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艳艳
【摘 要】 目的:探析对脑供血不足型头晕患者实施个案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脑供血不足型头晕患者100例,由于护理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其中实验组采用个案化护理干预,对照组则给予常规护理,对比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头晕持续时间、头晕发生频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经不同的护理干预后,各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不同,其中实验组的护理服务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头晕持续时间以及头晕发生频率均少于对照组,各组间的数据结果进行比较,差异较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供血不足型头晕患者实施个案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显著,不仅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而且还缩短了头晕时间,减少了发生频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患者信赖和推广。
【关键词】 脑供血不足型 头晕 个案化护理干预 效果分析
脑供血不足,主要是指大脑出现缺血、缺氧,这种短暂性的脑缺血发作疾病属于脑梗死发生的前兆,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发作时间在30 min内可逐渐恢复正常,最长发作不超过24 h[1]。经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脑缺血发作极易诱发脑卒中,若不能及时的救治,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临床上对该疾病应该重视,并积极采取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在治疗的过程中,科学全面的护理干预是关键步骤,才能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2]。本文就针对脑供血不足型头晕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资料,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脑供血不足型头晕患者100例,由于护理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男23例,女27例,年龄50~72岁,平均年龄(61±5.5)岁,病程1~9个月,平均病程(5±0.4)月;实验组患者男22例,女28例,年龄52~74岁,平均年龄(63±6.2)岁,病程2~10个月,平均病程(6±0.5)月,两组患者均排除有呼吸道疾病和各种精神疾病。对比各组间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病史等一般资料显示,P>0.05表示差异不明显,各组间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个案化护理干预。具体内容有:全面评估患者給予个案化的针对措施: 心理护理:,患者面对疾病会存在诸多不良情绪,且该疾病容易反复发作,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可能会出现焦虑、惶恐、不安等,这些不良情绪都不利于患者恢复,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为患者缓解这些不良情绪的影响,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时语气要平和,要积极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饮食护理:为患者提供低脂、低盐、低糖食物,适当增加蛋白质,嘱患者多饮水,多食用新鲜水果补充维生素,禁食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③环境护理:调暗室内的光线,使身心放松、平静,给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修养环境,避免环境刺激,加重头晕。④风险防范:患者头晕时应加强看护,防止患者出现坠床跌倒不良事件的发生,告知患者不做体位突然变化的动作,以免引起血压快速变化,造成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引起晕厥等症状,易于发生危险。出现呕吐时应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的发生。⑤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讲述脑供血不足的相关知识,同时指导中合理用药,有效的控制血压水平。嘱患者多进行合适的锻炼,如打太极、散步等,可以增强患者的体质,但注意控制运动强度不可过大,避免引起疾病的复发。患者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息时间规律等[3]。
1.3 观察指标
观察各组患者经不同的护理方式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头晕持续时间、发生频率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利用生活质量(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评分标准(QOL)进行评分(满分60分,<20分生活质量极差;20~30分生活质量较差;30~40分为一般;40~50分为良好;>50分为质量优)。
1.4 统计学分析
对所有患者的资料进行分类汇总,汇总数据的分析处理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分析与处理,P<0.05时表示数据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指数中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价为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数据结果对比采用t检验,结果指数中生活质量评分、头晕持续时间以及发生频率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结果数据的表示。
2 结果
2.1 对比各组间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经不同的护理干预后,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价不同,具体内容如表1。
2.2 对比各组间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
护理后,实验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63.2±3.1)、(45.9±4.2)、(61.7±4.8),对照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51.9±4.7)、(38.6±5.2)、(52.8±4.9)。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对比各组间患者头晕持续时间、发生频率
经不同的护理干预后,各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程度不同,其中实验组患者头晕持续时间(3.8±1.4)min,发生频率为(2.5±1.2)次/月,对照组的头晕持续时间、发生频率分别为(6.8±1.4)min、(4.5±1.2)次/月。对比各组间的数据结果显示,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脑供血不足的发生率越来越多,主要是由于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粥样硬化,导致出现了较多的微血栓,从而引发患者出现了短暂性脑缺血[4]。该疾病是临床上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等症状,发作时间较短,可以很快恢复,但长时间的发作,可能会导致脑部组织出现损伤,容易诱导脑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随着病情的发生,若不能及时的进行治疗,症状发生频率可能会越来越高,持续时间也会延长,复发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生活负担[5]。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好预防工作,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同时在治疗过程中,科学的给予个案化护理干预是关键。个案化护理干预作为一种科学的护理方式,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满足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让患者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在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的同时,增强了患者的自信心,提高了配合度。同时进行疾病常识的指导,科学的护理模式,让护理质量得到患者的认可,缓解了医患矛盾,减少医疗纠纷案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实施个案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缩短了头晕时间,减少了发生频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信赖和推广。
参考文献
[1]严红梅. 对脑供血不足型头晕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2015,10(26):114-115.
[2]刘凤勤. 护理干预对慢性脑供血不足头晕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6(13):234-235.
[3]尹红. 全面护理干预在脑供血不足型头晕患者中的应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67(45):232.
[4]牛萌,岳新丽,徐洪伟. 脑供血不足头晕患者的护理干预对策分析[J]. 生物技术世界,2016,15(01):121.
[5]柳春蕾. 研究分析对脑供血不足头晕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价值[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37(21):19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