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明理
2000年以來,随着会展经济的升温,中国农业展会经历了一个迅速的发展时期,展会数量逐年递增,展会规模不断扩大,展会涉及的主题和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作为农业与会展业交融的载体,农业展会以其独特的优势促成了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联系,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也是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
但在农业展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制约农业展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直视问题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中国农业展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应对呢?
问题:市场机制不完善,供需结构性失衡
近年来,随着农业展会数量、规模的不断增长,展会供需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也日益突出。一方面,专业展会、特色展会、品牌展会供不应求;另一方面,综合展会、一般展会、低水平展会供大于求。
如果分析近几年农业展会统计,会发现综合展会较多,具有明确定位的专业展会较少。目前,还有40%左右的农业展会定位于综合性展会,定位和展出内容也基本一致。由于其参展商和产品类型包罗万象,而观众群体也大多是社会大众,反复参加同类展览带来的收益不断递减,因此参展商和观众最多有参加其中一两个展览的意愿和需求。而 “水产品”“粮食”“果蔬”等类别的一些专业性会展因其良好的贸易效果和专业的观众群体受到企业的青睐,但在总体上占比较低。
与综合展较多同时存在的,是销地展会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展会较少。由于交通、信息等因素的阻隔,展会的影响力都是存在一定范围限制的,即主要局限在展会举办地的周围。根据会展经济的理论,展会在选择举办地时,应当遵循两条原则,即“产地就近”原则和“市场就近”原则。目前我国农业展会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市和各省首府,大多靠近销区,大多数展会内容和形式相似,地方特色不突出。
低水平展会较多,相对而言品牌化的精品展会较少。农业会展的组织运营过程中包含着大量的隐形成本和投入,一个能够提供优质服务和实现良好效果的展会往往凝聚着组织者巨大的心血,而这些对于用户来说并不是直观的。这就使大量服务和效果都一般的展会不能有效退出市场,而极少数高质量的农业展会拥有较忠诚和稳定的用户群体,却出于维持服务质量的考虑不能或不愿过分扩大规模,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
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农业展会精品展、品牌展少呢?从根本原因上来讲,是展会市场机制不够完善,资源配置还需优化。
市场是指导农业展会发展的“无形之手”。随着政府在农业展会中的重新定位,市场机制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农业的特殊属性,目前农业展会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完善。部分地方举办的展会还延续着由政府财政预算拨款甚至政府直接参与办展的运营模式,导致展会运作效率低下。在计划经济思维的惯性下,这些会展项目不论盈亏,都由政府补贴,组展大多运用行政命令手段,以行政摊派的方式分配展位或不计成本的免费赠送展位,造成许多展位“零价格”现象。
由于同期同类活动繁多、重复办展,以及企业对特定展会认知程度受限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展会招商难的问题还普遍存在,因此打折、免费甚至补贴等招展手段应运而生,这直接导致了展会承办主体的经营效益低下,也影响了展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尤其是一些新兴农业展会,由于尚未形成品牌效应,为了拓展市场空间,往往会在模仿、复制甚至抄袭成熟展会的同时,降低价格来吸引参展商。这些低效展会对地方经济、农业产业的推动作用有限,反而造成社会公共资源的浪费,干扰了正常的展会市场秩序。
由于大多数农业展会营利性不高,不仅难以吸引高素质会展人才流入,也制约了现有从业人员培训和提高。农业展会行业中“效益低下—人才流失—服务下滑—效益更加低下”的不良循环仍在持续。由于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农业展会的创新性和服务性总体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以展会用户管理服务为例,目前只有极个别农业展会设有专业观众注册检录系统和观众数据库,其余大多数展会最终有多少观众来参观完全靠估算,观众的职业构成和参展需求情况等更是无从知晓也无人关注;展后跟踪服务则更为缺乏,很多展会都呈现“虎头鼠尾”“前热后凉”的状态,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业展会经济社会效益的实现。
方向:市场化、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信息化
中国农业展会发展的方向在哪里?《农业部展会工作管理办法》中提出,“农业展会活动应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推进市场化进程,坚持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方向”。这为我国农业展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应进一步引导农业展会沿着“五化”路径发展,使其成为中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关键性和枢纽性平台。
实践证明,只有成熟的市场主体存在,才能提供高质量的农业展会,才能发挥农业展会对于农产品贸易乃至整个农业经济应有的促进作用。各级各地政府部门应从培育成熟的市场主体、建立市场规范和鼓励市场自由竞争三方面着手推进农业展会市场化进程。政府应加强与行业协会和企业的交流沟通和分工协作,切实使政府在农业展会发展过程中的角色由“直接干预”转变为“间接引导、直接服务”,使政府对于农业展会的引导、鼓励和支持的效率真正得到提高。
品牌化以其更大的规模、更强的影响、更好的服务和更高的效率使得农业展会可以充分实现信息交流、客户忠诚、需求增值等功能,是未来农业展会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引导下,品牌农业展会不断增多,影响也日益增强。涌现出了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中国国际畜牧业博览会、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机械交易会、中国饲料工业展览会暨畜牧业科技成果推介会、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等一批国际知名高效展会。
自2008年开始,在农业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和会展经济研究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农业行业分会在农业展会领域率先开展了品牌建设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对在中国境内举办的农业展会活动进行分类认定。农业展会分类认定工作按年度进行,每年组织一次。认定对象为农业部主办和支持的展会、农业部事业单位和社团举办的展会,及自愿参与认定的社会机构举办展会。
除此之外,很多农业展会还积极参加国际展览联盟认证(UFI),得到了国际认可,品牌化意识正在不断加强。
专业化是农业展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生命线。专业化是差别化的前提,而差别化才能使某一农业展会具有不同于其他展会的独特品质和竞争优势。中国农业展会只有走专业化道路,才能更好地把握客户需求,使展会更加准确、有效地实现其功能,也才能进一步提升农业展会的服务质量。参展商和采购商越来越重视所参加展会的促销、贸易洽谈和宣传作用,对品牌展会的参与热情和专业需求都在推动着展会的专业化发展。
互联网时代,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变革对会展业具有重要影响。办展组展服务平台数据库化管理,将展馆、搭建、运输、酒店、广告等信息集成于一体,大大方便了组展机构、参展商和采购商办展与参展。招展招商以云平台大数据推送为重要手段,针对参展商、采购商的个性化需求传送展会信息,避免信息冗杂和烦扰,减少了办展机构和参展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办展机构与电商的结合日益密切,以农产品销售为主业的电商平台开始探索与农业展会合作融合,优质农业企业及其产品可以通过展会平台进入电商平台,在展会闭幕期间提供网络增值服务,增强了展示性和交易性的互补、即时性和长期性的互补,既满足了展会体验营销的目的,又易于达到长期线上交易的成果。
国际化方面,根据国际展览联盟最新定义,展会国际参展商比例达到10%以上、国际观众比例达到5%以上,即可称为国际性展会。按此定义,目前中国已经有不少大型农业展会达到了国际性农业展会的水平。
但如果真正把中国农业展办成国际化高水平的展会,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强化。一是借鉴国际经验办好国内展会。在国内组织或承办大规模的国际农业展会,并以此为契机打造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本土展会,邀请国际相关知名农业企业参加,提升中国农业展会的国际影响力。二是积极参加境外知名展会。鼓励支持农业企业“走出去”赴国外参展,引导国际市场买家和消费者个体更加关注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提升中国农业和农产品国际形象。三是赴境外组织举办农业展会。通过鼓励行业协会和专业展览公司到国外举办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展会,在对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强化农产品全球营销网络,促进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