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与展望: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专家报告概要

2017-04-12 03:35段晓林整理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民国整理文献

段晓林 整理

毛雅君(国家图书馆业务管理处处长)

林 明(中山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王雅戈(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

马忠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近代史档案馆馆长)

朱敏彦(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会长)

吴瑞秀(台湾 中国文化大学图书馆馆长)

陈子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黄显功(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

陆 健(上海图书馆信息处理中心主任)

蒋耘中(清华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

胡晓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

王水乔(云南省图书馆馆长 )

于 浩(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民国文献编辑室主任)

李 强(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数字出版部副主任)

回眸与展望: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专家报告概要

段晓林 整理

编者按

2016年11月16-19日,“回眸与展望: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来自美国、博茨瓦纳和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的20余省市和上海本地的专家学者,图书馆、档案馆、出版社等业界同仁120余人与会。会议由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上海师范大学共同主办,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图书馆杂志》社、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共同承办。会议期间,国家图书馆业务管理处处长毛雅君、中山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林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近代史档案馆馆长马忠文、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王雅戈、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会长朱敏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图书馆馆长吴瑞秀、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黄显功、上海图书馆信息处理中心主任陆健、清华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蒋耘中、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胡晓明、云南省图书馆馆长王水乔、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民国文献编辑室主任于浩、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数字出版部副主任李强等专家学者,先后就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工作、民国文献原生性保护、民国文献出版、数字化整理以及民国史研究、民国文学文献、民国上海地方志等专题文献整理作大会主题及专题报告。

会议对民国文献整理与现状的研究,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期,站在了当前这一研究领域的前沿,对民国文献保护和普查的进一步实施,对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持续开展,对民国文献影印出版和数字化建设的全国范围合作,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对专家发言和报告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归纳整理,以期能彰其要点,显其精华,让更多从事或关心民国文献整理的同行,能及时把握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沿,正确推进文献整理方向。

回眸与展望: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工作概况

毛雅君(国家图书馆业务管理处处长)

民国时期文献的重要性是不容质疑的,但是和古籍文献整体的起步和发展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12年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开始起步,下面我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的缘起、目前的工作概况,十三五期间的考虑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1 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的缘起

《民国时期总书目》著录的图书12.4万种,中文的《期刊大辞典》著录的民国时期期刊2万5千种,《中文报纸联合目录》著录的民国时期报纸近8000种。这个是民国时期保护计划开始之初对出版物的统计状况的基础数据。这些出版物装帧的工艺非常落后,酸化程度非常严重,目前很多民国时期的文献都是纸片化的,破损非常严重。各馆对民国文献的保存状况也不一致。

2 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工作概况

2011年3月我们就开始做相应的策划,到2012年1月,项目正式启动,目前已累计投入6000万元;今年3月,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列入了国家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在2016年设立国家社科基金抗日研究专项,第一批启动了20个委托项目,涉及经费6000万元。国家希望能够对整个抗日战争相关的内容有一个文献的基础整理。

(1)工作机制基本形成:2011年9月成立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放在业务管理处。专门聘请学界专家,成立包括文献出版工作委员会、文献编撰委员会、文献出版工作顾问委员会,以及抗日战争审判文献重刊编委会在内的文献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

(2)文献普查陆续展开:普查工作分为以下几部分,一是系统开发,共享普查的成果;二是标准先行;三是进行相应的培训。2012年,研制发布了民国时期文献联合目录系统,到今年11月,已经汇集了20家文献收藏单位的书目数据30万条;缩微方面,到2018年大部分馆的民国书、刊的缩微工作可基本完成;在数字化方面,已有8万多种民国文献实现数字化;2015年2月启动了民国文献总目图书卷的编撰工作。普查工作目前在公共图书馆做的比较多,在此呼吁并欢迎高校图书馆系统加入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参与普查。

(3)海外征集成果显著:海外文献的征集,我们也是多次开了专家会议,讨论重点、方法,然后派人出去做调研。目前的主要成果是日本战犯审判文献系列,东京审判所有(资料)都以出版物的形式做了出版。另外,结合日本二战的相应罪行,包括细菌战和当时的暴行等,包括我们的合作抗战等,还有一些外交关系文书,华人华侨文书等史料性的东西,都做了重点征集。

(4)整理出版显现一定规模:制定了出版规划和出版项目的实施方案,也建立了单位或者个人申报,专家评审,保护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评审一整套工作机制。整个文献整理出版,从2013至2016年立项有120项,已经出版的60项,出版成果达到3266册,形成了民国时期文献资料丛编系列,对日战争审判的文献资料丛刊,抗日战争文献史料丛编系列,民国时期珍贵的档案、日记、手札和革命历史文献资料丛编,以及目录、图录、索引等二次文献系列6大出版系列。

(5)启动原生性保护:制定了库房建设规范,加大酸化检测、脱酸技术、脱酸设备的研究,希望在文献保存环境改善、提高修复加固水平上作更多的努力。

(6)建设专题数据库:已经建成东京审判的资源库,内容包括庭审记录、证据、判决书等;基于海外征集的近万幅的图片建立了抗日战争图片的专题库。

(7)宣传工作全面展开:在死难者公祭日的前夕,我们做了“历史的审判”的展览;为了纪念抗战70周年,我们做了馆藏文献展。另外专门对审判进行了史料编译,通过微信等多种媒体的形式,希望大家对民国文献有更多的重视。

(8)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立项情况:我们一共有11项任务,获得专项经费支持的一共5项,国家图书馆作为第一牵头单位的有2项,分别是日本战犯审判文献征集整理以及数据库建设,对华调查的档案资料整理和数字化建设。

3 十三五期间的相应考虑

一是推动建立全国范围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协调机制;二是要继续开展普查,并在此基础上编制民国时期文献总目;三是要继续开展海内外民国时期文献调查和征集工作;四要深入推进民国时期文献整理出版工作;五要加大原生性保护力度;六要构建民国时期文献总库,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民国文献专题资源库;七要大力开展宣传推广工作。

民国时期文献原生性保护浅说

林 明(中山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对民国文献的原生性保护来讲,有几个方面需要考虑,一个是技术方面,另一个是管理性的工作。今天我从管理的角度给大家分享一下民国文献原生性保护怎样开展,需要关注哪些要素。

1 民国文献所面临的问题

(1)先天不足:早期的机制纸的问题,主要是酸化的问题。

(2)装订问题:在装帧方面过于简陋,失去了很多保护作用。

(3)后天失调:在文献生产出来之后处于战乱,在战乱期间有很多保护的条件跟不上,造成这些文献的破坏。

(4)过度使用:在2000年以前,民国文献大多是和普通文献放在一起,被大家使用,在翻动过程中造成了很多破坏。

(5)环境污染:纸质文献中酸的问题,除了它的先天性的原因之外,后天保存环境中的空气污染所造成的酸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6)不当修复:相当一部分同事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或者说在以前修复的过程中有些方法和理念是有局限的。比如说使用透明胶或者牛皮纸来修补,档案脱裱机一页页的脱裱,都是不当的修复,反而可能造成民国文献的破损,或者说影响它的长期保存。

2 怎么开展原生性文献保护

在原生性保护过程中,我们有一些原则需要遵守,一方面是预防性保护,原则是不加害;另一个是补救性的修复,原则是止损。

(1)馆员与读者的培训

馆藏指引的编制,包装运输、展示、展览、上下架、清洁、编目加工、读者服务政策以及灾难处理等等,都需要我们的工作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2)库房与安全

库房是最基础的保存条件,库房与安全除了日常所提到的环境控制之外,还要有一些安全保护的措施,比如怎样来防盗、防损等等,还有消防等等。

装具的选择方面,我们选择木材做装具的时候,需要进行一些检测酸碱性,如果保存条件比较好的话,用钢制材质的装具,我想也是一个可以做的选项。

对于环境控制,民国文献保存方面的标准现在还没有公布,但2013年已经出台了一个针对古籍的库房环境控制的国家标准,对民国文献也有参考价值。如何来达到这个标准?现在广泛使用的就是空调。如果馆藏量很大的话,目前能使用的就是恒温恒湿空调这样一个设备;环境控制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光线的问题,在库房建设的时候,对灯具、装具的选择,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3)日常维护

库房的管理、数字化的管理、编目整理的管理、以及阅览的管理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每天投入一定的精力,不能松懈的。

害虫管理。包括温湿度的控制、清洁卫生、入库检疫和处理、定期检查等。

编目整理。我们夹在书上的一些的东西,包括书标、标签、馆藏印等等,都需要注意。

数字化管理。在做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对原件的破坏,尤其需要拆书的情况下,建议一定需要专业人员的协助。

阅览管理。对民国文献还是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严格登记制度、设置相应的区域、使用铅笔、严禁食物和书托等等。

灾难管理。需要完善这些管理措施,编制比较完善的文献保护对于灾难的预案。

批量修复。装订加固、内装具的配备、批量脱酸等等,这些都属于批量修复的内容。现在有很多加固措施,比如脱裱、丝网加固、加膜、树脂加固等,我觉得还是要谨慎对待,因为它们对文献还是有一些负面的影响。

内装具的配备。有些比较珍贵的文献,可以做一些书盒,或是像古籍的函套。

批量脱酸。能广泛适用于民国文献脱酸的技术,我想在最近的几年之内能出现。

载体转化。一个是采取措施减少对原件的破坏,另一方面设备要符合要求。不管是缩微、影印出版,还是数字化,首要考虑的还是长期保存的问题。另外,现在很多单位同时在做数字化,造成了一些浪费,我觉得需要一定的统筹。现在我们更多的载体转换还是影印出版。

个别修复。个别修复是作为最后的手段来干预的。但是很多机构还没有开展民国文献的修复,我想也是对的,等一定的条件具备之后,再去进行修复。当然借助社会化的力量来进行修复操作,业务外包,也是可以考虑的。

酸性纸和永久纸的问题。这个在国外的文献保护界已经是一个广泛开展讨论的话题。上个世纪90年代,西方达成了一个共识,对于学术书的生产,需要使用无酸纸,并制定了相应的国际标准。我们国家现在也制定了文献用纸(永久纸)的标准,但是这个标准在文献收藏界和文献生产界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还需要加强推广,提高大家对于文献生产、长期保存方面的意识。

民国文献数字化整理的分层讨论

王雅戈(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

民国文献数字化整理的分层,我想可能是更多的从分工的角度来考虑。

第一个层次是中央战略层次。比如说民国文献保护计划,它的初步成果是这个民国时期文献总书目的图书卷。还有一个叫做可移动文物普查,它把民国文献作为可移动文物的一部分来做调查,调查的单位更加全面,著录项目要求、著录级次更加详细。

但我觉得两个计划交叉重复太多,因为是不同的部门在做,资源共享这一块我个人感觉不是太好,比如说我们同样一个图书馆可能会接到两个任务,这两个任务填的是不同的表,格式也不一样,力气花费在简单重复的劳动上。

第二个层次是区域战略层次。各种商业开发,已经建成各种数据库,比如大成老旧、民国文献大全、全国报刊索引、申报数据库等,还有各个单位做的,包括Cadal等等。

第三个是专题研究层次。在南京农业大学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中国农业遗产信息平台,数据结构跟其他都不兼容,数据库升级之后,字段不匹配。所以在数据库字段的设计上面,我们应有一个通用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上加工,扫描图像和文本对照放进去。我们还做了南京农业大学民国时期学位论文库,内容挖掘主要就在文本对照这一块。

在索引编撰方面,我关注索引,也长期做索引。民国的繁体字跟古代不一样,异体字非常多,排序也很困难,查起来也很啰嗦,所以索引应该编,而且还应该研究怎么编。民国文献现在算是历史文献了,把文献里的东西通过索引编制整理出来,提供大家利用,有利于阅读,有利于接受,还有利于传播。所以我觉得我们做民国文献的人,辛辛苦苦做了一个大部头的东西,一定要注重索引编制,给读者提供一个小小的非常便于利用的一个检索工具。

中国近代史档案馆馆藏民国文献与民国史研究

马忠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近代史档案馆馆长)

1 重要的馆藏档案

(1)胡适档案:从1949年到现在,我们所经过3次历时7年的整理,现在胡适档案基本上已经完全整理完毕,共有10万多页,手工制作过的卡片曾有1.8万张。我们从2008年的7月开始进行数字化工作,2009年2月完成,现在包括3000张胡适的图片、7万页中文档、2万页英文档,可以进行检索和查询。

(2)北洋档案:这些档案一共有404卷,2501册,主要是中央各部院及各省行政机关的部分公文和电函,资料以北洋政府为核心,是研究这一时期各军阀混战、社会状况、内政外交等的档案。

(3)房地契:我们现在收藏有房地契69函,大概是5800多件,有清代的,有民国的,建国后可能有一部分。

(4)海外档案文献:近年来入藏的档案包括,台北党史馆的档案,将近一百万页;陆徵祥档案,我们从比利时的一家修道院拍摄过来的。另外从美国一些机构复制了《蒋介石日记》,以及其他的一些民国政要的日记。此外还有美国档案馆藏的一些照片、史迪威家族保存的照片,以及日军侵华时期的一些资料、日本众议院副院长冈田春夫捐赠给我们的15箱档案等。有一些是电子的,有一些是纸本文献,我们都把它们作为海外的文献来看待。

2 馆藏来源

(1)征集和采购: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当时指定丁名楠先生和蔡美彪先生组织了一个资料组,专门搜集档案文献。我们馆藏现在大宗的档案,当然是满清档案,比如说荣禄档案、阎敬铭档案、锡良档案都是这个阶段入藏的。

(2)捐赠:捐赠的两个大宗是张之洞档案和李景铭档案。张之洞档案我们现在作为清史项目,近代史所藏稿本抄本已经基本上全部都出版了。这批档案一共494函,是上世纪50年代张之洞的孙子捐赠给近代史所。另一大宗是李景铭档案。李景铭是北洋时期财政部的一个重要官员,这批档案包括他跟朋友们唱和的诗文,他的家族的家谱,他自己的诗文集,他父亲的诗文集以及他的34函日记。由李景铭的弟弟在上世纪50年代捐赠。

民国时期上海地方志编纂述略

朱敏彦(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会长)

本文仅就民国时期上海地区方志编纂情况,包括时任上海市通志馆馆长的著名民主人士柳亚子主编的民国《上海市通志》、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主纂的民国《川沙县志》和目前隶属于上海地区的民国时期各县县志编纂情况作初步考察,勾勒出民国时期上海地区地方志编纂的概貌,为研究民国时期地方志编纂和近代方志转型提供新的视角。

1 上海市通志馆和柳亚子主编的民国《上海市通志》

1932年7月,时任上海市通志馆馆长柳亚子主编《上海市通志》,堪称民国时期上海地区乃至全国方志修纂史上的大事,《上海市通志》也成为民国时期上海地区乃至全国地方志的经典之作。

2 黄炎培主纂的民国《川沙县志》

黄炎培主纂的《川沙县志》1936年“既毕付印”,编纂“前后历时二十四年之久”,1937年由上海国光书局铅印成书,共12册。《川沙县志》是民国年间所修著名方志之一,对于后世乃至当代修志,仍有许多借鉴启示作用,诸多创见泽被后人。

3 民国时期上海地区各县编修的县志

1912年上海县率先启动,紧接着宝山县、松江县、青浦县、崇明县、嘉定县、南汇县也都在1923年之前陆续启动县志编修工作,1948年2月奉贤县也开始编修县志。至此,除金山县之外,现属上海地区的各县全都启动县志编修工作。

民国时期特殊文献数字化整理:以张其昀先生相关文献为例

吴瑞秀(台湾 中国文化大学图书馆馆长)

1 张其昀先生的相关文献

教育家张其昀先生毕业于南京高师,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主任、所长,是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创办人。先生的相关文献包括照片、剪报、书信、手稿、著作、奖章、证件以及国防研究院讲义等。

2 张其昀先生文献数字化流程

我们数字化的流程包括整理原件、登录核对、修补照片、数字化、无酸纸包覆保存、影像后制、汇入后台、建档编目、撰写说明,然后检核汇入前台。在做这个数据库的时候其实花费很多的精力在怎么设计整个网页。因为我希望这个网页也可以当个虚拟博物馆,而不只是一个数据库,所以当时也是花了好多时间在我们这个设计上。

3 张其昀先生文献数字化的意义

第一,达到保存原始文献的功能。第二,我们提供很多加值的服务。通过编目达到书目的控制,利用分析款目建立关键字权威档的方式把各种款目分析出来,实现检索。我们可以用时间、地名、人名来进行检索。另外,在这个数据库里面,我们把研究张先生的文章也收集起来,两岸的期刊论文大概有两百多篇。所有使用的人我们都提供数字影像的数据,大家需要我们都提供。

4 特殊文献数字化的法律问题

根据台湾地区的这个法律,公众人物是要被公众所监督的,他的肖像权没有那么严格,所以我们的照片没有违反法律上的一些问题,是开放给大家用的,假如大家需要使用可以跟我们申请;至于书信的部分,不仅收件者有所有权,著作权永远是属于著作者的,还有所谓著作人格权。因此我们可能会做提要或部分摘要,没有办法全部输入。

民国时期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陈子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1 民国文学文献的影印出版成果

影印的目的就是因为稀少,不容易看到,除了一些大的图书馆,很多图书馆没有收藏。到目前为止就我们所看到的综合性的,和文学密切相关的刊物的影印,从《新青年》《新潮》,到《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到《大公报》《民国日报》《申报》。文学类的《小说日报》《文学周边》《新月》《现代》《太白》《文艺阵地》等,都已经有影印本。当然也不是没有问题的,比如1983年《小说日报》的影印把广告页全部删掉,而恰恰这些广告页可以提供大量信息,我想这样的错误以后不会再犯,既然你影印就要原汁原味的呈现给读者。文学书籍、丛书,鲁迅主编的,良友文学丛书也都影印。当然还有外文的,比如国家图书馆影印的《天下》《中国评论周刊周报》。所以民国文学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我们已经取得很多成绩,影印出版数量相当可观,这个是必须充分肯定的。

2 整理和影印的矛盾

刚才有一位发言者提到影印和整理之间的矛盾,很多名人的日记影印量很大,有人提出为什么不加整理?因为有的没办法看,草书、行书,看不懂。而且日记整理周期长,容易出错,不能反映原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整理本未必完全可信,我们对文献的整理一方面要慎重其事,精益求精,同时作为读者来讲,也希望最完整的读到原始面貌,所以我强调影印出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 对民国文学文献整理的一些建议

我想对今后民国文学文献的整理提几点看法或者说建议。第一:我觉得如果从专项调查来说,民国文学文献有必要做更深入的调查。某些图书馆收藏了某些孤本,甚至某些个人手中收藏的某些孤本我们不知道,尤其是新文学之外的大量的所谓旧文学,实际上就是传统文学的这些刊物、书籍,很多图书馆以前认为这些东西不收藏的,我们有必要做进一步的调查。

第二,我们要扩大对文学文献种类的理解,我们以前认为杂志、书籍、单行本是文献,实际上,其他的,如档案、报告、表格、信札等等也都是文献,应重视这一类文献的抢救和收集整理。

第三,我们应该进一步重视对稀见文学书刊的发掘和影印。以前影印过的刊物,实际上很多图书馆都有收藏,比如《论语》《现代》。但是有些刊物不一定很有名,不一定篇幅很大,全国只有一个两个图书馆收藏,这些刊物、书籍,有必要优先考虑整理影印。

上海图书馆民国文献整理出版与相关思考

黄显功(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

1 文献研究

上海图书馆我们的历史文献研究成果当中,相当部分是和民国时期的文献相关的。我们基本上是三位一体的模式进行整理,就是通过一个专题的文献展览、一部专题的著作、一套专题的文献整理。比方说《申报》,我们有一部专著《中国近代第一报》,然后是有一个展览,再整理出版了《申报丛书》。通过这种三位一体的推出,既培养了人才,也把我们的馆藏文献从各个侧面推出。

还有就是参与国家和上海市重大课题的研究。通过这些参与性的课题,实际上也打开了我们的视野,不仅仅可以看到上海图书馆自己的收藏,还可以看到其他馆收藏的一些情况。

2 从自主开发到合作

自主策划开发出版大型丛刊,我们确立了一个中长期的项目“民国时期艺术文献整理”,这个项目首先推出第一套《民国时期电影杂志汇编》167卷,影响非常大。接下来的系列是“民国时期漫画杂志汇编”和“民国时期话剧杂志汇编”。

我们与上海戏剧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中国历史话剧研究会共同合作,做话剧文献专题汇编,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合作,做民国时期美术理论性杂志汇编。通过几个系列,对民国时期的艺术文献有一个系统性的揭示。

3 文献的提供和利用

我们认为文献应该在尽可能的环境下得到充分的利用,学者的开发、出版社的再次影印出版实际上是让它发挥价值的重要的一个途径。在文献的提供和出版策划过程当中,促进了我们自己对文献的认识。我们对馆藏文献还能做什么,我们还能为出版社做些什么样的服务。在合作过程中,我觉得双方都有收获,对出版社来讲,可以推出一系列相关图书,对我们自己来讲,我们对文献的分类,对内容的挖掘,我们的视野就随之逐步的深入和开阔起来。

4 文献的推出

我们在文献推出方面,选择了一些期刊影印出版。我们今年推出外文类的《密勒氏评论报》《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会刊》《中国杂志》,以及《徐家汇藏书楼西文文献丛刊》等。这几年的文献的推出我们觉得是一种责任,应该是加大力度,和社会各方合作来出版。

5 几点思考

(1)扩大民国文献的视野。类型方面,范围要扩大,除书、刊、报外,我们要考虑各种档案、照片、书画类的印刷品;时间上,不片面强调民国时期文献,把上限朝前推。

(2)文献整理上综合性和专题性的关系。目前出版当中,综合性的文献出版的视野要面向全国,地域性、地方性文献的整理出版要根据各个图书馆的能力。有能力的通过合作把全国的某一类的文献做深、做透,如果自己馆藏有特殊性的文献,也可以把它做深、做透。

(3)民国文献不仅仅是中文,外文文献应该更加关注。上海、天津、广州、北京这些沿海大城市的出版物里面有相当部分是外文文献,外文文献的出版近几年在上海应该说是呈现了一个比较好的势头,各个图书馆应该要更加重视。

(4)民国文献的整理出版离不开各个馆的共同合作。因为各个馆的收藏毕竟有限,我们在影印出版的过程中,有时候会依靠出版社来协调,去补配。我觉得大馆小馆互相之间应该密切合作,共同来推进我们民国时期文献的保护。宽容、沟通、合作、共赢,我们需要有这种精神。民国时期文献保护,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

传承与服务――上海图书馆近代报刊文献的数字资源建设

陆 健(上海图书馆信息处理中心主任)

1 传承与拓源

民国文献本身的纸张与我们古籍的纸张有区别,我们也看到有很多报道,有些地方的民国文献,已经只能看,不能用了。从图书馆的文化积淀、责任的角度,我们觉得近代报刊文献的传承这一块,是一个突破的方向和我们一个主要的工作。当然了,光传承还是不够的,我们觉得如果做一个很好的数字资源,为我们全社会服务,为我们的专家、学者包括我们普通的读者、市民、国民使用的话,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我们的学者、研究人员能到我们的数据库中找到想要的资源。

2 保护与揭示

我们在元数据揭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在期刊方面,也进行了很多探索。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个期刊的导航。另外最近还准备把期刊中的图片、广告分门别类,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内容,提供给大家使用。报纸也一样,里面的图片、广告、新闻的类别、新闻的发布地、新闻的来源等都进行了揭示。到目前为止,已经制作完成了5万余种报刊,文献标引7000万篇,当然这其中有很多是现刊。

3 推广与服务

我们以有60年历史的全国报刊索引平台来进行传播与服务,推出《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字林洋行中英文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近代中文报纸全文数据库:新闻报》,已经有报纸接近100万版,期刊25000种,包括即将推出的《时报》、《百种精选小报》、以及英文报纸《大陆报》、《上海泰晤士报》、《大美晚报》等。

目前通过这个平台已经服务到300多家国内和海外的公共图书馆以及高校图书馆,包括情报研究机构、社科院等。自从做了近代报刊文献,就感觉这个路没有尽头,我们永远在路上,接下来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比如,现在定下的有深度挖掘、知识组织,这是我们的发展方向。

中文资源方面,我们跟国内外进行了合作,最近与无锡图书馆在合作,跟芝加哥大学教授团队在合作,我们也希望跟在座的专家教授,或者是图书馆的同仁进行开放合作,共同发展。上海图书馆一定要做到开放性,能够尽量把这些资源利用起来,使它获得更高的价值。

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民国文献的整理与开发

蒋耘中(清华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

1 清华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概况

清华馆民国中文图书大约有16000余种,中文期刊有3300余种,中文报纸有100多种,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现在查找到800余册。馆史文献比较多,现在找到的是6380件,就是当时教师和图书馆之间的购书信件以及图书馆的一些文件类等。这些年我们在图书馆的民国文献建设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去年我们买了四万件山西的地方文书,当中有民国时期的文书1万多件。

2 清华图书馆民国文献的特点和学术价值

(1)文献质量高

在早期我们图书馆建设的时候,很多图书都是由任课教师荐购,在图书的选择上,教授们花了很大的精力,所以我们整个馆藏的质量还是比较高的。比如我们哲学方面的藏书,主要是冯友兰当年他们建哲学系的时候,建设起来的。

(2)文献的版本价值高

有很多书的版本还是比较好,价值比较高的。比如说鲁迅1926年版的《彷徨》,这一版本是由刘半农收藏并赠送。朱自清的《旅欧杂记》初版,有朱自清亲笔签名。《鲁迅书简》是许广平在鲁迅去世之后编的,里面是鲁迅的墨迹,还是比较珍贵的初版。其它还有包括有潘光旦亲笔赠言的《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瞿秋白1947年香港初版《论中国文学革命》、郭沫若的《创造十年》、邹韬奋的《患难余生记》、曹禺的《雷雨》以及何应钦主编的《八年抗战之经过》等。

(3)馆藏源流丰富

清华分了几个时期(清华学校时期、国立清华大学时期、西南联大时期、复原时期、院系调整),在这几个时期当中,各院系自己都建立有自己的资料室。回到北京之后,进步学生就组织了一个121图书室,解放后121图书室的书也都回到了清华图书馆。

(4)民国刊物独有性强

清华馆民国文献的独有性还是比较强的,比如馆藏的《清华周刊》、《国立清华大学校刊》、《清华年刊》、《清华副刊》、《清华旬刊》、《清华消夏周刊》、《清华进步丛刊》、《清华学报》英文版等十几种记载清华历史的独有刊物(应该说当时这些刊的发行量都不是太大,特别是《清华消夏周刊》就是一个手抄本),是研究清华校史,以及近代中国教育史的重要资料。此外还收藏有近600种比较少见的期刊,比如《八德杂志》、《一二•一二周刊》、《广告周报》、《力行》等。

(5)本馆其他特色民国文献

主要包括800多册毕业论文和民国文书,保存的6000多件民国期间清华大学图书馆的馆史档案,还有部分山西地区的历史文书。

3 关于民国文献保护、整理与研究的思考

我们已经开展的工作:一方面是清点,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家底已经基本摸清楚了;第二方面是著录,现在已经对签名本进行了统计、著录,经过统计我馆全部8万册馆藏当中找到签名本4568本,量也不算小;第三方面是数字化。第四方面是展览,我们不定期的举办签名本、精品书籍等各种有关民国文献资料的展览;最后一方面,我们这些年也在做一些出版方面的工作。

努力提高馆藏民国文献的社会能见度

胡晓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

我讲一下海峡两岸民国文献的能见度。台湾国史馆有大量的民国档案、图书、书信、手稿、公开的日记等等。台北旧书店有不少1949年以前的民国旧书,包括老教授的讲义,甚至还有国民党的肩章。中研院傅斯年图书馆有大量的民国期刊杂志、文档,我到中央院去访问时,曾经利用过陈谢先生的一些日记,他们可以复印的。以上这些急需联合海峡两岸的图书馆界的力量摸清家底,做一些联合调查,统一规划,这一点大概我们的国家图书馆能够牵头做这些事。

我自己的团队近几年要开展的计划有,与台湾中研院傅斯年图书馆前馆长陈鸿森教授合作,进行《增订民国人物碑传集》的工作。我目前手上的碑传体有很多种,但是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把他们的生平和讣告之类的大量的资料统统收集起来,最大规模的收集民国时期各种人物的传记资料,突破目前《民国人物碑传集》的缺失。因为,现在民国人物碑传,小人物收集的很少,其实小人物身上也很有风骨。某一个村长、某一老兵,他们身上真的有风骨,我们不能只管那些名人,这样是不全的。人物是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中坚和灵魂,让我们给他们最大的能见度。

民国年间云南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王水乔(云南省图书馆馆长 )

1 文献的征集和刊印

云南省图书馆成立于1909年,其图书是通过几个方面来的:第一是书院图书的合并,云南图书馆成立的时候以书院的藏书及当时学务公所图书科所藏的图书为基础,还把官书局的很多图书也并入了图书馆。图书馆成立的当时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印社部来印刷当时的一些乡学先贤遗著和国学的重要典籍。再一个途径就是采购和征集,除本省旧存新购以外,武昌、长沙、江西、南京、扬州、苏州、浙江、广东八个官书局所印刷的一些图书也进行采购。第三是向社会广泛地征集。当时云南出版的一些报纸,就有云南图书馆刊登的一些启示,来征集图书。第四个途径,就是从书商处购入。当时很多的书店书商,受图书馆的委托,凡收到本省方志及一些稿本、抄本图书,都优先售给图书馆。

2 近代文化名人对藏书的贡献

袁嘉谷担任浙江提学史期间,倡议浙江跟云南两个省互相交换图书馆,这个免费的交换大大充实了云南省图书馆的藏书。同时,他还编撰丛书和诗歌总集,从他的举措可以看到丛书的编撰对文献的整理起了很大的作用;秦光玉是主持云南图书馆最长的馆长,他对征集有关地方文献资料也很重视,主要体现在主编《滇文丛录》和编撰《续云南备征志》。秦光玉还倡议与各省图书馆函商交换馆藏图书;另外,赵藩、李根源对云南省图书馆藏书收集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3 《云南丛书》的编纂及近代云南藏书家群体对藏书的贡献

民国年间,云南省省长唐继尧主持的《云南丛书》的编撰,是一项大的文化工程,通过文献的收访,把当时学者认为有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地方文献全部加以收集、整理,当时云南的学者评价非常高。袁嘉谷、秦光玉、方树梅、赵藩、李文汉、李根源曾任职于《云南丛书》的编辑工作,同时更主要的是他们作为私人藏书家的身份来参加这项工作,在当时丛书的搜集整理、编刻、编印过程当中,他们把自己收藏的很多私藏都收入丛书。云南省图书馆现在很多的民国时期地方文献,都得益于这些私人藏书家的捐赠与收集整理。

民国文献的整理出版

于 浩(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民国文献编辑室主任)

1 出版概况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早在2007年就依托国家图书馆的资源开始进行民国文献方面的出版,尤其2012年民国文献保护计划开始之后,加快了民国文献整理和出版的步伐,先后与200多家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以及档案馆、博物馆还有社科院各个存藏机构进行合作。截止今年10月,陆续出版了330种民国文献的专题资料,总计有7000多册,收录民国图书、期刊、报纸、档案、照片、日记手札、红色文献等各类珍稀文献近万种。

2 出版系列

主要有几个出版系列:(1)民国文献资料丛编;(2)民国期刊分类资料汇编;(3)民国名人日记手札;(4)民国外文文献;(5)对日战犯审判和抗日战争史料系列;(6)珍贵文献的书目图录。

民国档案是我们的一个新的出版方向,已先后出版台湾义勇队档案以及被掳赴日劳工的一些档案、中华抗战期刊、福建侨批档案、徐州审判档案以及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支持的“日本对华调查档案资料”等。

3 整理出版的思路与特点

民国文献的出版的是一个充满创造性及学术含量的一个过程。在选题方面,一是要符合学术研究的需要,要引导学术研究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有系统成规模,然后挖掘珍稀特色的馆藏民国文献。在编辑方式上,既有我们编辑自己策划,也有各图书馆策划,还有专家给我们提供策划的选题。我们一方面是要整合民国文献资源,为人找书。依托国家图书馆的民国文献资源,以及海内外的公共和大学图书馆等合作单位。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在文献资源的搜集、获取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也为民国文献的整理出版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为书找人就是要整合学术资源,我们往往在广泛收集选目的基础上邀请该领域的权威专家,圈定入选书目,并且撰写前言、导言,介绍文献价值。

民国文献的整理出版

李 强(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数字出版部副主任)

1 数据库建设背景

我们建设民国时期文献资源总库的缘起是因为公共馆之间没有建立数据库平台,国图、上图、重图、南图这些馆藏量非常大的图书馆都没有参与到民国文献数据库的共同建设中来。所以我们希望背靠国图的资源优势,能够把尽量多的资源提供给大家使用。另外我们想建立一个一站式的平台,能够实现图书、期刊、报纸、档案之间的通检,这样能够提高检索效率。

2 数据库建设概况

我们目前第一步建设的是图书数据库,计划是分三期建设,到目前已经完成二期10万种图书的全文的影像,另外已经建设一千种的全文检索。2018年完成三期的建设,从目前掌握都文献的情况来说的话,收录20万种文献是没问题的。

《民国时期总书目》不包括民国时候的线装书。我们的数据库建设打破了这个限制,线装书在我们的收录范围之内,而且还要深入到外文的图书方面,包括东亚同文书院的调查手稿等,都把它们放进来,做成一个大民国文献的概念。

数据库的文献来源主要是国家图书馆的馆藏,另外我们出版社在经过十来年的出版也积累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3 数据库的主要特点

数据库是由民国时期文献保护中心指导建设而成,被列入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的重要成果。民国文献普查汇总后的民国图书约30万种书目数据将纳入本数据库中,数据库暂无镜像阅览的部分,可提供书目信息,并著录馆藏地,大大提高文献的检索和利用效率;数据库目前上线总数超过10万种,涵盖了民国时期的基本文献,2018年增加到15万种,将成为收录数量最多的民国图书数据库;数据库包括大量的珍惜文献,涵盖多种语言;随着品种的增加,将成为一个收录范围最全面的数据库,可以实现民国图书的一站式检索。另外,三期建设完成以后,数据库仍将持续更新,普查中发现的新文献,都将持续发布,逐步完善,建设目标为20万种。

猜你喜欢
民国整理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归纳中渐次坚实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