与叶向高 同为万 历十 一年(1583)进士。“舞象”指已经成童、尚未弱冠的男子,相当于15—19岁。据此,逆推孙昌裔生年为1565—1569年。上文已经推断孙昌裔生年不晚于1565年,综合曾异撰寿诗和叶向高序文,孙昌裔只可能生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

陈衎《孙子长先生遗墨跋》是一则有关孙昌裔生平的重要文献,现择要迻录:

子长先生博学懿行,工文词,所为行楷亦得褚河南笔法,烂然可观。前简札一通是万历戊午以户部主事榷关浒墅寄先君书也。彼时海内全盛,商贾辐辏。先生征税尚能溢额输之少府,以其余暇,赋咏尺牍,文彩转佳,情谊并笃。尝记先君言,童稚时即相与定交,先生已有“书橱”之称。晚年穷达虽异,而手不释卷则一也。书中轸念及衎,兼为衎解释新娶小姬秋水之事,宛曲地道。盖衎彼时下第,侍董司空夫子过关。先生款之舟中,知秋水事,恐先君责衎也。今二十七年矣。上天降割,先君与董夫子墓木已拱,先生亦捐宾客。秋水者,颓然一媪耳。抚卷兴怀,悲感久之 。[5](P726—727)

既然陈衎的父亲陈汝修与孙昌裔“童稚时即相与定交”,说明两人的年龄相当接近。核以陈衎《先府君行状》,“(陈汝修)生于隆庆戊辰十月 十四 日亥 时 ”[6](P821),则陈 汝修 生年为 1568年,这与上文考出的孙昌裔生年(1565)就很接近。

曾异撰《纺授堂二集》以编年为序,卷六有《五月二日雨中同孙子长曹能始先生徐兴公陈克雨周祥侯陈昌箕集郑汝交双桥草阁观竞渡迟胡茂生女史不至次能始先生韵》[3](P677),此卷前有《壬午元日》[3](P674),后有《壬午五日》[3](P678),此“五月二日”必是崇祯壬午(1642)。陈衎《大江草堂二集》卷六有《孙子长督学携赵十五林正则二山人坐榕阴得真字》[5](P277),细玩诗题,应该作于夏季,前诗自注“是年壬午”[5](P276)。曾诗和陈诗均可说明崇祯壬午(1642)夏季时孙昌裔尚健在。

陈衎《大江草堂二集》卷十八收录祭文,编年排列。 《祭孙子长先生》[5](P837)前有《祭徐兴公》[5](P829)、后有《祭曾侍御》[5](P844),徐 兴 公 即 徐火勃、曾侍御即曾熙丙,则孙昌裔去世在徐火勃之后、曾熙丙之前。由陈庆元先生《徐火勃年谱简编》可知,徐火勃 卒 于崇祯壬午十一月[7](P1460),这应该是孙昌裔去世时间的上限。乾隆版《福建通志》卷四十三:“甲申,闯贼陷京。熙丙阅京报,持哭不食者累日。 忧愤,月余卒。 ”[8](P479)曾克耑《鹗里曾氏十一世诗钞》中有曾熙丙小传:“甲申,闯贼陷京师,(曾熙丙)持哭不食,忧愤卒。”[9](P1)则曾熙丙卒于崇祯十七年(1644),这应该是孙昌裔去世时间的下限。

上引陈衎《孙子长先生遗墨跋》作于孙昌裔卒后,其中提到“万历戊午”和“今二十七年矣”,万历戊午是1618年,“今二十七年”也就是“后二十六年”,则《孙子长先生遗墨跋》作于1644年,此时孙昌裔已卒。陈庚焕为昌裔子学稼所作《圣湖先生传》中有“及昌裔卒,明亦阽危”[10](P23)的记载,则昌裔去世时明朝未亡。明朝灭亡的标志是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北京城破,崇祯皇帝自缢。据此得出的孙昌裔去世时间下限与前文的考证一致。

综上所考,孙昌裔生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乙丑七月三日,约卒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也有可能卒于崇祯十五年(1642)十一二月或崇祯十七年(1644)春,享年约七十九岁。

二、陈衎:生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卒于清顺治四年(1647)

陈衎,字磐生,福建闽县(今属福州)人,是明末闽中的知名诗人和藏书家。自其父以上五世,皆有集传闽中。陈衎著有《汉诏疏》《篝灯碎语》《槎上老舌》《玄冰集》《大江集》《大江草堂二集》等。

陈衎的生年曾由徐忆农先生[6](卷首)据其《先府君行状》《先母郑孺人行状》和陈庆元先生[7](P1079)据其《闰中秋同正则共酌梅石冈正则乘兴写醉月图并诗见赠和答》先后考出,本文不敢掠美,将结合两位先生的考证做进一步申说,并考出其生卒年月。

陈衎《大江集》卷二十《先府君行状》:“先君以崇祯五年壬申三月初三日午时卒。 ”[6](P821)则其父陈汝修卒于崇祯五年(1632);《先母郑孺人行状》载其母“卒于崇祯乙亥年十一月初八日丑时”[6](P829),则其母卒于崇祯八年(1635);《先母郑孺人行状》又载自己“年四十七丧父,年五十丧母”[6](P828), 以此逆推, 陈衎生于万历十四年(1586)。《大江集》卷二《闰中秋同正则共酌梅石冈正则乘兴写醉月图并诗见赠和答》:“君年六十二,我年四十九。 ”[6](P67)从万历到崇祯年间闰八月共有四次,依次为1577年、1596年、1615年、1634年,此处指崇祯甲戌年(1634)。陈衎此年四十九岁,亦可逆推其生于万历十四年(1586)。

除了以上徐、陈两先生的考证外,笔者还检得两则文献可以证实陈衎生年。《先母郑孺人行状》:“兵部尚书陈公瑞,孺人外祖也。为择婿,始归先君,孺人时年十有八。越一年,举衎。”[6](P823)“(孺人)生于隆庆戊辰年正月二十八日辰时。”[6](P829)陈衎之母举陈衎时十九岁,母生于隆庆戊辰(1568),则陈衎生于万历十四年(1586)。 陈衎《大江集》卷四《得郑孟麐凶问》:“行年将四十,与汝适同庚。”[6](P263)此卷前二首诗自注:“时天启四年长安邸中。”[6](P262)天启四年(1624)陈衎三十九岁,亦可逆推其生于万历十四年(1586)。

陈衎《大江集》卷五有《崇相董夫子以诗祝予贱生谨赋长句答谢》:“小春芳霁合,凡卉亦澄鲜。气暖秋阴谢,阳回冬日妍。”[6](P311)“小春”是夏历十月,由此诗可以推断陈衎生于十月。

周亮工《赖古堂集》卷三《哭陈磐生》其二:“共叹廉州远,犹传道履嘉。何来深夜信?容易死天涯。 ”自注:“磐生佐郡廉州,城陷死。 ”[11](P182)《东华录》顺治四年三月丙寅(二十五日):“署两广总督佟养甲奏高、雷、廉三府平定。 ”[12](P264)既然清军攻克廉州在顺治四年三月,依据周亮工的自注,陈衎应该卒于本年三月。

综上所考,陈衎生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丙戌十月,卒于清顺治四年(1647)丁亥三月,享年六十二岁。

三、叶矫然:生于明天启六年(1626),卒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

叶矫然,字子肃,号思菴,福建闽县(今属福州)人。顺治九年(1652)壬辰进士,官工部主事,出知乐亭县。壮年解组,著述以终。现存《龙性堂易史参录四卷》,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二十九册;《龙性堂诗集二卷》《东溟集二卷》《雁唳编一卷》,见《清代诗文集汇编》第五十册;《龙性堂诗话初集》《龙性堂诗话续集》,见郭绍虞主编《清诗话续编》。

作为清初颇有成就的学者、诗人和诗论家,叶矫然生卒年的通行观点是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卒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从学术界较有影响力的著作来看,《清代诗文集汇编》、袁行云的《清人诗集叙录》、江庆柏的《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李灵年和杨忠的《清人别集总目》都持上述观点。柯愈春的《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定其生年为天启元年至天启五年之间(1621—1625),然未明所据。

应该指出的是,叶矫然生于万历之说,与许多文献的记载相抵牾。如郑天锦《叶思菴先生小传》:“(叶矫然)罢官时年未四十。既放废不用,则益游心坟籍。 ”[13](P5)核以《乐亭县志》(光绪三年刊本)卷七,叶矫然上任乐亭县令乃顺治十五年,继任者黄肇丹康熙二年(1663)上任。[14](P358)若据生年万历之说,叶矫然卸任时已经五十岁,“年未四十”的记载便无处着落了;再如林云铭《龙性堂诗跋》:“思菴叶先生,余总角时砚席友也,深思积学,尤嗜声诗。 ”[15](卷首)在《挹奎楼选稿》卷六由林云铭《损斋记》自述“乙巳春,林子行年三十有八”[16](P10)可知康熙乙巳(1665)其三十八岁,逆推林云铭生于崇祯元年(1628)。若据生年万历之说,林云铭与叶矫然相差十四岁,如何能成“总角时砚席友”?又如秦大士《龙性堂诗话序》:“国朝诗教肇兴,渔洋、静志居二家评骘最为允当。闽中叶思菴先生,与阮亭、竹垞生同时,同以诗名,而先生一行作吏,遽赋归田,有所著述,仅藏之名山,故其诗不大著。 ”[17](P929)王士禛生于崇祯七年(1634),朱彝尊生于崇祯二年(1629),若据生年万历之说,叶矫然要比王士禛年长二十岁,说他们“生同时”未免有些牵强。

抵牾不仅出现在他人的叙述中,叶矫然在《龙性堂诗集》卷上的《长歌寄怀吴香为同年》说:“时予总角颇知书,手把君文书盈纸。那知忽忽十年间,沧桑转眼陵谷徙。无端蚁聚海尘飞,游魂汩汩何处归?城门昼闭珠桂绝,百万生灵同死饥。骨肉伤心那忍道,白日惨淡无光辉。 ”[15](P15)我们知道,“总角”乃十岁上下,再加上“十年”,就是二十岁上下。诗中“沧桑转眼陵谷徙”以下七句,自然是指明清易代以及南明在福州建立政权等重大历史事件。若据生年万历之说,发生这些历史事件时,叶矫然已经年过三十,明显与诗意不合。可以断言,叶矫然生于万历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吴彦芳《龙性堂诗集序》:“明癸酉闱墨,予彦芳为杨维节先生首荐,刻《三十八艺》中,时叶思菴年甫八。 ”[15](卷首)吴彦芳字香为,就是上一段的“吴香为同年”。此处的癸酉是崇祯六年(1633),是年叶矫然八岁,逆推其生于天启六年(1626)。以此生年对照上引的《叶思菴先生小传》《龙性堂诗跋》《龙性堂诗话序》《长歌寄怀吴香为同年》四则文献,所有的抵牾之处都不复存在了。因此,吴彦芳的记载是可信的。

叶矫然《东溟集》卷二有《病起逢初度》:“吾生病起日,秋半月明时。 ”[18](P11)则其生日为八月十五日。

至于叶矫然的享年,《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二百三十九、《民国福建通志·文苑传》卷七、《闽县乡土志·耆旧录二》和《民国闽侯县志》卷七十一均明确记载为“九十六”。所以笔者推定叶矫然生于明天启六年(1626)丙寅八月十五日,卒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辛丑,享年九十六岁。

四、林佶:生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卒于清雍正元年(1723)

林佶,字吉人,号鹿原,福建侯官(今属福州)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特赐进士,官中书舍人。师事汪琬、陈廷敬、王士禛。书法风行一时,手书诸位业师的《渔洋山人精华录》《午亭文编》《尧峰文钞》《古夫于亭稿》,号称“林氏四写”,素来为书法家和收藏家视若拱璧。林佶自身还是著名藏书家,著有《朴学斋诗稿》《朴学斋文稿》《朴学斋小记》等。

林佶的生年,《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清人别集总目》《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断为顺治十七年(1660),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和钱仲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断为顺治十八年(1661)。其卒年向无确考,《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和《清人别集总目》直接打问号,《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载“卒年不详”,《清诗纪事初编》载“未知卒于何年”,《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载“1723 以后”。

林佶《献赋始末》载,康熙四十五年(1706)九月二十日林佶以所作《日月合璧五星联珠赋》一册并手书康熙帝《御制诗集》二函驰献行在,九月二十四日得到康熙帝召见:“上随遣内侍出,问臣佶:‘你是福建哪处人?’臣佶对云:‘是福州府侯官县人。’又问:‘多少年纪了?’臣佶对云:‘四十七岁了。 ’”[19](P3)康熙四十五年(1706)林佶四十七岁,逆推其生于顺治十七年(1660)。

林佶《朴学斋诗稿》卷一有长题诗,标点后的诗题为《乙酉生日客莘城,翻坡公集,得所为〈东坡〉诗八首,按其年谱,正公四十六时作也。予何人,敢与公同年而语,特向服膺公诗,因是以写其侘傺无聊之概, 故为之次韵云》[20](P13),乙酉年(1705)四十六岁,亦可逆推林佶生于顺治十七年(1660)。

林佶《朴学斋诗稿》卷三有《丙戌生日和昌黎公韵》,该诗小序有“丙戌客京师,欲得韩文公四十七年所为诗”[20](P37)云云,则丙戌年(1706)林佶四十七岁,仍可逆推其生于顺治十七年(1660)。

林佶《赠穆南谷》:“与君六月同庚长,惭愧多生六日余。”[20](P61)则其生于六月。林佶《六月二十四日再集晚翠阁予不至仍和前韵》:“传闻今日荷生日,好事设醴还张灯。我生之旦与花同,聊复切藕兼调冰。壶觞漫拟从先辈,粥饭只求学老僧。自笑藏身人海里,遍寻花伴向来曾。”[20](P57)可知林佶生于六月二十四日。

林佶《朴学斋诗稿》卷七有《癸卯罢官出都宿磐石菴》[20](P88),林佶长子林正青《朴学斋诗稿序》有“癸卯归里,仓皇就道”[21](卷首)之语,都说明林佶罢官离京归里在癸卯年(1723)。林佶之子林在莪著有《砚史》,在“奎砚”条下有一段林在莪的按语:“砚为宣德时旧坑。岁壬辰,先君子购于慈仁寺集,磨礲于吴门女史顾氏、挥毫于丝纶阁下者十有二年。携归偕隐,未几捐馆舍。越明年,不戒胠箧,遂入台江。”[22](P28)壬辰为康熙五十一年(1712),历十二年为雍正元年(1723),“携归偕隐”所指便是当年林佶离京归里之事。依据《砚史》的记载,林佶就卒于归里当年,也就是雍正元年(1723)。

目前所能见到的林佶作品中,创作时间最晚的是癸卯年的《中秋前二日送杨吾三归武进》。[20](P88)林正青的《瓣香堂诗集》中,林佶生前活动的最晚记载是癸卯年《八月五日李云浒邀家大人泛舟游平楚予同世竑渭云二兄泾云弟儿子暻侍行》和《由平楚上涌泉寺步家大人韵》。[23](卷四)林正青给雍正二年(1724)上任的福州知府胡承谋[24](P636)的《上胡太守公》中,写下了“先人有遗书,鼠迹愧印尘。松楸郁丘垄,防人伐作薪”[23](卷四)的诗句。这些记载在时间逻辑上都能与《砚史》互为印证,因此本文推定林佶卒于雍正元年(1723)癸卯,月份在八月以后。

综上所考,林佶生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庚子六月二十四日,卒于清雍正元年(1723)癸卯,享年六十四岁。

五、谢道承:生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卒于清乾隆六年(1741)

谢道承,字又绍,号古梅、种芋山人,闽县(今属福州)人。谢宣子、林佶甥。康熙辛丑(1721)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道承从林佶游,诗文轶出流辈,是当时闽中光禄诗派的重要成员。著有《汉魏碑刻纪存》《小兰陔诗集》,并主持纂修乾隆版《福建通志》,《四库全书》所收《福建通志》即为此本。

谢道承的卒年有多个文献记载,《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依据黄任《哭谢二古梅学士》定为乾隆六年(1741),其生年则向无确考。《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和《清人别集总目》不载其生卒年,《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不载其生年,《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断其生年范围为康熙三十年(1691)至三十四年(1695)。

在《香草斋诗注》卷五的《哭谢二古梅学士》,黄任在题下自注:“乾隆辛酉古梅卒京邸。”[25](P17)钱陈群《小兰陔诗集序》:“今年七月,古梅抱病将革之日,属其子孝廉璈曰:‘吾所为诗虽不多,吾之志也。知吾志者,为吾序之,其香树乎。’又数日而殁。 ”[26](P264)落款为“乾隆六年九月既望嘉兴钱陈群撰”。吴文焕序:“辛酉七月,谢古梅同年卒于京师。 ”[26](P268)则谢道承卒于该年七月。

在《香草斋诗注》卷四中,黄任《题谢古梅编修兰陔图》:“八龄君失岵,母训垂今贻。”自注:“古梅父宣早卒,母叶太夫人抚诲有方。”[25](P47)则谢宣去世时谢道承八岁。游绍安《谢母叶夫人徵诗序》:“越乙亥,谢公(即谢宣)卒,孺人髽而抚诸孤,以次成立。 仲子道承,身列史馆。 ”[27](P514)则谢宣卒于康熙乙亥(1695),此年谢道承八岁,逆推其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

综上所考,谢道承生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戊辰,卒于清乾隆六年(1741)辛酉七月,享年五十四岁。

以上五人的生卒年,此前只有陈衎、林佶的生年和谢道承的卒年出现过正确的结论。陈、林二人的别集中记载了各自的生年,谢道承诗集的序文记载了其卒年,自不难得出相关结论。其他生卒年由于本人的别集没有记载 (孙昌裔的别集已经散佚),便长期悬而未决。这几位文人的例子雄辩地说明:进行文人生平研究,绝不能只满足于阅读本人的作品,而应广泛细致地阅读其亲友师生的作品,这种阅读是绝不能用搜索古籍数据库的途径来取代的。

[1]黄晋良.叙兰雪轩遗稿[M]//孙学稼.鸥波杂草.福建省图书馆藏稿本.

[2]黎士弘.托素斋文集[M]//清代诗文集汇编:6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曾异.纺授堂二集[M]//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63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4]叶向高.苍霞续草[M]//苍霞草全集:第五册.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4.

[5]陈衎.大江草堂二集[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

[6]陈衎.大江集[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6.

[7]徐火勃.鼇峰集[M].陈庆元,陈炜,整理.扬州:广陵书社,2015.

[8]纪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529 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

[9]曾克耑.鹗里曾氏十一世诗钞:第一册[M].履斋丛刻本,1936.

[10]陈庚焕.惕园初稿[M]//惕园全集:第二册.刊本, 1851.

[11]周亮工.赖古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2]王先谦,朱寿朋.东华录 东华续录: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3]叶矫然.龙性堂易史参录[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29 册[M].济南:齐鲁书社,1997.

[14]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区:第 191号[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9.

[15]叶矫然.龙性堂诗集[M].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刻本,1682.

[16]林云铭.挹奎楼选稿[M].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刻本,1666.

[17]郭绍虞,富寿荪.清诗话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8]叶矫然.东溟集[M].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抄本.

[19]林佶.朴学斋集:第一册[M].福州:荔水庄重刊本,1825.

[20]林佶.朴学斋诗稿[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262 册[M].济南:齐鲁书社,1997.

[21]林佶.朴学斋诗稿[M].上海图书馆藏维扬刻本,1744.

[22]林在莪.砚史[M].福建省图书馆藏抄本.

[23]林正青.瓣香堂诗集[M].福建省图书馆藏清抄本.

[24]徐景熹,鲁曾煜.福州府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

[25]黄任.香草斋诗注[M].陈应魁,注.刊本,1814.

[26]谢道承.小兰陔诗集[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 269 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7]游绍安.涵有堂诗文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273册[M].济南:齐鲁书社,1997.

(责任编辑:刘建朝)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Born and Death of Fuzhou Literati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WU Kewen
(Research Center of Min Hai Culture,Fuzhou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Trade,Changle 350202,China)

I209.957

A

1673-4343(2017)05-0059-06

10.14098 /j.cn35-1288 /z.2017.05.012

2017-07-19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5M571588);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7110)

吴可文,男,福建福州人,副教授,图书资料馆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福建地方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