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预良
广播系列报道提升影响力的思考
□沈预良
梳理广电媒体的采编实践,系列报道在日常的电视新闻节目中比较多见,在广播新闻节目中却很少有此类体裁,这说明广播系列报道的拓展余地和探索空间很大。本文认为,面对网络信息的海量和碎片化,广播媒体要提升影响力,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与其他媒体实行差异化竞争,而做好具有深度与思辨色彩的系列报道,则不失为一条有效路径。
广播媒体;系列报道;影响力
在传播手段日益先进和多样化的全媒体语境中,广播媒体存在着只靠声音进行单通道线性传播、内容不易保存、稍纵即逝等媒介劣势。如何扬长避短,发挥广播在深度报道领域的传播优势,提升广播媒体的影响力?笔者认为,重点经营好系列报道,不妨为一条有效途径。为此,本文将结合绍兴市柯桥区广播电视总台的生动实践,从题材的重要性和典型性、内容的详实性与思辨性、形式的生动性及贴近性三个层面,对如何加强与创新广播系列报道作一番探索。
“系列报道是围绕同一新闻题材和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做多次、连续的报道,以求对新闻事实作比较系统、全面、有一定深度的报道。”①它不是对几个单篇报道作排列后播出,而是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组合报道。系列报道的题材如何,直接关系到播出后是否有影响力,因此题材是关键,必须经过精心选择,以突出重要性和典型性。只有题材好、新闻价值大、报道对象选择得准确,记者才能从中挖掘出深层次的内容来。在地方台的广播系列报道中,题材大多来自当地的经济领域,与地方经济发展关联度大的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通常是系列报道的主要题材,这类题材虽然反映的只是一起经济事件或某种经济现象,但从中能折射出经济规律和经济发展走向,对面上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位于绍兴市柯桥区的中国轻纺城,经历了30多年的风雨沧桑后,当前又要面对经济新常态。为了将挑战变成机遇,当地吹响了“三次创业”号角,提出了要运用“轻纺城+”的理念,打造更加“国际化、时尚化、智慧型、复合型”专业市场的理念。对此,柯桥区台及时推出了广播系列报道《从“轻纺城+”看“三次创业”》。这组系列报道共有6篇,分别对“打造更为时尚现代的实体市场、时尚创意提升柯桥纺织竞争力、借力互联网打造智慧物流”等多个层面的典型做法进行了报道。这组广播系列报道由于题材重大,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为当地纺织企业和经营实体转型升级起到了明显的造势鼓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相应地提升了当地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引导力。
广播系列报道的传播形态一般是成组的,通过日期间隔的多篇报道共同围绕一个主题来展开。如柯桥区台2016年11月推出的一组广播系列报道,总题目是“纺都续写传奇”,三条单篇报道的题目分别是“40多万款面料争奇斗艳”“聚四海客商纺城淘金”和“奏响‘时尚柯桥’最强音”。与广播连续报道不同的是,广播系列报道单篇之间不是承前启后的因果关系,而是相对独立的并列关系,但它们都是为同一个主题服务的。在地方广播媒体特别是县级广播媒体中,系列报道的题材大多来自经济领域。而无论是何种题材或体裁的报道,人永远是所要反映的主体。“经济报道要写人,因为人有情感、有故事,比较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有些非事件性的经济报道,大多涉及问题观点、法规政策、机构行业状况等比较抽象的东西,往往令人感到枯燥乏味。而注入人的因素,特别是采用人性化、人情化与故事化的报道方式之后,这种状况便能得到有效的改变。”②
如在柯桥区台的广播系列报道《纺都续写传奇》中,每个单篇报道中的人物采访都有5个以上,既有当地纺织印染公司老总、花样设计人员、进出口企业负责人、外商,也有纺织印染设备生产开发商、行业协会领导等。这些人物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对增强广播系列报道的厚度,提升传播张力,实际效果非常明显。笔者认为,广播系列报道通常是对广播消息类报道的延伸、拓展和深化,因此,报道主题要更加集中,报道方位要更加全面,叙事角度要更加多元,传播信息要更加立体。
广播系列报道与其他体裁的报道相比,传播的信息量更大。要提升其影响力,增强其指导性,既要内容详实,又要富有思辨色彩。当然这不能只是简单的数据和事例的堆积与观点的罗列,而是需要通过客观分析经济数据和经济现象,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提出记者独到的见解,以引发听众的共鸣。“思辨性报道需要多种思维活用,不回避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多侧面地交待事物的特征,多角度地剖析事件形成的原因。它特别注重分析事件之间、事件和全局之间的联系,精心地编织有关事件之间的因果网络。”③强调思辨性,目的就是希望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对客观现实进行理性思考,通过报道揭示存在的问题,由事明理、启人心智、进行引导。在广播系列报道的采编实践中,需要记者对大量新闻事实进行归纳,并由此梳理好报道脉络,从中找出报道的侧重点,为此,记者对素材的取舍要紧紧围绕报道主题来进行。
“思辨性报道方式,要求记者把客观报道对象,看作是由相互联系的多要素构成的、具有多维空间的整体,而不是仅仅看成一个点、一条线或一个侧面。”④为了增强广播系列报道的思辨色彩,柯桥区台的做法是在每条单篇报道结束时,记者都会在现场点评。如广播系列报道《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号角亮》一共有3条单篇报道,分别是《筑巢引凤“锻造”专才》《突破“瓶颈”提升发展》和《实虚结合创新营销》。第一篇后面的记者点评是:“在产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我区大力发展纺织创意产业,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五湖四海引人才,千方百计造人才,中国十佳设计师、优秀面料设计师纷至沓来。”第二篇后面的记者点评是:“关键技术的破解和提升是纺织产业转型发展的题中之义。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破解共性技术难关,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一项重大工程。我区出资300万悬赏破解印染关键技术良方。在广发‘英雄帖’的背后,折射的是我区提升纺织产业集群、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的不懈追求和渴望。”第三篇后面的记者点评是:“作为亚洲最大的布匹集散地——中国轻纺城,有形市场不断扩容,一直领跑国内同类专业市场,但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从实体现货市场向实体与虚拟市场互融发展的重要性也愈发显现。我区斥资20亿元,倾力打造纺织业B2B航母——网上轻纺城,已成为我区建设电子商务平台的开篇巨作。政府以大视野、大手笔、大胆谋划,及时引导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寻突围、寻法宝、致力凤凰涅槃;市场,求拓展、求创新,意在转型升级。”
除此之外,记者在采制广播系列报道时还应该有系统思维,以确保报道的完整。“传统思维多是以平面性、单向性、静态性的方法进行思维,而系统思维是记者运用思维立体化、多向性、动态化进行思维,使报道对象作为完整、清晰的模型呈现在受众面前。”⑤就广播系列报道而言,记者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还要学会分析,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在微观现象中透视出宏观趋势。这都需要记者在掌握详实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
在目前一些地方台的广播新闻节目中,经济报道是系列报道中的重头戏。而经济报道专业性较强,内容相对枯燥,报道时也容易陷入模式化、程式化的俗套。因此,记者更要注重广播系列报道形式的生动性及贴近性,充分发挥广播特有的音响优势。在柯桥区台的多组广播系列报道中,不但采访同期声丰富,还注重情节和细节的展示,并且记者的解说均在新闻现场完成。特别是一些整篇以现场录音报道形态呈现给听众的广播系列报道,可听性都非常强。
广播媒体传播信息主要依靠声音,与其他媒介相比,这既是劣势也是优势。为此,广播系列报道要扬长避短,发挥好声音优势,用更加生动和吸引人的声音来营造声音蒙太奇,通过优美语言和丰富音响来构建“形象”,表达“意境”,增强“画面”感,为听众朋友提供全新的听觉享受。所谓声音蒙太奇,可理解为声音的剪辑,但这只是表层意识,它的深层含意其实是声音的构成。主要的技巧手法有:声音的切入切出、声音延续、声音导前、声音渐显和渐隐、声音的重叠、声音转场。⑥如在柯桥区台记者采制的广播系列报道《从“轻纺城+”看“三次创业”》中,就非常注重采访同期声和现场音响的作用,以此来增强经济类广播系列报道的可听性。
只有充分运用好有效音响,才能增强广播系列报道的可听性。“有效音响至少应包含这样几个要素:从内容上说,有效音响应具备一定的信息含量;从形式上说,有效音响是清晰、简洁、精炼的;从与文字的关系上说,有效音响与文字的穿插应流畅自然,并保持合适的频度。”⑦在广播系列报道中,能够用音响表达的内容,记者就没有必要再作描述。因为有时现场音效都比任何解说更有说服力。现场同期声尤其是采访同期声,是整组广播系列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记者或主持人的解说内容必须有紧密联系,两者之间应该是无缝配合,并有很强的逻辑性,让人听起来觉得很顺畅。在目前柯桥区台的多组广播系列报道中,现场环境音效的比例都会占到全篇报道的三分之二。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对富于变化的声音,更能产生兴趣,广播节目中只有经常出现不同的声音,才能对人的听觉产生更大的吸引力。”⑧广播系列报道中的现场音响能直接反映新闻现场的环境,传递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信息,反映人物的喜怒哀乐。最近以来,柯桥区台的几组广播系列报道播出后之所以影响很大,原因就在于广播的音响优势发挥得非常好,不但环境音响感人,并且现场的人物同期声也很丰富。生动感人的现场音响,在广播系列报道中起到了独有的作用,不但增强了广播新闻的叙事功能,体现出了新闻事件的真实性与可信度,还渲染了现场气氛,给听众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整组广播系列报道中,要把每条单篇报道都做得鲜活,让听众乐于听下去,除了现场音响丰富外,记者还必须在捕捉信息时要有形象思维,少用专业性术语,多用生动的比喻,及时把现场的感受通过生动贴近的语言传播出去。
面对网络信息的海量和碎片化,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要提升影响力,必须从实际出发,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与其他媒体实行差异化竞争,而强化和丰富系列报道则不失为一条成功的路径。当前,地方广播媒体要不断拓展系列报道的题材,优化播报形态,必须在传递事实性信息的同时融入主流媒体的意见性信息,以增强系列报道的传播力和引导力。
注释:
①成文胜.广播新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86.
②杨秀国,张筱筠.新闻报道亲和力[M].人民出版社,2014:276.
③陈岩.思辨性报道谈[J].新闻前哨,2003(8).
④周元敏.搞好广播深度报道提升节目影响力[EB/ OL].中国广播网,http://www.cnr.cn/zggbb/lt/200712/ t20071212_504651750.html.
⑤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292.
⑥文艺基础常识[EB/OL].豆丁网,http://www.docin. com/p-278022093.html.
⑦章炜.广播录音报道应注重“宜听性”[J].新闻世界,2012(3).
⑧高坤.论广播新闻节目运用音响报道的策略[J].中国广播,2012(9).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广播电视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