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哲
新媒体时代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与价值重塑
□闫哲
新媒体时代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带来了机遇,拓宽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形式与渠道,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也有低俗化、边缘化的趋势。把握好新媒体传播规律,对重塑少数民族文化的意义重大。
新媒体;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价值
媒介的发展与传播对文化的繁荣有重要的影响。媒体的进步也不断地优化着文化的传播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文化的发展,媒体“既是重要的社会惯例构成,也是工业体系的延伸……传媒加强人们新近形成的日常礼节和习俗,为人们重建认同感和记忆提供新的素材”。①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在多彩的中华文化中,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在各个领域都呈现出新常态的今天,如何使处于边缘的少数民族文化一方面通过新媒体刷新人们对其的传统认知结构,另一方面塑造既符合时代潮流,又具有精神内涵的崭新的少数民族文化形象,媒体担任着重要使命。
(一)文化的弱势地位趋显
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挤压是文化全球化的必然特征,新媒体时代更加深了这一趋势。新媒体时代是传媒社会化的时代,海量的社会热点和信息挤压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空间,主流文化的强势传播给少数民族文化带来巨大冲击,这种冲击不仅使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度受影响,更表现为民族文化距其民族特色渐行渐远,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乃至传承都存在断层危险。尽管文化交流和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少数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内涵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并在此基础上使之得以流传。
(二)文化产业功利化
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民族旅游产业兴起,与其相匹配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也如火如荼。但一些地区只注重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却忽略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文化传播和文化消费为满足商业诉求,传播内容与形式过于功利化、娱乐化,缺少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表达,“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现象处处可见。过度功利娱乐化地进行消费,会弱化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遮蔽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这并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得以存继的灵魂,有了这一民族灵魂,民族发展才有根可寻。民族文化传播在市场经济功利主义的浸染下,或多或少地丧失了民族文化的家底。②
(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认同感的失落
文化传播的功利化使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更多地表现出形式化。在网络视频、移动社区等新媒体大量普及的情况下,民众趋向快餐式的文化享受,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沦为机械的文化符号复制。③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利益的趋势下,逐步偏离自身文化的内涵。从本质上说,这是少数民族文化被其他文化同质化的表现,也是少数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下降。
(四)少数民族文化后继无人
人才是民族文化重要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但在多数少数民族地区,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则和时代特点的人才相对短缺,精通少数民族文化又掌握传播技术的人才更为短缺。社会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新一代的少数民族人员进入城市,他们更乐于接触新鲜事物,致使少数民族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五)跨文化传播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误读
对于跨文化传播,传播者需要把握传播主体和客体双方的文化特点。当前,传媒从业人员除了在国内跨文化传播的知识、技能和策略方面存在欠缺外,对不同文化本身的理解也过于表面,这必然影响对少数民族跨文化传播的预期。
这种对少数民族跨文化传播的影响还表现为对文化的误读甚至曲解。第一种情况是对少数民族文化本身的误解,进而造成传播对象对文化的误解;第二种情况是对传播客体文化的不了解所导致的对文化本身的误解,以上两种都可称为无意识的误读。除此之外,有意识的误读是新媒体时代常见的现象,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利用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扭曲式的传播,这可能导致不明真相的受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误解,这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都有很大影响。
(一)新的传播模式和互动关系
传统的社会传播和互动总是以一定的身份识别程序作为起点。传播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的,传统媒体把握传播主导权,传播的主体和客体有鲜明区别。新媒体改变了这一生态环境,对大众文化的感知、诠释更为敏感和鲜明,拓展和延伸了文化传播在社会中的互动。传统媒体的主导权被弱化,权力以参与的形式分散到大众手中。受众更乐于积极参与主动传播,传播成为一个广泛受众可平等参与传播的公共空间。所以,新媒体很好地拓宽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渠道,更打破了群族文化的内部限制,克服了自然地理因素带来的时空限制。
(二)多样化的观念视阈
和以往相比,我国医学技术呈现出了迅猛发展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超声探头的分辨率有所提升,该设备在诊断小儿胃肠道病变的诊断中,也被广泛应用。
新媒体在技术方面开辟了广阔公共空间,也使文化领域形成了新的生产关系。在虚拟空间,个体话语、心灵世界彰显,由此促进了共享性文化的发展。由于每一个体的知识构成不同,不同个体对同一环境下文化会做出不同视角的解读,从而丰富了传播文化的表现形式。正因如此,原本被孤立的亚文化和边缘群体在共享资源、交流互动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寻找认同感和归属感,以求实现主体价值,形成群体性的共识。这种共识对内实现文化认同,对外塑造普遍的认同性。
(三)推进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
新媒体扫清了传统媒体中表达与沟通的障碍,也改变了公共表达权和话语权的生态,这对我国政府意识形态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的必然过程。例如微信、微博的火热,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明星、企业和政府,都可通过碎片化的信息分享生活状态、观念和工作信息。这体现了社会转型时期不同阶层对话语权的渴望,也促进了不同阶层间的对话与沟通。如今社会上大部分的热点事件都是由新媒体引发的,公众对热门话题的讨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关注,而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新媒体时代也需要这样的民主氛围,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也应参与其中。
(一)培养精通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人才
人才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播者。首先,应推进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媒体的改革和创新,克服长期以来过于严肃、呆板、说教式的文化传播方式,推动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的观念更新,使其主动学习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技术和规则。其次,应提升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者的文化素养,培养精通少数民族文化的人才,保证传播的质量和深度,避免跨文化传播中的误读现象。第三,应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注入新鲜的血液。最后,应尊重人才,留住人才,鼓励人才更好地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事业做出贡献,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激励,为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条件,从而更好地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培养文化自觉
少数民族文化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只有先进的文化才能引领社会的进步,才具有传播的必要性。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价值,塑造与当下社会相适应的表现形式,用贴近大众话语的表达方式和意识形态修辞,打造能够影响社会风尚、舆论和思潮的文化精品,以获得更多的理解和认同。丰富而多样性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提升民族自信、培养文化自觉的基础。
(三)规范少数民族文化市场,提升媒介素养
规范的少数民族文化市场是文化健康发展和有序传播的基础,政府应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市场的规范,避免少数民族文化出现过度商业化、庸俗化的倾向,营造和谐有序、包容开放的少数民族文化市场,为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提供良好条件。受众在积极广泛参与新媒体传播时应具有对新媒体中各种信息的认知能力,政府和社会各方面都有对民众进行法律和新媒体知识普及的义务。一个文明、规范、有序的传播环境关系到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效果。
少数民族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困境和机遇并存。没有永恒不变的理想传播模式和文化价值体系,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应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挖掘自身的文化内涵,与时俱进地更新传播观念,积极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不过度商业化和形式化地炒作,塑造文化形象,创造传播价值,为建设文化强国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构筑文化的生命线和价值链。
注释:
①格雷厄姆·默多克.媒体参与的现代性:本世纪末的传播与现代生活[A].二十一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②③孙钰钦.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渠道探索[J].编辑之友,2013(8):68-70.
(作者单位:广西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