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砚青
此方法不能有效治疗习惯性流产,反而还有引发感染的潜在风险
日前,浙江某医院在治疗孕妇习惯性流产时,因违规操作导致患者感染艾滋病毒。这让习惯性流产和该院所使用的“白细胞免疫疗法”成为热点话题。
这二者,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习惯性流产原因复杂
偶然发生的流产大多都是因为胚胎自身存在缺陷,所以才会被自然淘汰。
“平均来看,准妈妈发生一次流产的风险很高,几率大概在15%~25%。”丁香诊所妇科医学总监田吉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每10个孕妇中,有2人会流产,但习惯性流产的发生几率要低得多,“医学统计显示,有2%的妊娠女性经历过连续2次流产,而仅有0.4%~1%的孕妇会连续3次流产”。
田吉顺说,那些仅仅发生过一次流产的女性,她们只是很不幸碰到了一次偶发事件,她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下一次都很有可能正常怀孕。
但如果准妈妈们属于那1%的习惯性流产人群,又有可能是哪些原因所致?
田吉顺表示,和很多已知疾病一样,习惯性流产的原因和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即使作了各种各样的检查,最多也只有50%的习惯性流产可以找出原因。即使如此,也很有可能是虽然抓住了主要矛盾,但却没有太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种听起来不错的理论
一些渴望迎来新生命的家庭往往会寻求各式各样声称“有效”的治疗,“白细胞免疫疗法”就是其中之一。
免疫因素是目前已知的会造成习惯性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体的细胞上带有白细胞抗原(HLA),类似于细胞自带的二维码,免疫系统扫一扫就会知道这些细胞是否属于外来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张洪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人体的免疫功能不只用来对抗细菌和病毒,它对所有外源体都会有反应,如果母体的免疫功能过于强大,它就会把怀孕后形成的胚胎当成异物排斥出去,造成流产。
鉴于以上情况,有人提出,如果可以对母体免疫功能作些抑制,让精子和胚胎不被其排斥出去,或许就能增加怀孕几率、避免流产。
“白细胞免疫疗法”的核心原理是:提取父亲的HLA注射到母亲皮下,诱导母体产生某种保护胎儿的抗体,并使之与胎盘结合成为护身符,令受精卵免受母体免疫细胞发动的各种免疫攻击。
媒体的报道与试验的结果
美国《纽约时报》1988年曾报道称,有流产史的妇女接受这种治疗后,75%~80%的人能顺利保胎生产。
但这篇文章存在以下疑点:《纽约时报》并非科学媒体,它所刊载的报道本身不能视作医学结论;报道所引案例属于小规模个案治疗,并非大规模人群数据;接受治疗的妇女不能确定为习惯性流产者,毕竟有相当数量的孕妇在经历一两次偶发流产后可以顺利怀孕;报道中提到的案例只有治疗组情况,缺少对照组数据。
任何一项新的医疗技术都需要经历大样本量的临床试验,而且要有严格的对比数据,只有在基本情况相同的两组患者中,采用新技术的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未采用任何治疗手段的患者情况时,方可证明此方法有效。
为了彻底验证“白细胞免疫疗法”的有效性,美国多家机构都开展了临床试验。
医学杂志《柳叶刀》1999年发表了一项共有171名习惯性流产者参与的对照试验结果:在86名接受免疫治疗的女性中,31人怀孕,成功率36%;而在85名接受安慰剂治疗的女性中,有41位怀孕生子,成功率48%。换句话说,所谓的新型疗法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效果。
这一对美国人无效的治疗方法,会不会对中国人起到一定效果?美国杜克大學癌症生物学博士李治中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一项来自台湾的临床试验也已证实:和对照组相比,免疫疗法并没有增加中国人成功受孕分娩的概率。
非但无效,还有巨大风险
早在2002年,“白细胞免疫疗法”就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明确叫停。FDA给出的理由是:目前的科学依据非但不能证明此方法可以有效治疗习惯性流产,反而还有引发感染的潜在风险。
FDA方面指出,由于这项治疗是把细胞用来作为药物直接注射给母体,很容易带来污染风险。就算操作过程再严格,也只能是减少污染的可能性,而潜在的隐患长期存在,万一有任何操作失误,就会造成事故。
田吉顺对本刊记者表示,这项被美国FDA叫停的技术目前只能用于临床研究,虽然国内外有不少医生和学者为进一步验证和改进这种治疗方法仍在临床进行小规模的试验,但这种尝试的前提是必须得到患者的充分知情和同意,除告知临床试验可能无效外,还要提示相关风险。
“任何新疗法都必须接受科学的检验。”李治中反复强调,所有的治疗都会带来风险,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要学会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取舍。
在张洪涛看来,激素不平衡、母亲身患感染或者其他疾病都是导致流产的重要原因,把这些问题先解决了再怀孕才是最有效的办法。另外,吸烟、吸毒、营养不良、咖啡因摄入过多也都是影响流产的风险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