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搬家以后,觉得日子过得越来越快。学业的繁忙,使我待在家里的时间越来越少,对邻居的印象只有那扇紧闭的门。一日放学回家,邻居刚好在开门,狭窄的楼道、寒冷的空气让我们面面相觑。我心里忐忑着要不要打个招呼,刚鼓起勇气发出一个单音节,“吱呀”房门开了,邻居用怪异的眼神打量了我一眼,又重重地关上了门。我咽下了想说的话,讪讪地收回了伸到半空中的手,尴尬而又轻轻地关上了门。漆黑的楼道里又只剩下了关门的回声。
(浙江苍南县温州新星学校八·13班 华雨萌《微笑的余温》)
一个炎炎夏日的午后,8岁的我躺在沙发上,吹着空调,吃着清凉的冰激凌,百无聊赖地看着电视节目。这时,门铃忽然响了。瘦弱矮小的我搬来小椅子,站在上面踮起脚尖,想透过猫眼看看门外究竟是何方神圣?然而,任我的小眼睛瞟了又瞟,这位客人却如隐身了一般。门铃还在不停地响着,这客人却不见踪影。我笨拙地跳下椅子,冲到电话机旁,正欲报警,门外传来一声脆响:“小宝,在吗?给楠楠姐姐开门啊!”我长吁一口气,放下了电话,打开了家门。果然,门口一个矮小的女生盯着我。我明明比她高了一个头,但此时却如女皇边上的小太监一般,唯唯诺诺。她在我家,丝毫没有客人的拘谨,脱了鞋就进来,大摇大摆地坐在沙发上,连门都是我关的。我选了一个离她最远的地方坐下,倒不是讨厌她,只是有些怕,怕她的古灵精怪,怕她那层出不穷的整蛊。
(浙江苍南县温州新星学校八·13班 曹明睿《邻家姑娘》)
【教师点评】
“邻里之间”是今年温州市的中考语文作文题。看似简单的话题,如果能选好切入点,就成功一大半了。个人认为写法上还是坚持引导学生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一个细节入手……陈旭的《隔壁的你》,就叙述了自己忘带钥匙后与邻家同龄小孩短暂相处的小事,心理、神态、语言描写等都很细腻,邻家小孩先“犹豫”,后“迟疑与畏惧”,最后“微笑”,“我”也从拘谨到“内心涌过一阵暖流”,将两个孩子之间从陌生到亲近的过程很自然地呈现出来,写出了自己对邻家小孩那种朴素纯真情感的感激,传达了让友谊之花绽放在邻里之间,让邻里深情能够跨越时空、绵延长久的心声。华雨萌的《微笑的余温》,则讲述了自己与邻居一次尴尬接触的经历,“忐忑着要不要打个招呼”“咽下了想说的话”“讪讪地收回了伸到半空中的手”,既是细腻地描写“我”当时的心理,也是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得日渐冷漠现象的缩影,引人深思。曹明睿的《鄰家姑娘》,采用回忆的形式写出了自己童年时代和邻居小姐姐生活的花絮,“踮起脚尖”“瞟了又瞟”“笨拙地跳下椅子”等,以稚嫩的语气,描写“我”开门的一系列动作,给读者留下一个小心谨慎的形象;而邻居小姐姐虽然矮小,却在“我”家“大摇大摆”,毫不客气,给读者留下一个大大咧咧的形象,两个形象一对比,展现出浓浓的、非常自然的邻里关系。
学生的这三篇作文都避开了对“邻里之间”的长篇大论,他们从自己的生活中选取素材,以一个学生的角度看待邻里关系,做到了以小见大。
(岳增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