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彬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 太原 030006)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习近平同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唯物史观意蕴
马 彬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 太原 030006)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贯穿始终的基本遵循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思想具有深刻的唯物史观意蕴,其哲学基础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其核心立场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人民立场,其价值旨归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挥人民在推动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并不断推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人民为中心;共享发展;人的全面发展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基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基本判断,从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从国际层面来看,金融危机下的全球化进程步履阑珊,局部冲突和不同文化间的碰撞持续不断,新自由主义在全球推行过程中的效果并非如其所愿等等。就国内层面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时期,经济发展方面步入了新的阶段,其“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2],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在这种大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了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难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向前发展,提出了包括“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等在内的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贯穿始终的价值旨归是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围绕这一价值旨归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3],内在地包含着深刻的唯物史观意蕴,主要体现在哲学基础、核心立场和价值指归和实现路径四个方面。
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着的历史活动进程,与每一时代进行着现实活动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密不可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根本着眼点正在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4]。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阐明自己哲学的现实起点时就特别强调,这一哲学的出发点既不是从精神层面所设想出来的物,也不是从精神层面所设想出来的抽象的人。现实中存在的那些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在根本上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个过程不是一种单纯的机械的被动过程,而是在具体条件下由那些现实的人进行实践活动的“能动的生活过程”。[5]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究其根本而言就在于对人类社会历史这一能动生活过程的描述是基于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之上,而不是基于抽象经验主义对单纯事实的简单汇集,也不是唯心主义由以出发的“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6]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纯粹经验的方法加以考察,将“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作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他们是社会历史的现实前提而非抽象出来的一般前提,他们是“一些现实的个人”,包括他们的各种实践活动及其得以生存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7]不断发展着的历史并不是抽象的虚幻的意识中的存在,也不是脱离开历史主体仿佛“是一个独具魅力的人”那样的一种独自存在,正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即“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社会历史的一切方面。[8]历史是伴随着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而生成和展开的,它自己则什么也没有做,是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等社会实践活动“给历史规定了它的‘任务’和它的‘活动’”[9]。人通过实践而追求自己目的的活动就构成了历史活动,这终归是“群众的活动”[10]。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一个接一个这样的“群众的活动”的集合体,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主体,归根结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在反复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11]的同时,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治国理政的各方面,奠立在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关键靠人,其主体是中国社会现实的广大人民群众,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国力量”。这些所有发展的主体力量和最终归宿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按照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它们的享有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各个方面,在经济社会发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每一个环节,从根本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既要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之能够在思想认识和社会实践中自觉进行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发展,又要注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及时将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立场问题实际上就是个站位问题,是站在谁的角度、为谁说话、维护谁的利益的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根本上坚持了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最根本的政治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与其他无产阶级政党的不同之处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二是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13]共产党人在其所领导的工人运动中没有自己的私利,不是为个人或者少数人而努力奋斗,而是“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14]这就鲜明地表达了共产党人进行一切重大历史实践活动都是奠立在人民立场之上。巴黎公社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在其短暂存在的时光中做出了大量的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举措,以至于“多种多样的人把公社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15],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人民立场的受拥护程度。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五大发展理念”的根本诉求是实现共享发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更好发展的目的在于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其“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16]。共享发展是一个行走在当下、着眼于未来的过程,是现实与理想目标的有机统一,既关切现实社会中的共享,又逐步推向未来更高层级的共享。当前的共享发展,就其范围来说是全体人民群众的共享,就其内容而言是“五位一体”布局的全面共享,就其实现途径而言是在共建过程中实现的共享,就其逐渐向更高发展阶段推进而言是渐进共享。[17]在推进共享发展过程中,始终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原则性的规定,然而这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大力发展生产力,从更深层面夯实共享发展的现实基础,并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充分考虑到因地区性、资源性、政策性等方面的不同要素而导致的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的现实,从而设计和制定共享发展的政策,这样才会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价值归宿指向人的全面发展,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旨归,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诉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的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8]的道路,鲜明地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秉持的“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愿景。虽然在现有条件下还不可能完全实现这一追求,但这并不妨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自身的持续前进而在当代创造和积累条件,不断推动人们实现更加全面的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长期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这也是从社会整体发展的层面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而创造条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内在地包含着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前进过程。它需要各种条件予以保障,特别是具有充分经济社会意义的物质、文化、制度等方面条件。在历史上,人们的基本生存条件尚不能得到较好满足的状况下,“人的全面发展”更多具有的是未来理想性特征。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基于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人们在总体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与之相随而生的则是人们对更高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发展的需求,“人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具有了新的现实基础和更加丰富的条件。全面建成小康,最为重要的仍然是继续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强化依法治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促进人的社会生活水平在整体上全面提高,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政策制定和调整方面,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央在新形势下针对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而做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19],就是在房地产政策理念方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明确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基本的物质条件保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不至于落空。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实质是通过更加公平、合理、完善的社会制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根本落脚点是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全面深化改革不单单是顶层的设计,它本身面对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要获得进一步更大发展所必须予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因而它也是与全体人民休戚相关的大事。全面深化改革主要着眼于经济社会领域的改革,但是又不仅仅局限于此,它还涉及到更深层面的体制机制问题,这些问题在现象层面表现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实质上也程度不同地束缚了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是在党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而不断推动实现的改革,是党与人民的有机统一。社会治理是党和人民共同的事情,党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把握好政治方向,创设和完善更加公平的社会制度,保障整个社会环境的公平正义,人民群众则通过更加自觉的行动,积极投身到社会各领域各方面的深化改革中,促使整个社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迈进,人们在这一过程中也会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
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要从法治强力保障的角度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予以维护和规范。全面依法治国,不但要求人民遵守法律,同时也要求政府切实按法律办事。根本上来讲,依法治国所治的就是“权”。一方面,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必须深刻地懂得“权为民所赋”,各级政府运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服好务、办好事从而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是天经地义的;另一方面,必须做到“权为民所用”,一个政府是否滥用权力、是否违规违法用权、是否能够做到依法办事,不与民争利,这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是否生活幸福、人们是否能够获得全面发展的问题。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根本利益为核心,做到了这一点,也就从法治的层面确保了人的发展权利,从而得以更有效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从严治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党原则和治党管党的根本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未来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20],集中反映着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它诉诸于人类的彻底解放。在人类彻底解放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其先进性而起着领导作用。共产党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自觉掌握和对无产阶级革命行动的自觉引领,还体现在其阶级性质和对根本宗旨的坚守方面。共产党只有坚持唯物史观,在根本上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才能在现实中发挥出巨大力量。否则,如果背离人民、脱离群众、贪腐堕落、官僚主义盛行,那么共产党就会陷入亡党的危险境地。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就在于能够正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特别是针对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出现的党风廉政方面的问题,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反对“四风”,严格遵守“八项规定”,制定出台包括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内监督条例》等一系列党规党纪,一把尺子量到底,用以整顿党的作风。同时高扬理想信念的大旗,深刻认识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21],其着力点在于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使党员干部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锤炼品格德行,树立高尚情操,严格保持操守,时刻用党章和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按规矩办事,不触碰党纪国法的“高压线”。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是要紧紧扭住制度建设这个“牛鼻子”,从整体上全面加强党的队伍建设。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22]一个纪律严明有着崇高信仰的党,一个“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从而不断“实现自身跨越”的党[23],才能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在新的基础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24]。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观念形态的价值取向,具有根本性、原则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唯物史观的坚持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核心立场的明确体现,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情、国情、世情发生新变化的形势下对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鲜明表达。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会在路线、方针、政策方面处处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就会在各个具体工作岗位将人民群众的冷暖甘苦放在心头,如果背离这一发展思想,则必然在现实中会损害人民利益,降低乃至消解使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进而与人民群众渐行渐远。要在工作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之真正落到实处,需要在各方面做大量的细致工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在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等的同时,还特别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强调了生产力、人民主体地位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的重要作用,这些实际上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有效实现路径。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任何社会进步的深层次原因无不与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生产力中的核心要素是现实的人,正是各个时代有生命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人所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才在基本条件方面满足着人类的生存发展,进而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方面不断积累,从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世界先进生产力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精神财富数量庞大。然而,就中国社会来说,我们虽然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仍然还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仍然不容忽视。这些问题的解决,在根本上还是要靠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广大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不管是原有的基础薄弱,还是由于技术、人才等方面导致的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均在根本上与生产力息息相关。在当代,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各方面的新变化新情况对当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崭新要求。我们要打造雄厚的发展基础,就一定要通过创新来发展生产力,进而站在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制高点,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必须从全面、整体的意义上不断深化改革,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那些体制机制性障碍予以坚决破除,才能更加顺畅地推动生产力发展,创造并夯实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精神基础,从而不仅使人民群众产生更多的获得感,而且共享人生出彩机会。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就是人民群众,即便是少数英雄和领袖人物,也来自于人民群众,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民群众永远是决定一个政党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只有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团结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真正关心、真心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开创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扩大人民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根本而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核心利益要靠人民群众自己来维护,人民主体地位是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统一。在民主法治建设中,人民群众要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主体地位,因而要积极参与到社会事务的管理中来,最终实现自己管理自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本身就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靠的就是作为坚定有力中国力量的广大人民群众,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真正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那么在缺乏主体力量存在的情况下,任何事都无法真正取得成功。
人要获得更好的发展离不开厚实的物质基础,也同样离不开合理公正的社会制度。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发生彼此之间的交往,形成各种社会关系,在丰富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着自我的本质,促成人的发展的丰富性,进而逐步推向更加全面的人的发展。这就对国家、社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十分集中地体现了一个国家所有的制度构成和对这些制度的执行、落实能力。一方面,国家制定的所有制度应当秉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则,所维护的应当是最广大人们群众的核心利益,在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方面绝不允许出现对人民群众的损害,一旦因预见不足、制定方法不科学等原因而出现了这类的制度,应当及时调整或者更正,以确保国家的制度体系在整体性方面起着强有力的保障作用。制度设计的倾向性实际上体现着制度设计者的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体系在根本上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人的彻底解放根本原则的制度体系。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对正常良好社会秩序的规约和维护,必须以对现实的人的利益的维护为核心。另一方面,在治理体系总体现代化的同时,还必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再好的制度体系,如果没有严格遵守、认真执行,或者被故意扭曲执行,也会失去其应有的效用,甚至起到巨大的破坏性的反作用。其中的关键就是制度执行者的自身素质、能力等问题。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人的素质现代化提出了迫切要求。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中,社会主体不是被人为划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两大类,不再像曾经那样一方起着主动的、管理他人的作用,另一方处在受动的、被管理者的地位,而是所有人都是社会治理的主体,人人都是主人翁。人们自己对自己的事务进行负责任的治理,彰显了人们作为社会治理主体的地位,这必然要求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它体现的是人们对人类社会交往中各种复杂社会关系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效把握,最大程度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核心利益。在治理能力提高的过程中,人也不断实现全面发展。
[1][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4,9.
[2][3][12][16][17]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384,401,402,403.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
[5][6][7][8][9][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526,519,295,285,287.
[11][2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13][14][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4,65,53.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7.
[1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6-12-17.
[21]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文件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4.
[23]习近平.以解决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和主抓手推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到实处[N].人民日报,2017-02-01.
[2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7-07-28.
D61
A
1674-1676(2017)05-0001-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形态理论视域下的当代社会发展研究”(15BKS047);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发展理念科学内蕴研究”(2016)。
马 彬(1973- ),男,山西侯马人,法学博士,副教授,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中宣部委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责任编辑:徐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