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题:抑制化工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

2017-04-12 17:51李朝东
今日农药 2017年3期
关键词:市场经济化工发展

李朝东

过剩产能的形成背景是复杂的,既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不成熟,政府干预过多,发展方式粗放的原因,也有产业创新能力不强,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要素投入产出率不高,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不健全的影响。产能过剩的负面影响是严重的,消减过剩产能的代价是惨痛的。产能过剩不但会影响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使微观经济陷入极大的风险之中,还会造成资源浪费、生态恶化、影响社会和谐甚至酿成金融危机。因此,分析过剩产能的成因和负面影响是重要的,但是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目的在于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抑制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避免重蹈覆辙和恶性循环,使微观经济茁壮成长,宏观经济健康发展。

1 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尊重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和引领作用,使资源、资本、人才等发展要素自由流向效益最大化的發展项目;通过公平、充分、自主、合理的竞争刺激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不断淘汰落后生产力,使经济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市场发挥力量,调节产能的升降增减,阻塞过剩产能的形成空间,随时将过剩产能挤出市场,保障产能的过剩或者不足被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从而避免因为政府干预出现冲动式发展,造成产能大面积过剩,然后又由政府出面扮演解铃人的角色,强制压缩过剩产能,而把市场的作用放在一边。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体制是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非西方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但单就市场经济这一层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没有本质区别,都允许自由竞争,鼓励优胜劣汰,由市场配置资源。但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允许、不可能实行绝对自由、完全放任的市场竞争,必须由政府对经济发展进行必要的监督和调控。因为国有企业在与非国有企业同台竞技、公平竞争、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同时,还要体现国家发展意志,服从国家长远利益和整体发展战略布局。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我国的社会制度相适应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产业发展既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实行公平合理竞争,又要服从政府的管理和调控;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又要促进不同所有制经济的融合协调发展;既要消除不必要的政府干预,又要更好发挥政府服务功能,保障充分有效的公共服务;既要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又要制定引领经济发展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支持非国有经济发展,防止国有企业依托自身优势对中小企业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过度挤压非国有企业的发展空间,从而保障非国有企业享受平等国民待遇,真正具有参与平等竞争的机会与条件,最终实现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政府要把该由市场管的事情还给市场,建设名副其实的服务型政府,把工作重心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制定发展规划、健全机制体制、维护公平正义、保障企业权益等方面,使资源的配置更加理性、合理、有效。将项目选择权、投资决策权、生产经营权充分地、毫无保留地放给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事项,让企业轻装上阵,放开手脚,参与市场竞争。

2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其主要特点: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

在新常态下,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新的发展方式正在探索和建立。中央决心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宏观调控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培育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以改革开路,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更好地改善民生,使经济发展实现优质、高效、绿色、可持续。这为化工行业尽快适应经济新常态,理性发展,自觉行动,坚决抑制产能过剩指明了大的方向。

我国化工行业长期粗放型发展累积的矛盾和问题很多,不但发展方式存在问题,发展理念、思维方式尤其令人堪忧。为了追求GDP 增速,不少地方和企业无视市场经济规律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大规模低水平重复建设,企图以量取胜,结果事与愿违,造成大面积产能过剩,损失惨重。因此必须痛定思痛,清醒认识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特点、发展方向和任务。在经济新常态下,化工行业要坚决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发展的质量优先而不是总量优先,以结构优化为主而不是速度提升为主,以创新驱动发展而不是投资驱动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实现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而不是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

根据发展形势需要,适时调整化工产业政策,鼓励和支持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能源消耗低、环境友好的创新驱动型项目加快建设。从源头把关,在银行贷款、土地供给、环境容量等方面综合施策提高门槛,严格控制技术水平低,资源、能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安全风险大的项目上马。比照发达国家标准,提高市场准入产品质量标准,由市场将低质量高消耗的产品拒之门外。将政府的各项调控措施落到实处,严防弄虚作假,蒙混过关。坚决杜绝以GDP 增速论英雄,而以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创新发展成就论长短,杜绝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扭曲现象存在,消除损害经济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恶劣陋习。

化工园区是化工产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是化工项目安身立命的家园。按照国家要求,所有化工项目都要进园发展,这是中国化工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将有利于化工行业从孤立、分散、无序发展向集约、联动、有序发展转变,也为控制化工产能过剩提供了重大机遇。因此,要努力建设好、管理好化工园区,完善公共服务,营造创新氛围,升级园区发展水平,使之成为化工创新的理想家园,成为化工结构调整的主要战场。化工园区根据自身特点和产业发展方向,制定项目准入门槛,为优化项目结构,控制产能过剩作出重大贡献。

3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行业全球竞争力

我国化工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产品以中低端为主,传统产品量大面广,产品附加值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创新能力建设要经过长期艰难的过程。改革开放仅仅30 多年,要达到发达国家的创新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化工面临的创新难题是:创新体制机制不健全,企业没有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高端创新人才短缺,创新成果转化通道不畅,创新平台效率低下,原创能力弱,协同创新没有蔚然成风,传统思维方式和陈旧观念不能使创新成就与创新人才的利益真正挂钩。

由于创新能力提升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需要,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化工市场需求旺盛,企业的发展冲动与创新能力反差巨大,一些地方的政府好大喜功,过多干预,导致市场调控和配置资源能力失灵,急功近利,盲目投资,拼资源、拼消耗,竞相进行低水平重复建设,低端大路产品产能迅速膨胀,酿成产能大量过剩的严重后果。在经济形势恶化,需求侧需求结构调整时,传统产品需求萎缩,其过剩产能成为压垮企业的沉重负担。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化工行业提供了一个冷静理智的思维空间。化工企业必须提高认识,秉持科学发展理念,强化技术创新,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如果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盲目过热发展,只能是一条走不通的自我毁灭之路。只有具有国际化视野,走出一隅之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发达国家在世界市场上一较高低,才能避免重蹈产能过剩的老路。

加快技术创新步伐的途径是:真正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以企业为主导,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创新联盟;除重大战略性研究和基础研究由国家主导外,企业根据发展需要自主确定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选拔聘用优秀科研人才,组织投入科研资金,对创新有功的科研人员给于应得的利益回报;政府为技术创新制定和完善相关体制机制,监督落实创新法律法规,鼓励和支持创新平台建设,视创新课题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奖励创新成果,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将化工园区建设成为化工创新的理想场所和孵化基地,通过创新提升园区产业集约发展水平,密切企业联合,互利发展;政府鼓励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源的合理自由流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通过制定创新规划,引领创新主体奋力攀登世界化工技术高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要摒弃故步自封、关门研究、与生产实践脱节的老路,急企业之所急、想发展之所想,将研究重点放在制约企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技术瓶颈上,真正将科研工作融入到加快中国化工技术创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洪流中去。

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韧不拔的努力和拼搏,切忌浮躁和急于求成。多一分创新成果,就会少一分产能过剩风险;少一分产能过剩风险,就会为产业健康发展增加一分正能量。产业发展永无止境,技术创新永无止境。产能过剩和技术创新都是发展中的永恒课题,只有技术创新才能促进新旧产能的新陈代谢,使有效产能和市场需求保持动态平衡,永葆产业发展青春。

4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压缩过剩产能形成空间

绿色低碳发展与化工产能过剩之间有没有直接关联呢?答案是肯定的。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工业能源消费量的1/5 以上。化工产能过剩大多是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低技术产能,包括传统煤化工、化肥、焦化、电石等传统大宗產品。这些产能不仅浪费资源、能源,扰乱市场,以高昂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很低的经济效益,而且会产生大量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投入产出落差很大。据统计,每燃烧1 吨煤炭会产生4.12 吨CO2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现代煤化工虽然单位产品的污染物较传统煤化工有所下降,能够达标排放,但依然是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例如在煤制油的转化过程中,大约70%的C 生成CO2 后直排大气,每生产1 吨油向大气排放CO28.8 吨;每生产1 吨甲醇排放CO2 2.3 吨;每生产1 吨氨排放CO2 3.4 吨。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中85%的SO2、85%的CO2、60%的NOx、70%的烟尘均来自于煤炭,其中就包括煤化工的贡献在内。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对化工行业的清洁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通过创新发展和技术进步,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先进产能替代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产能,迫使过剩产能自动退出竞争行列而非由政府强制退出。

在我国,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等先进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化工企业的环境意识也在逐步增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保护青山绿水,促进社会和谐,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化工行业只有通过践行绿色发展,提升发展质量,才能有效遏制冲动型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消除造成产能过剩的土壤。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必须日益严格和严密,执法监管力度越来越大,使以环境换效益的非理性做法将无法得逞。让创新驱动成为发展的主动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成为主旋律,落后产能恶性膨胀的经济社会基础将不复存在。

5 深化改革,消除产能过剩的社会基础

产能过剩的出现,并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原因,还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唯GDP 论盛行,以总量增长论成败,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本末倒置;政府干预经济过多,助长了低水平重复建设;环境、安全法规因为地方保护执行力度弱化;中小企业、非公企业、创新企业融资难;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等等,都是酿成产能过剩的社会因素。要消除这些消极因素,只有通过大力度改革才能解决:一是深刻领会经济新常态的本质意涵是以质量求发展,实现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高度统一,杜绝盲目建设、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深化金融、投资和财税改革,加快资金融通,支持企业创新;三是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机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充分的公共服务;四是严格执法力度,树立法律权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使恶意排放者及其保护者无所遁形;五是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配合执法机构形成强大法律震慑;六是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实施创新战略,以技术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从根本上消除过剩产能的形成土壤。

产能过剩是产业高速发展中的消极现象,其出现和存在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我们坚信,随着“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科学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科技创新蓬勃推进,去产能措施逐步见效,我国化工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必将逐步得到解决,化工产业发展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市场经济化工发展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一起化工安全事故的警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