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HAMSROY+ANNIE(王晓莉)
[摘 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地区主义开始在欧洲出现并逐渐盛行,之后伴随着全球化浪潮很快传到了东亚地区,成为研究东亚地区主义的新理论框架。而在东亚地区合作模式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东盟共同体最能体现新地区主义的基本内涵,成为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基本范式。现如今“东盟共同体”经过不断的发展,逐步成为了在政治安全、经济、社会文化三大领域同时推进、相互加强的地区组织,使得新地区主义在东亚拥有了可见的成果。东盟共同体的综合性、开放性以及超越传统地区主义思路等特征体现了新地区主义的内在逻辑。“东盟”俨然成为了推动东亚地区一体化进程发展的新动力,东亚地区也逐渐形成了以“东盟”为中心的东亚新地区主义范式。
[关键词]东盟;共同体;新地区主义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2 — 0036 — 02
一、概念界定:重新定义的“地区主义”
自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关系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所谓的新世界秩序逐渐萌芽,各国开始重新评估自己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寻求方法同大国和周边国家建立新型关系,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相互补充和依赖,以扩大自身在地区的影响力,提升地区话语权和议价能力。这时期的区域一体化或地区主义与冷战时期的地区主义不同,新形式的地区主义不再强调地区的政治意识形态,区域内国家对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形式的选择具有更强的自主性,不再受区域外大国的影响和牵制。与此同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全球化趋势使得各国家行为体意识到必须制定相应的战略,以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此时,地区合作已然成为联结国家与全球化的重要桥梁,尤其对中小国家来说,基于全球化趋势不断扩大发展的现实,地区范围内的团结合作使得它们更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命运,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大国的庇护。于是,地区主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旧的思路已无法解释当今复杂多变的地区现象,研究地区主义的学者们开始探索新的思路,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了“新地区主义”理论。
新地区主义吸收了旧地区主义的基本概念,不同的是它与旧地区主义相比更具“全面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旧地区主义主要专注于欧洲一体化进程研究,其研究领域也局限于与经济、安全相关的问题。相较之下,新地区主义把一体化理论视野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其所关注的内容囊括了社会、文化、人权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同时对发展中国家地区化进行了深入探索。从早期地区主义以静态的理论分析和“国家中心主义”为基准的研究路径逐渐转为以静态理论结合动态经验的研究方法,将“国际体系”、“地区社会”作为衡量国家地区性本质的标准,使得对地区主义的研究更具信服度和科学性。“新地区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综合化的趋势,具有影响范围广、涉及地区多和形式多元化的特征。①新地区主义一方面修正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的自由化,并有效遏制了其消极意义,另一方面又给予了国家应有的地位,使其在融入全球经济的同时,保证了经济调节的有效性和政治的可接受性。②
“新地区主义(new regionalism)”这个词首先是由诺曼·帕尔默提出的。帕尔默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地区一体化理论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后,随着1980年代中期美苏关系缓和,在“修正的民族主义和相互依存的时代”,地区组织和一体化出现了新的特点,“新地区主义不单是旧地区主义的复兴,它正在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的新因素”。③除此之外,国际关系各主要理论流派的发展,也为新地区主义的解释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当然新地区主义的影响也开始在各地区得以显现,尤其是在东亚地区的兴起,不仅改变了原有的地区局势和基本格局,同时成为该地区区域国家合作的重要形式。但是不可否认,到目前为止,研究地区主义的学者们对新地区主义的内涵并未能给出一个精确性的解说,也就是说“新地区主义”这个概念还缺乏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④而本人认为,“新地区主义”是用来修饰地区主义在新一个时代的解说,它具有所谓旧地区主义的基本内涵,但又表现出于旧地区主义不同的范式,形成一个与全球化相提并论的地区合作新模式。
二、初现端倪:新地区主义在东亚的兴起
东亚是亚洲政治地理的主体,地区内部互动频繁,早在19世纪之前就形成了以“华夷秩序”为特点的东亚体系。冷战结束后,在多极格局和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东亚地区主义开始展现出自己的活力,并依据自身特色和优势,结合新地区主义理论框架,形成了一种新型地区合作范式,最为明显的就是东亚次地区合作组织“东盟”的改革,新地区主义在东亚逐渐兴起。
一般而言,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的东亚新地区主义是指包括印尼、马来西亞、新加坡、泰国、菲律宾、文莱、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家在内的东南亚地区和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和朝鲜等国家在内的东北亚地区两大区域间的合作。一般认为,特别是东盟国家认为,最早提出建立东亚区域合作机制的是东盟,而东亚新地区主义的最初设计者也是东盟。①目前,随着地区经济一体化、自由化的发展,东亚国家在政治、安全等领域的合作也得到深入发展,且不断向社会文化的地区认同建设方面扩展,这一系列的变化标志着新地区主义在东亚逐步兴起。
这一时期的东亚新地区主义具有以下特征:(1)受外部因素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东亚地区内部需要采取更为紧密的合作方式,以增强抵抗外部因素的能力;(2)基于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形成了以经济一体化力量为主导,逐步向地区政治安全领域拓展的基本合作方针;(3)具有“开放性”和“外向性”特点的地区合作,打破原有的区域合作界限;(4)以“小马拉大车”的合作形式推动地区一体化。根据这些特点,东亚已经突破了欧洲原版的地区合作范式,走出自己独特的一体化道路。其中,东盟共同体成了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基本范式。
三、形成范式:东盟共同体的诞生
随着国际局势的不断变化,东盟成员国之间的关系日趋密切,原有的合作方式已然不能满足东亚新地区主义发展的基本需求,这使得东盟各国开始规划更符合现实发展的合作目标,由此提出了构建“东盟共同体”的伟大蓝图,东亚新地区主义基本范式初现端倪。1997年东盟通过了《东盟2020年愿景》,同意将东盟建成一个东南亚国家协调一致、外向发展、和平相处、稳定繁荣、密切合作、蓬勃发展、互相关爱的共同体。到了2007年1月举行的第12次东盟峰会上,又签署了《关于加速于2015年建立东盟共同体的宿务宣言》,提出加速于2015年建成东盟共同体。这一系列的举措显示出了东盟国家建立共同体,加速推进自身一体化进程的决心,同时也展现出了其对区域合作的高度重视。
2015年12月31日,“东盟共同体”的伟大构想正式启动,这不仅成为“东盟”迈向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标志着新地区主义在东亚地区出现了新的基本范式。东盟共同体由三大支柱构成,即:政治安全共同体(ASEAN Political – Security Community,简称APSC)、经济共同体(ASEAN Economic Community,简称AEC)、社会文化共同体(ASEAN Socio – Cultural Community,简称ASCC)。②东盟共同体的成立超越了传统地区主义的局限性,体现了新地区主义的众多特点:(1)综合性和全面性。东盟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涉及政治、安全、经济、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制度安排。在东盟看来,单一领域的共同体建设无法为东盟一体化提供强大的驱动力,政治安全、经济、社会文化三大领域的合作须同时推进,相互加强。③(2)开放性。这尤其体现在经济领域,东盟的经济安排强调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不仅在东盟内部还扩展到整个亚洲,从而形成一个与全球经济接轨的区域。(3)跨区域性。具有超越南北界限,跨地区、多边地区主义的特点。东盟国家不仅是东盟的成员,也是亚太经合组织及东盟地区论坛(ASEAN Regional Forum)的成员,同时还积极参与其他东亚地区合作机制的运作。④此外,东盟还跨越了传统地区合作,与欧盟建成超国家合作机制(EU-ASEAN)、(ASEAN-EFTA)、(ASEM)等多层互动。(4)多元性。这主要体现在不同类型行为体的共同参与,东盟共同体建设的参与者走向多元的趋势。比起以往,目前在东盟共同体的进程中,其主要推动者除了成员国政府本身以外,还包括其公民社会、利益集团、国际组织等。
值得注意的是,东盟共同体在关注政治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对地区社会的关注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尤其是在地区认同的建构。这也源于地区认同和地区主义的互动关系表现为两个相辅相成、彼此影响的过程。一方面,地区主义塑造着地区认同,地区认同是衡量地区主义水平的重要尺度,地区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紧密交往和积极的政策协调加速了国家间的融合,塑造了国家对地区的认同和地区整体感。另一方面,地区认同直接影响着地区内国家的思维取向、自身定位、政策选择和利益分配,影响着地区主义的发展水平和趋势。⑤也就是说,东盟在走向共同体的道路上除了政治经济的紧密合作之外,还必须促进区域内的观念认同,这样才能往前推动东亚一体化的发展。
四、结语
新地区主义在研究地区一体化的国际关系领域正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同的理论流派对于这一理论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因而具有广泛的可研究性,当然也更容易寻找到适合地区发展的新模式。东盟共同体的建立体现了新地区主义在东亚地区的蓬勃发展,而且此次东盟内部改革不同于以往的单纯政治经济合作,还广泛涉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尤其是地区认同的建构。东盟不再是东盟国家领导层的国际游戏,而是所有东盟社会人民的命运共同體。
〔参 考 文 献〕
〔1〕邢瑞磊.比较地区主义:概念与理论演化〔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09.
〔2〕王学玉.新地区主义———在国与全球化之间架起桥梁〔J〕.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2004,(01).
〔3〕卢光盛.质疑“新地区主义”〔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05).
〔4〕Norman D . Palme, The New Regionalism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Mass: Lexington Books,1991 , pp.1-19.
〔5〕王国平.东盟与东亚新地区主义〔J〕.当代亚太,2007,(07).
〔5〕东盟官方网站:http://www.asean.org/asean/about-asean/
〔6〕韦红.解析东盟共同体建设新思路〔J〕.东南亚研究,2009,(05).
〔7〕刘兴华.地区认同与东亚地区主义〔J〕.现代国际关系,2004,(05).
〔责任编辑:张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