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大建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主任、教授)
世界开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城市议程
诸大建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智库主任、教授)
高大上的学术刊物Nature专刊报道前不久在南美城市基多召开的联合国人居三会议(Habitat III),探讨城市研究与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研究进入政策议程和科学议程中心话题的重要信号。这意味着世界已经开启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城市议程。对此进行评论,我想强调3个重要的关键词,即整合性的城市科学、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国新型城镇化。
一是城市时代需要整合性的城市科学研究。据预测,到2030年,世界城市化率将达到65%,地球将需要安置新出生的10亿人,中国到2030年将会有10亿人口居住在城市。联合国人居会议每隔20年开一次,2016年的人居三会议主要成果是在城市时代的转折点上提出了“新城市议程”(NUA)。如果说前两次人居会议讨论的是城市如何从少到多,那么人居三会议关注的是城市如何从多到好。与城市发展和政策议程相对应,城市研究也需要大幅度进行提升。过去40年有关城市的研究先后经过了多学科(multi-discipline)的不同问题不同方法的阶段以及交叉学科(inter-discipline)的共同问题不同方法的阶段,现在推进城市发展的新议程需要加强综合学科或跨学科(trans-discipline)的研究,目的是在多学科基础上形成有整合性的科学范式和研究方法。我理解,Nature杂志对城市科学的高调关注有这方面的倡导意义。
二是城市发展需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2015年以来,联合国会同世界各国通过了3份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文件,前两份分别是2015年通过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议,第三份就是人居三会议通过的新城市议程。这份划时代文件的基本精神是强调未来20年的主要挑战是“人口更多、资源更少”,因此城市发展需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可持续发展不是新概念,但是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中心原理却具有新意。理解城市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中体会城市科学新范式的某些重要元素:其一,发展的内容要以可持续发展的三重底线为原则,即城市发展应该强调经济、社会、环境3个方面的和谐,好的发展应该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实现绝对脱钩;其二,发展的过程要有全过程管理的原则,既要针对问题提出适应性战略,又要针对原因进行减缓性管理,城市规划在其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其三,发展的主体要有公私合作或者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加强网络治理的原则,城市发展既要有自上而下的政府规制,又要有企业、NGO组织和社会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三是中国新型城镇化是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头戏。未来20年世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中国城市化的版本升级,与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新城市议程对应的是中国当前的新型城镇化。中国的新型城镇化需要与国际上的新城市议程进行互动,这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从中国内部看,中国城市现有常住人口7亿多,到2030年达到70%的城市化,将要净增3亿。如何实现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城市发展是中国城市化的挑战性课题。中国过去30多年的城市化是土地导向的城市化,未来15~20年需要转向人民导向的城市化。二是从国际比较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美加澳等人少地多以大城市发展为主导的空间蔓延性的城市化,属于发达国家的高碳发展类型;另一种是欧洲大陆等以中小规模城市为主导的空间紧凑型的城市化,属于发达国家的低碳发展类型。中国的新型城镇化需要另辟蹊径走出用可以支撑的资源环境消耗容纳大规模人口的道路。这既是中国发展模式本身的凤凰涅槃,也是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殷切要求。我认为,《世界科学》抓住这样的背景,向国内外介绍城市研究和城市科学的新进展与新趋势,对于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是非常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