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南加速文化产业发展
◎雷晓锋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陕西省渭南市在“十三五”期间提出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创新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的理念、思路,建立大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文化产业化;优势;建议
文化经济化是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的产物,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陕西省渭南市在“十三五”期间提出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战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怎样把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与空间变为现实,笔者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思考。
1.从增加值构成情况看,增速较快,比重上升
2015年,渭南文化产业全口径增加值38.22亿元,比2014年增长9.5%,占经济总量的2.67%,比2014年增长0.28个百分点(见表1)。增加值总量位居全省第三位(2014年的位次,增加值为34.89亿元)。
2.从劳动者就业情况看,从业人员增长较快
2015年末,渭南 “三上”文化产业(“三上”法人单位包括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限额以上文化批零业企业、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共有57家,比2014年增加10家,增长21%。从业人员为2865人,比2014年增加527人,增长22.5%。
3.从资产总量、营业收入来看,产业发展板块不断扩大,行业差距有所拉大
2015年末,渭南“三上”文化产业资产总额为51.09亿元,比2014年减少9.62亿元,下降15.9%;“三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营收为35.83亿元,比2014年增加5.5亿元,增长18.1 %(见表2)。
1.厚重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
渭南位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最东端,是陕西省和西部地区进入中东部的“东大门”,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渭南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在渭南,字圣仓颉创造了汉字,酒圣杜康酿出了美酒,史圣司马迁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由此,渭南享有“三圣故里”之誉。渭南还是我国戏曲之乡和民俗之乡,华县皮影、华阴老腔、合阳提线木偶、同州梆子、富平阿官腔及澄城尧头陶艺等15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截至2016年初,渭南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5项、省级102项、市级253项,项目数量均位居陕西省前列。
2.悠久的文化习俗,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
在文化旅游资源方面,有著名的西岳华山风景区、诗经发源地风景秀丽的洽川,以桥陵为代表的规模宏大的渭北帝王陵墓群,是我国封建皇室宫廷文化的缩影。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韩城,有司马迁祠墓、明古建筑群和被誉为“东方民居村寨活化石”的党家村,还有富平古城、合阳坊镇灵泉村及潼关古城等。
表 2渭南市“三上”文化产业主要行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情况单位:亿元
3.各级政府的产业政策支持,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都已启动,渭南成为陕西唯一集三个国家级经济区优惠政策为一体的地级市。省政府《关于支持渭南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意见》提出,努力将渭南打造成面向大中原、融入大西安的关天开放合作之门、生态田园新城、东西合作高地、现代农业基地和国际一流的旅游胜地。渭南市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积极培育文化市场、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推动文化产业融合是产业转型必经之路,为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
4.不断提升的区域文化软实力,是撬动社会文明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杠杆
在渭南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秦腔、迷糊、老腔和阿宫腔等地方剧艺术创作,推动了文化传承和创新,提升了区域文化软实力。以华阴老腔为代表的一批文化旅游企业,依托风追司马、诗经之源、智取华山、文字寻根与华山论剑等精品文化,打造产业基础,实现了迅猛发展。
5.独特的区域民俗文化,蕴涵了深厚的人文精神
关中文化是渭南历史文脉之根,是光辉灿烂的黄河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典型的北方农耕文化地带。渭南以关中民俗文化为元素,以文化遗产为前提,探索出与经济、社会、生态、旅游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渭南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
6.互补的黄河金三角文化,内涵丰富
文化是城市文明化的最终归宿。渭南市的黄河文化和黄土文化,有很多的优势和特点,而且位于黄河流域经济发达地区,自然景观多样,是理想的旅游景观资源待开发区,在这里不仅有众多的自然冲沟和河滩湿地地貌,而且还孕育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工业文化。
1.文化产业发展理念落后,主动作为不够
文化产业的发展观念没有真正确立起来,缺乏市场观念、开发效率低且文化资源市场配置不高,缺乏实施文化产业化的规划和落实措施的主体。对无形文化资源市场开发不足,文化产品单一,文化资源开发水平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主动作为不够。
2.文化元素缺乏开发活力,与市场融合不够
文化产业缺少统筹布局引导,传统民俗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旅游资源等融合不够密切,影响其做大做强做优。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创意人才等严重不足,缺乏骨干龙头企业带动,起步晚、发展慢、规模小且效益低。
3.文化产业缺乏必要的投入,队伍保障不够
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投入保障,文化要实现产业化,其所需要的资金、人力和物质的投入会呈现出更为大量的需求,因此,投入不足必然会制约文化产业的发展。
4.文化产品缺乏品牌拉动,结构调整不够
2015年,“三上”文化产业营收35.8亿元,其中:制造业占到38.2%,批零贸易业占到51%,重点服务企业占到11%。产能主要集中在科技含量不高的文化产品制造业和文化批零上,而能够启迪心智、陶冶心性、满足消费者较高层次精神追求和情感体验的发展型文化消费品,供给数量和质量明显不足。
5.缺乏高附加值的产品支撑,创新能力不够
从增加值来看,渭南市文化产业制造业单位主要分布在焰火鞭炮制造业、印刷制造业,分别占到了制造业的22.1%和23.1%;贸易业主要集中在图书报刊零售业、工艺美术及收藏品零售业这两个行业,分别占批发零售业的55.1%和26%;重点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服务、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吧活动及游览景区管理业,分别占重点服务业的14.6%、27.1%、12.6%和12.1%。行业发展不平衡,仅仅依靠传统行业支撑,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文化创意、文化休闲、动漫游戏和网络设计等新兴高端文化创造及服务均为空白,缺乏优势明显、特色突出且带动性强的优势企业、品牌产业,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比较薄弱。全市文化创新能力相对落后,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新兴文化产业突破的速度、效率都相对较低。
6.文化消费缺乏有效引导,产业宣传力度不够
渭南市文化消费支出总体偏低,2015年,全市人均文化娱乐支出为300元,增长25.5%,文化娱乐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仅为2%,文化消费动力不强。
7.文化产业思维缺乏理论创新,前沿认识不够
文是核心内容,化是将核心内容消化的过程,而文化产业理论创新,就是通过对文化内涵的线型思维,从领悟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形成高度融合、付诸实施形成产业,从而表现出来一种特有的融会贯通的过程。目前,渭南市文化单位大多数还未能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真正分离,在文化资源的分配中,公共性、公正性和公平性较差。文化企业缺乏合作,各自为政,孤立发展,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没有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上取得共识。
文化产业是典型的朝阳产业,渭南市要充分抓住“十三五”文化产业大发展良机,以文化元素为中心,以文化产业为载体,以文化建设为平台,以普及公共文化为契机,借鉴文化发达城市理念,将渭南市培育成文化氛围浓郁,既有文化气息,同时又有现代化特征的文化大市。
1.新常态下,文化产业的发展理念要更新
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概念及其领域和板块,进入了“文化+”全链接的大文化产业视野。要繁荣渭南文化事业,必须更新观念,用好新发展理念这根“指挥棒”,借助“互联网+”等载体加快文化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文化+城市”“文化+经济”“文化+社会”等,用“文化+”思维推进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2.创建文投公司,筹建文交所和艺术行业协会
创建文化投资公司,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筹建文交所和文化艺术行业协会等。其中,艺术行业协会按照设立目的,大致可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公益性艺术协会,旨在促进扶持本地艺术的发展,扶持年轻艺术家;二是商业性艺术协会,即在市场商业运作中开展与艺术品相关的业务。
3.整合资金投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整合文化资金投资渠道,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市场融资为主力的文化投入机制;鼓励、支持、引导、开创多元资本以PPP合作模式进入文化企业,让项目实实在在落地渭南;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民间资金充裕和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吸引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和境外资金等民间力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
春卷重帘 贾云龙/摄
4.打造区域优势品牌,重点推进文化创意门类
注重文化产业的本土化,打造县市区优势品牌。发掘县市区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遗产,着力打造文化广场,沿黄河、渭河支流等文化观光带,培养渭南文化品牌,开发沿黄旅游文化、民俗文化,增强文化产业规模软实力。以华州皮影、窑头黑瓷和富平陶艺村等民俗元素为基础,重点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原创、设计和策划等创意元素从高端提升民俗文化产业的价值和效益,提升文化休闲娱乐业,向市场提供充足的、能满足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性的文化消费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
5.发挥地域优势,打造好文化产业园
借鉴韩城、同州湖的开发经验,从文化到旅游,延伸产业链,创建黄河“金三角”渭南风情园,打造一场文化盛宴。以韩城龙门为起点,经国家文史公园,合阳洽川、大荔朝邑、华县、华阴和潼关古城等沿黄经济带,把体育、风情、水系与商品特色文化融入到旅游中,把原始信仰、宗教与民间民俗元素拴马桩、石盘、石槽、石刻与文化石表现在古街、古窑景观中,辅之以节日文化、社火文化、庙会文化、饮食文化和民间工艺美术文化等诸多民俗文化,突出体现新渭南“古老”“新颖”“绿色”“水乡”“活力”的特色。
6.加大宣传,为文化消费、文化创新助力
加大文化产品的开拓创新,调动起消费者的潜在消费需求,开拓出适合新常态下社会生活的新型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加大宣传力度,搭建文化消费的场所、平台和载体,努力开拓文化产品的出口市场,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成为支撑文化消费的基础。
7.创建产业平台,催生文化复合型人才
一是对地方民间传统文化进行发掘和整理。渭南市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其语言、风俗、生活习惯、农作方式、民居建筑、民间工艺、戏曲和歌舞等都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建议通过论坛将其挖掘、整理,再经过高水平的创作团队将其提升、创新和精炼加工,用当代人喜欢的文化艺术形式展演出来。二是引进和培养既懂文化又善于经营管理的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允许和鼓励各类文化产业人才以其创作成果、技术手段、管理方式和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参与利润分配,实现“招才引智”。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统计局)
编辑:云霞
G127
A
10.13561/j.cnki.zggqgl.2017.0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