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梦
浅析新闻选择报道中议程设置理论的运用
□杨梦
当前,大众传播中把关人在新闻选择与报道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新闻媒介在报道的过程中,通过议程设置相关理论来突出某则新闻而改变受众关注的焦点,从而达到宣传的作用。本文以《新闻联播》节目、“儿童拐卖案件”和“卓伟反复报道杨幂、刘恺威婚变事件”这三个案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在新闻选择和报道中议程设置理论的具体体现,探析我国新闻媒介议程设置的不足之处。
新闻选择与报道;议程设置;新闻媒介
(一)新闻选择与报道
新闻选择是新闻媒介对新近发生的社会热点加以辨别和挑选,选择出此中足以和值得传播的新闻事实的过程。新闻工作者根据新闻价值、自身媒体的定位或版面(时段)需要对已发现的新闻进行取舍和安排。一般认为,新闻选择有两个标准:一是新闻价值标准,一个是新闻政策标准。具体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媒介,新闻选择的主要依据则包括新闻价值观、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媒介编辑方针、新闻法规。报道是指新闻媒介按照客观性原则或运用客观报道方法传播新闻事实,即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公正全面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发表任何主观意见。
(二)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指新闻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从而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重视。它的观点包括: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参与了“社会现实的构建”,影响了人们思维中对社会实际的构想;大众传播媒介从每日每时所发生的客观事实中挑选出极少数内容加以广泛传播,从而影响到受众对社会事物轻重缓急的考虑;事件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是受众赖以判断该事件重要性的主要依据。
(一)《新闻联播》之国家形象的构建
《新闻联播》是我国中央一套每日晚间播出的一档新闻节目,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其节目内容被誉为“中国政坛的风向标”,同时,《新闻联播》也是中国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节目。
《新闻联播》作为我国新闻节目的旗帜,在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中确立了“扬独家之优势,汇天地之精华”的节目特色。《新闻联播》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社会现实的构建”,影响了公众头脑中对于各国形象和社会现实的构想。例如在节目尾声,主持人常常会播报类似美国枪击案的新闻,公众就会在潜意识里认为,可能只有中国是非常安全的,多国人民都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编辑选择某些报道选题,并为了使这些报道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规划和设计,并且可以在报道实施过程中不断接受反馈,修正原先设计的行为。”由此可看出,《新闻联播》节目的新闻选择与报道实际上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的。
(二)“儿童拐卖案件”
2015年6月起,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被各种拐卖儿童的新闻所占据,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争议。关于“罪犯谭永志拐卖了22名儿童”和“中年女子拐卖男童后染白发扮老太太”等新闻层出不穷,一时占据了各大新闻平台的头条,引起了公众对于儿童安全问题的高度警惕。新闻媒介广泛传播所发生的拐卖儿童的事实,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和重视,影响了人们对于当下社会事物轻重缓急的考虑,认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儿童拐卖”。其实,新闻媒介的报道并不是完全真实的现实,只是对于现实社会热点事件的反映,但公众会认为这种反映就是事实。
笔者是一名在读大学生,尚未步入婚姻。但是对于铺天盖地的“儿童拐卖”案件的专题报道,笔者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即使目前笔者并未拥有孩子,也会思考假如今后自己有了孩子,该如何解决他的安全问题。
(三)卓伟反复报道杨幂、刘恺威婚变事件
近一两年以来,号称“中国第一狗仔”的卓伟对于杨幂、刘恺威婚变的新闻反复报道,甚至不惜花下重金追踪调查。直至2016年12月底,卓伟终于承认了自己最初目的并不是想爆料刘恺威出轨,而只是为了逼迫杨幂承认与刘恺威离婚的事实。卓伟的新浪微博有450万关注者,而杨幂和刘恺威的关注量分别是6600万和1600万。原本受众并未关注此话题,但经过卓伟反复爆料,成了相关粉丝认为这是杨幂、刘恺威婚变话题具有一定热度的证据,他们会觉得这件事的真相尤为重要。其实杨幂、刘恺威作为公众人物,他们是否婚变这件事离我们自身的生活非常遥远,甚至毫无关系。但是卓伟反复报道,各大新闻媒介平台疯狂转载,影响着粉丝注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杨幂、刘恺威婚变事件沸沸扬扬,在粉丝的意识里,卓伟或其他新闻媒介平台的相关报道给予的强调越多,他们对于杨幂、刘恺威婚变新闻的重视程度越高。
(一)把关人忽视了公众对于新闻媒介议程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在我国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把关人经常忽视公众议程对于媒介议程的作用。这样的忽视容易造成新闻报道对于公众议程没有一丝了解和体现,甚至脱离了人民和社会实际发展情况。这种“填鸭式”的宣传手段大多数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导向相差甚远,最终的结果只会导致宣传失败。
新闻媒介对于议程设置的议题要从公众议程这个角度出发,才能深入人心,发挥新闻媒介应有的导向作用。假如媒介议程设置的议题脱离了人民实际,那么新闻将发挥不出任何的舆论引导作用。
(二)新闻媒介难以掌握议程设置的程度
在当前社会,我国新闻媒介在选择新闻和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常常忽视对“度”的掌握。所谓“度”,是指一定事物保持质的不变性的数目限额。倘若议程设置的宣传作用超过了“度”,事物可能会出现质变,出现宣传的反效果。
现在,许多新闻媒介在开展相关政策宣传的时候,往往对一个人或者每一件具体事件进行铺天盖地的宣传。公众打开手中的广播、网页、手机、电视、报纸,看到的、听见的几乎都是相似的或者重复的新闻内容。这种铺天盖地式的报道大大超出了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逐渐会形成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产生抵触心理,认为新闻媒介只是一味地追求宣传效果,进而出现公众抵触或不接受信息的局面。
另一方面,新闻媒介中议程设置的过度也会导致公众心理上的排斥。受众并不是对大众传媒的力量无法抗拒,无条件地接受一切信息,他们自身也具备选择和辨别真伪性、重要性的能力。
(三)新闻媒介舆论导向与客观媒介议程功能产生偏差
新闻媒介具有一种公共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把关人以赋予各种社会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注目的焦点和对整个社会环境的认知。新闻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影响着公众心目中“环境再构成作业”的媒介观。然而,这样有着其政治目的和利益诉求的选择,很容易导致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社会事实被忽略,被新闻媒介所强调的事件在某一种程度上也会有夸大的效果。
价值观的自由和多元化并不是指把关人在新闻选择和报道中是没有界限的,也不意味着猎奇、低俗、色腥的价值观能横行于新闻选择和报道之中。就未来的发展而言,我国新闻媒介议程设置想要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那么有态度、有边界的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新闻报道的内容属于政治宣传领域,还是科学教育领域,每一条新闻的把关人都应首先思考再寻求在该领域应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什么信息才是公众所需要的。其次,从政策的角度来说,“有态度”“有边界”的价值观一样也能帮助新闻媒介议程设置规避不必要的风险。所以,新闻媒介的报道应当掌控好价值观表达的分寸与边界,不能因为自身利益诉求和需求导向就降低行业自律,要避免导致宣传的失败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另外,必须加快新闻立法的进程,规范新闻媒介、政府、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新闻媒介在反馈公众民声民意的时候必须行使监督权力,保障公众和新闻媒介的知情权。另一方面,要将新闻业划入法制化的轨道,规范新闻媒介的选择和报道,不令其成为大众媒介中“以权谋私”的工具。只有如此,新闻媒介才能在社会信息环境中发挥出建设性作用,提升自身对公众生活的影响力和潜移默化中的“培养”作用。
笔者以三个案例为研究对象,结合新闻选择与报道的视角,探析了我国新闻媒介议程设置的不足之处以及对于未来发展的思考。新闻媒介报道应结合社会实际,本着高度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才能报道出真正有价值且真实的信息。同时这也需要政府、媒介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才能不断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良性发展。
1.肖邓华.新闻选择应遵循新闻伦理[J].新闻世界,2013(06).
2.陈航.新媒体与“拟态环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0(06).
(作者系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