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绍丽 徐旭开
1.2.青岛滨海学院 山东省 青岛市 266555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标题特色分析
——以《新闻1+1》节目标题为例
黄绍丽1徐旭开2
1.2.青岛滨海学院 山东省 青岛市 266555
电视新闻节目标题作为电视新闻的“眼睛”,先入为主抓住受众,在传递新闻信息、沟通受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央视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新闻1+1》,以个性化解读方式和风格化的语言打造了栏目的独特风格。其标题语言语气的质疑、感叹、以及强烈的情感抒发,引起观众对于新闻事件的关注,引发观众对问题的思考,突出主题,渲染氛围,增添了节目效果,在媒体竞争激烈,节目、频道多样化的今天,这种先入为主的功效显得尤为重要。
新闻1+1 选题特色 用词特色 结构特色 包装特色
《新闻1+1》作为我国央视新闻频道时事新闻评论直播栏目,通过独具特色的标题提升自身品质,赢得受众喜爱,成为我国新闻评论类栏目的优秀代表。《新闻1+1》节目标题制作的成功,是栏目成功的关键因素,这种功效及特色反映在节目选题,标题用词、标题结构等方面。
《新闻1+1》独具特色的节目标题制作,具有其他新闻评论类栏目不可比拟的优势,这也是该栏目在大众传播盛行的今天能够稳步前进,始终走在全国新闻评论类栏目前列的重要法宝。
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是判断一个新闻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重要条件,新闻事件所包含的要素越高,其新闻价值也就越高。《新闻1+1》作为一档全国性的时事新闻评论类栏目,尤其重视新闻的时效性。
《新闻1+1》重视对当下热点事件的关注和解读,节目中所涉及的都是当天发生的事件或短期内的社会热点话题,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掌握一手资料,在经过权威判断之后,迅速地将新闻事件告知电视观众,并对整个事件作出及时权威的评论,正确引导舆论走向,这要求评论员必须在短短30分钟时间内对新闻事件作出权威解读,对新闻负责,对观众负责。
群众原则要求新闻工作者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及时为群众提供全面的新闻与信息服务,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新闻报道形式要生动活泼,形式多样;语言要通俗易懂,贴近大众;风格要鲜明活泼,彰显个性。
《新闻1+1》对节目内容的选取体现出深刻的群众性。深入贯彻“三贴近”原则,时刻站在百姓立场,从百姓利益出发,解读时事政策,用最简单的语言传递新闻信息,引导百姓生活,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2015年春节前后的几个节目标题就是该栏目群众性最好的体现:“‘单独’二孩想生,能生,敢生!”“职工福利发不发,缺的仅仅是标准?”“春节,如何过得更安全?”“善待春运工作人员!”。
解读‘单独’政策、关心职工工资、关注食品问题、关爱春运人员,《新闻1+1》从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入手,解读热点新闻事件,并在之后的一年中时时关注这些话题。每一个标题都贴切地反映了新闻选题;语言简单明了,用的都是平时人们最常挂在嘴边儿的词儿,一目了然,通俗易懂。
主持人白岩松同时作为观察员,非常擅长专家般的评论、利用学者般的反问,导出独特见解和思索。但在遇到专业性特别强的问题,主持人无法做出最为客观权威的评论和引导时,节目组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支援,将权威性进行到底,将社会舆论引向最有利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的一方。比如,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北京科技大学教师、钢铁专家许中波,律师陈枢等,都是各自所在领域的佼佼者,他们的发言具有极高的权威性,不仅使新闻事件得到权威解读,且能让整个节目的权威性、专业性得到提升,巩固了《新闻1+1》在新闻评论类节目之中的权威地位。
在追求权威的道路上,《新闻1+1》不仅会在节目中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权威的解析评论,还会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加强栏目团队本身的权威性,尤其是主持人兼评论员的权威性,形成了独特的节目风格。
对受众加强引导是新闻评论节目的社会功能之一。《新闻1+1》自开播以来就十分注重加强节目的引导性,准确、及时的舆论引导是该栏目不懈的追求。在节目的标题中主要以问句和感叹句语气为主,让观众在收看节目时,形成一种看标题习惯,不自觉地寻找类似标题,寻找“新闻1+1”。长此以往,《新闻1+1》势必会在不知不觉中帮助收看节目的电视观众养成一种新闻标题收看习惯,促进他们独立思考。
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语言艺术家的技巧就在于寻找唯一需要的词唯一需要的位置。”作为记者、编辑,在制作电视新闻标题时,需要克服随意性,努力寻找“唯一需要的词”并将其准确地放在“唯一需要的位置”上,只有这样,电视新闻标题才能够在节目中更好地发挥传递信息,吸引和沟通观众的作用。
在用词方面,《新闻1+1》的节目标题更是不拘一格,有开门见山型、化静为动型等多种类型,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对吸引受众眼球,引起人们的收看欲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超强暴雨 需要‘超强’应对!”“南海仲裁,让废纸真正成为‘废纸’!”等标题都是简明切题的典型代表。新闻节目主要以传递新闻事件为主,这就要求新闻标题准确的突出节目内容。《新闻1+1》在制作节目标题时,能够依据制作原则,运用客观准确的词汇,及时还原事件面貌,做出合理的评论。“善待、制止、治”“外逃贪官,继续追!”等词的应用,开门见山地表明了此事件的态度。“2015反腐,今年准备怎么干?”“上海外滩踩踏事件:问责与反思!”“人工流产低龄化,谁的‘痛’?”等标题,直接将“反腐”“外滩踩踏”“人工流产低龄化”等节目主题置于标题之中,让观众从标题中即可了解整期节目想要表达的内容,加强了节目标题与主题之间的联系,深化了节目主题。
《新闻1+1》节目标题制作时,选词精炼,概括形象。能够通过节目标题概括表现整期节目想要表达的主题及舆论引导方向,同时给予观众以合理的想象空间,让观众自己通过标题对每期节目有一个空间上的把握,有利于通过标题激发受众想象力,跟上节目节奏。如“‘上天入地’的私搭乱建”,“上天入地”一词与后面的“私搭乱建”相呼应,简单之中将私搭乱建事件形象化地展现在观众眼前,给人以空间感,引发人的无限想象力,在想象之中就能感受到整个事件究竟是如何产生的。私搭乱建一词更是形象生动的表明了媒体的观点,即此事件是不合理,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相关部门应该坚决制止。
1.大众熟语的应用
熟语,即常用的固定短语。短语固定、词义结合紧密、节奏和谐,是语言当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都属于这一类,在结构上具有稳定性,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如“医院暴力不能‘司空见惯’”“物业服务,为何变成‘拳脚相加’?”“朱清时:‘南柯’五年,并非‘一梦’”中的成语和惯用语皆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必然能在第一时间引起受众的注意,增加观看兴趣,提高节目收视率。
2.网络流行语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众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及时性、广泛性,以及人们对网络流行语的接纳和认知程度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这使得众多媒体争相在节目制作、播放过程中应用网络流行语,以达到吸引眼球,提高节目知名度的目的。而《新闻1+1》对网络流行语的借用,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如“出门旅游:有钱,别‘任性’!”“谣言‘玩儿大了’,怎么办?”“居家养老,如何‘老有所依’?”这些标题中,对网络流行语“任性”“玩儿大了”“老有所依”的借用,不仅成功地抓住了受众眼球,更能将一部分网民成功转换成了《新闻1+1》的稳定受众群,扩展了受众面。
3.经典诗词的化用
诗词是我国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接触的优秀文化和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能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和重要启迪。《新闻1+1》节目标题制作过程中不乏有化用诗词的成功案例。如“嫦娥携玉兔,奔向月宫中”成功将我国航天事业中的重大里程碑事件完美地呈现在节目之中,让全国电视观众通过嫦娥玉兔的美好传说记住了这个永恒的瞬间,同时,传承了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使其能够在时代的发展中焕发出新活力。
4.泛用动态标题:化静为动,鲜活主题
使用动词可以提高电视新闻的生动性和鲜活性。在标题制作过程中,动词用活了,一条标题也就变得自然生动了。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有了生动活泼的标题做铺垫,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自然也会变得生动而有吸引力。如“中纪委,一年打‘虎’记”“开舱门,仅仅是‘闹’”中“打”“闹”两个动词的使用,增强了节目的动态感、画面感,能够形象生动地展现新闻事件,引导社会舆论。
清晰明朗的标题和明确的标题追求,是通过独具特色的标题构造原则和构造方式实现的,而标题构造方式是栏目风格的外化表现,对节目的发展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闻1+1》的节目标题构造方式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模式:“疑+问”式、“感+情”式、“重+复”式、“化+用”式。
“疑+问”式。疑,即质疑,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问,即责问,是对相关人员的干预和追究。大量疑问句的使用是该栏目标题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之一。疑问句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引起注意,引发思考,避免平铺直叙,在新闻标题中的应用比较普遍,如“北京‘动批’:搬迁?转移?还是升级?”“假日办撤销了,假日怎么办?”等均采用疑问、问责的标题形式。
“感+情”式。即感慨、感叹和情绪情感的复合,借以表达感性诉求。若说疑问句可以引起人们的探寻欲望,那么,感叹句的大量出现,必然会牵动人们内心最激烈的情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如“抗战纪念,以国家的名义!”“海外追逃:追人难,追赃更难!”这两个标题清晰地表达了爱国之情和对贪污腐败的厌恶以及对人民财产的担心。从人民立场出发制定新闻标题,必然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重+复”式。从修辞角度上看,《新闻1+1》采取了“重复”的修辞手法制作节目标题,也叫“关键词离合重复法”。如“警察饭局,莫成谜局!?”“呼格案:他无罪,谁有罪?”“涉毒的明星,毒害了谁?”“问题奶粉,问题在哪儿?”等,通过对关键词“局”“罪”“毒”“问题”的重复,加深了人们对标题的记忆力,加强了对节目内容的关注度。
“化+用”式。“化+用”即变化、引用和套用。这种标题构造方式常以诗词、成语、网络流行语等为基础,根据新闻事实加以化用,推陈出新,形成别具一格的标题。如“政协发布会:从‘你懂的’到‘很任性’”就很好地化用了网络流行语“你懂的”和“很任性”,给人以熟悉感,能够瞬间引起受众注意,引发共鸣。
同时,《新闻1+1》还善于运用对比标题,通过对比来引起受众注意,引发思考。“外逃贪官,继续追!”和“最严执法 能否遏制交通违法?”两则标题就是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制作的。标题将“逃”和“追”、“执法”和“违法”两对截然相反的词语放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起人们的注意,引发受众的深度思考。
《新闻1+1》标题的另一大特色便是标点符号的使用。该栏目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适合自身特点的标点符号使用系统,以问号、感叹号、引号和冒号为主,另外还使用双重标点,将标点符号的情感色彩很好地融入到新闻标题之中,增强了标题的情感色彩。
1.巧设情感标题:以情引人,情理交融
人是具有丰富感情的动物,拥有复杂的情感世界。分析受众接触媒介的心理特征,巧妙地运用情感制作标题,能够更加迅速地引起受众的感情共鸣,抓住受众的心理需求。如“讨薪农妇的‘非正常’死亡!”“倒牛奶:伤了谁的心?”“冒充黑社会诈骗,咋整?”等,它们能够让受众在第一时间将目光锁定在周围普通人群“农妇”和“奶农”身上,进而关注整个事件的发展态势和最后的解决措施,融情感于标题之中,将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
2.活用设问标题:问答之间,引人思索
运用设问可以增加社会新闻的悬念和故事性。设置悬念,不仅能够吸引观众,而且能够增加电视社会新闻报道的故事性。如“南海仲裁?不,‘一张废纸’”“疑罪?无罪?”“男孩遭驱离,以保护孩子的名义?!”自问自答和只问不答,都能够让受众对答案一目了然。与此同时,问号的使用增强了新闻信息的故事性,让受众有一种想要听故事的愿望。
节目标题的美化包装,已成为了《新闻1+1》十分重要的发展武器,其标题字幕等的后期制作成功获得了受众的青睐。对于每期的节目标题,《新闻1+1》的制作团队都会根据节目内容进行精心安排。
底衬动态背景的应用可以很好地刺激受众眼球,集中注意力,避免了部分遐想时间和调台机会。节目标题字号大小适中,颜色和节目内容相称,能够给人以视觉享受,而且,标题底衬背景颜色与标题字幕的颜色习惯上采用撞色的形式,将节目标题字幕凸显在观众眼前,且常使用亮色,能够在节目播出时迅速给人以视觉冲击,先入为主,吸引受众目光。
标题作为新闻节目的第一视觉展现,必须要重视起来,要从原则入手,通过总结凝练、修辞应用、流行语应用、视觉包装等方面进行专业化的操作,形成一个电视新闻栏目的独有特色:从标题开始就先入为主抓住受众的眼球,提升节目水准和收视率。《新闻1+1》从节目标题制作到标题包装,再到主持人等都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借此加强了受众对其节目的认同,稳定了受众人群。其将节目繁荣的根基深深地扎在标题优化的土壤中,通过长期坚持形成自己的独具特色,从而在众多的新闻评论类节目中脱颖而出,并成为国内新闻评论类栏目的领头羊,引领着我国新闻节目的健康发展。
本文系“2017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7CWTJ07)的研究成果;本论文系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计划项目(项目编号:J17RZ010)研究成果
[1]张晓晴.《新闻1+1》节目的标题特点及其构成特点[J].新闻研究导刊,2016(5).
[2]何春江.电视新闻专题比较研究——以《新闻1+1》和《老梁观世界》中关于单独两孩的报道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5(7).
[3]汤蕾.题无定式 点睛有术——浅谈电视新闻标题的制作[J].理论探讨,2011(4).
[4]谷雪.巧用多种手法 妙制电视新闻标题——以《新闻1+1》为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
[5]马晓婷.从编辑角度制作电视新闻的标题[J].新闻传播,2012(11).
责任编辑:孟宪超
G222
A
2096-0751(2017)09-0011-05
黄绍丽 青岛滨海学院 讲师徐旭开 青岛滨海学院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