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霞
【分类号】G633.3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能只局限于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以此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感到满足。传授必要的知识固然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决不是唯一的内容。教师应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有计划的教给学生各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这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目的的根本目的,是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我在多年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就如何使学生会学语文进行了一些探索。在此,我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系统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多次强调过学习习惯的问题。他说:“养成良好习惯直到终身由之的程度,是一条规律。”这里叶老将养成良好的习惯看成是一条学习规律。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何等重要。为此,我从五年级开始,就用专节课对学生进行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系统指导。如课前怎样预习,我要求学生完成书面的预习作业,设计一些预习栏目,如“我读课文”“画出字词”“妙语摘抄”“练习初探”“我要提问”等,在完成这些预习任务后给学生总结了几句课前预习顺口溜:读读课文知晓内容,翻翻词典查资料,记记划划留痕迹,多提问题勤思考,这样学生很清楚该怎么做了。因为有了课前预习,课堂上学生讨论问题的兴趣很浓,参与面会更广,探究问题会更深入。
当然,不良习惯的改变、良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地反复强化这一要求。对达不到要求的,坚决要求其改正并做好。马某是我们班的后进生,以前学习拖拖拉,学习成绩很不理想。追究其问题所在原因很多,但其中反映一点问题就是该生长期形成一个很差的习惯:没习惯课前预习,上课稀里糊涂的,没有重难点之分,囫囵吞枣。对课文内容不熟悉,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二、教会学生科学的學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固然重要,但学习方法更不可忽视。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一定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语文学法指导。为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几年来,我一直坚持让学生预习课文写自读笔记。其主要内容包括:释字词—运用工具书查找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解释该字词在文中的含义;提出问题—可以是自己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是对课文某些地方的看法,就此写出自己对一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东西,力求认识深刻。这样既可强化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有一举多得之功。
三、问题引路:指导学生自奋其力。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教师的教学方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改进教法。教师尤其要抛弃语文课堂教学中那些徒劳的滔滔不绝的讲授、学生默默聆听的陈规陋习,而应按照语文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以科学的学法走进教材,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去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1、指导学生无疑处生疑。程颐说过:“学者要先会疑”。这就告诉我们学习读书过程中要抱着疑的思想来学,才能学有所得。在教学中,我经常以问题引路,促使学生运用质疑的方法来读书学习,对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作用
2、指导学生利用矛盾解决矛盾。矛盾是引发学生思考欲望的契机,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设置一些矛盾式的问题,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维的兴趣,然后再让他们自己从思维的旋涡中走出来,这样可使学生学会辨证的思考问题和根据语境分析问题。
3、指导学生在课文的潜在语言处深思其隐含信息。不少文章里,有些语句内涵丰富,语意深刻。对此,我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深思其含义和作用。
四、课文为例—指导阅读方法。
我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课文内容,按照“披文入情”——“通情入境”——“出文悟道”三个步骤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披文入情,就是指通过阅读来体会作者的思想脉搏和感情波动。为使学生“入情”,教师先要注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尽快使学生和作者感情吻合起来,然后再逐步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段落之间的内在关系和某段在全文中的地位,以及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通情入境即在“披文入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和作者的感情沟通起来,并进入作者创造的意境之中,仔细体味佳妙之处。为此,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朗读吟诵、或以问题激之、或假设自己就是作者或课文中的某个人物,从而使学生仔细体味作者创造意境的美妙,仔细分析这种特定环境中的遣词造句的不可替代性和绝妙之处,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进而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通过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读读思想,读出情感,读出形象,读出韵味,能让学生通情入境。
出文悟道,即是指导学生走出课文运用“披文入情”和“通情入境”两步学到的方法和技能,去自己探索自致其知、学以致用,并写出自己的自读笔记,之后再选一些自读课文或课外的类似文章让学生自读、自悟其理,再组织他们进行交流讨论,以便取长补短、去伪存真,以此达到熟练掌握和运用整体阅读方法的目的。
五 、强化迁移——指导“大语文”学法 。
语文学习有两块阵地——课内和课外,这两块阵地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素养的提高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不可或缺。重视课堂教学这块阵地,是非常必要的,但决不可忽视课外这块阵地。众所周知,一个人的知识和方法,只有得到迁移,才是有用的知识和方法,而指导学生将课内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向外迁移则是培养迁移能力的重要途径。
六、鼓励创新—指导思维方法。
思维能力是人类各种能力的核心。一个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学生,才最有希望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训练语言能力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能,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和训练,鼓励学生在求异中有所创新。因为只有创新才能使人更具发展力。因此,我把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学生有创新之处,我及时给予表扬,同时,还对其进行具体的指导。因为人的思维往往是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而产生的,而人的智慧也恰恰体现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之中。所以我特别注意指导学生用思维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正处于知识倍增的网络时代,他们视野开阔,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他们身上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只要我们大胆尝试,给学生引路搭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参加者的身份融入到学生中,拨动学生心弦,点燃他们的智慧之火,学生智能的火花是会不断迸发的。那样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才能让学生会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