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用等效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重要性
——以《围城》英译本为例

2017-04-11 12:29郭亚银路东平
社科纵横 2017年7期
关键词:围城文学作品层面

郭亚银路东平

(1.甘肃中医药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50;2.兰州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50)

论语用等效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重要性
——以《围城》英译本为例

郭亚银1路东平2

(1.甘肃中医药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50;2.兰州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50)

语用模糊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创作手段,从原作者的角度说,采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传达模糊美感;从作品中人物的塑造来看,人物在言辞方面会采取一些语用模糊方式传达意义。而语用模糊的翻译更涉及两种模糊语言体系和各种不确定文化因素的转换。本文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各种语用模糊现象的定义、区分和翻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所采用的翻译方法进行讨论,旨在探讨文学作品中语用模糊翻译的难题及提出作者自己的看法。

语用模糊 语用等效 翻译 文化语境

一、语用模糊及其翻译研究现状

自1979年和1980年伍铁平[1](P21-55)以《模糊语言初探》和《模糊语言再探》两篇文章开启了中国模糊语言学的新里程以来。这是从语言语义层面研究模糊学。苗东升[2](P21-56)在《模糊学导引》也列出一章专门讲解模糊语言。

关于模糊语言的翻译,多位学者都给予过关注,如穆雷[3](P66-69),用模糊理论对译文进行评估分析。吴义诚[4](P18-23)提出模糊性是文学翻译的一种取向。张成柱[5](P19-21)对模糊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做出了分析,指出文学翻译的审美过程是对原作语言的模糊神化。以及后来文旭[6](P5-8)、赵彦春[7](P8-13)对语义模糊的翻译对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具体的翻译对等原则,如模糊对应模糊、模糊对应实体等。另外,在黎千驹[8](P32-45)的著作中也涉及到一些语用模糊的翻译问题。专著中还有曾文雄[9](P53-58)的《语用学翻译研究》,对语用学所涉及的内容的翻译做了简单探讨,以及希基(Leo Hickey)[10](P10-24)在其著作中也对语用学的相关内容做了翻译方面的探讨。这些文章或著作都要么是对模糊语言的翻译研究,要么是对语用学的翻译研究。在语用模糊翻译这点上还是没有一定的交集。语用模糊翻译主要是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模糊意义的翻译转换。所以既涉及到语用学翻译,又涉及到语言模糊的翻译转换。本文试图在此两方面找到一个良好的结合点。

二、文学作品中语用模糊表达翻译要点——语用等效

语用模糊一直以来都被当成一种交际手段。探讨语用模糊也多限于分析会话中的言外之意。有学者认为:言语行为理论不适于用于分析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中的话语都是作者精心构造的,与日常话语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文学作品为塑造人物而采用的精炼语言也是社会交际的一个反应。作者为了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通常会为人物安排特定的话语以反应其性格特征,其表达方式,选词用句受到一定社会背景制约。不管是原作者与原语读者进行的思想交流,还是译者与译语读者进行的交际,目的都是为了以一种“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姿态来让读者最大限度地接受该作品。所以,在这两个交际过程中,语用模糊常常被用来拉开生活与艺术美感之间的距离,使平常的食物产生一种模糊的距离美。提供恰到好处的信息,不管是由于信息源不够准确还是缺乏足够的信息,利用语用模糊可以让对方自己揣摩信息的质和量的可靠性,避免自己断言,以减轻自己为此将负的责任,也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而在文学作品中,是为了让文学读者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欣赏作品,也展现了作者的文采、幽默和艺术境界。

茅盾讲过: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11](P353-354)。这句话强调的核心是文学翻译的重点在于传达相似的艺术效果。而文学语用模糊翻译是集文学翻译和语用学翻译为一体,还要充分考虑传达模糊艺术效果的一种翻译方式。其核心是关注语境,包括文化语境、上下文语境等的前提下,考虑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相互干涉的动态过程,将原文的文学价值和语用效果尽最大努力传递到译文中,追求译文在各个语言层面传达和原文一样的相等语用效果。总之,文学语用模糊翻译的核心就是语用等效,这种等效体现在语音、词汇、语句和文化层面。

(一)语音层面的等效

尽管中文和英文在语音系统上存在很大的差别,但语言本身具有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就像音乐一样,传达给人的美感远远甚于字面。比如诗歌。在文学作品中,模糊音效也是具有一定意义的,要么是像头韵、双关之内的修辞美,要么是传达出来的模糊意义。在翻译的时候译者还是应该尽量的把原文中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语音转换到译文中。例如:

例1:张先生道:“德国货总比不上美国货呀,什么博士![12](P93)

Mr.Zhang said,”German goods don’t measure up to American ones.Some doctor!”[2](P94)

此例中在语音上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什么博士”四个字传达的言外之意也是模糊的,但是结合上文的情景语境得知,张先生对于方鸿渐的表现非常不满意,与自己原先期待的博士相差甚远,所以才发出“什么博士”的感叹,旨在贬低方鸿渐,而不在于疑问。因为张已经确定方是不合格的博士。在翻译的时候,译者准确把握了这一点,没有译成“what kind of doctor is he?”这样的问句,而译成“some doctor”一样的断定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也保留了原文的言外之意。而“什么”和“some”读起来又是谐音,可以说音形义三者兼顾了,把原文的模糊形式和意义也译的很传神。

(二)词汇层面的等效

从词汇层面看,作者会通过一种词性活用或者使用一些模糊词汇来传达语用模糊。一般在应用这种方式来表达的时候不一定是出于传达模糊意义的目的。但这种重要的创作手段可以使表达显得新奇,延长读者的思考时间,也就是延长读者的审美过程,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吸引力。也可能是出于修辞的目的,比如为了传递委婉、含蓄、幽默等。下例中:

例2:又是一位宝贝!跟那诗人做朋友的,没有好货。[2](P154)

Oh,another jerk!If he’s a friend of that poet,he couldn’t have much on the ball.[13](P155)

以上一例是一个反语的修辞手法,如果不考虑上下文语境,“又是一位宝贝”看似在夸奖某人。在前文中方鸿渐对于来苏小姐家拜访的曹元朗,自称为诗人,还在大家面前显摆自己的诗作一事甚是鄙视,从头到尾讽刺不断。所以这里的宝贝,就不是真正的“宝贝”了。“jerk”和后面的“have much on the ball”都是英语里面的俚语,jerk是白痴、笨蛋的意思。Have much on the ball本来指棒球赛或网球赛中击球有力,这里意指曹的诗没有什么艺术可言。这句话在翻译中译者做出了调整,将原来的语用模糊明晰化了。将隐含的言外之意都翻译了出来。不过俚语本来就带有一种幽默的效果,译文和原文在修辞上还是做了一定的互补。

(三)句子层面的等效

在传达意义上,句子可能是最完整的一个单位了,既能自己提供一定的情景语境,又能一次性把意义传达的完成。在语音和词汇层面不能达到的相等效果,可以在句子层面做一定的调整。语用模糊也可以在句子内部得到体现,而不是体现在单一的语音或词汇上。例如:

例3:他说的“让她三分”,不是“三分流水七分尘”①的“三分”,而是“天下只有三分月色”②的“三分”。[12](P220)

The“threeparts”referredtoin“giveintoherthree parts”wasnotthe“three parts”of“three parts water,seven parts dust,”but rather the“three parts”as in“There are but three parts moonlight in all the world,”which simply means total surrender.[2](P221)

在此例中,对“三分“进行了重复。译文也模仿其进行。原文比较好理解。两个“三分”意思不同,都具有比喻意义;“三分流水七分尘”中,三分占了少数,但和七分共同构成整体,说明三分还是有一定重要性的。而“天下只有三分月色”则突出了三分就是全部。周经理说自己总是让老婆三分,其实是为了掩饰自己怕老婆,嘴上却不承认。原句是朗朗上口的谚语,而直译到英文中,却传达不出来相同的模糊含义,甚至让译文读者理解字面意思都困难。所以译者在最后补充了一句话,成了点睛之笔,道破了其中隐含的言外之意。虽然在修辞上起不到原来的效果,但是这种直译保留原文形式,加上解释有助于读者理解的翻译方法倒是一种有效的翻译方法。

(四)文化层面的等效

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民族性等特征。不同民族的文化势必存在巨大的差别。但如果从等效的角度来看,人类具有相同的表达世界的能力,或许方式有所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在一种语言中能表达出来的东西,在另一种语言中也同样能表达”。虽然并不一定是完全等值,但通过形式和内容各方面的得失互补,可以达到一种等效。这也是支撑可译论的一个重要依据。语用模糊要达到等效,在文化层面就必须寻找一些共同点,要么是相同的形式表达相同的文化内涵,要么是不同的形式表达相同的文化内涵。如果既能兼顾模糊的形式,又能传达相同的语用模糊的含义,那就属于上乘之作了。比如下例中:

例4:他只等机会向她声明并不爱她,恨自己心肠太软,没有快刀斩乱丝的勇气。[12](P164)

“He,on the other hand,was waiting for a chance to explain that he did not love her,and wished he weren’t so tenderhearted and could be courageous enough to cut the Gordian knot.[12](P165)

原句中“快刀斩乱丝”是一种模糊修辞,比如做事果断坚决,“Gordian knot”则是源出古希腊传说的成语,用来指“难以解决的、棘手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文化含义。而cut the Gordian knot便指干脆利落地解决复杂问题。二者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含义。在表达意义上也是相同的。“丝”和knot“结”都是具体的东西,但整个成语搭配在一起就产生了模糊的含义,让人产生的联想也是形同的。这样的翻译无论从形式还是含义上都是达到了等效。有时候形式上面可以做出一些改变,但是所蕴含的意义还是一样的。

以上从各个语言层面讨论了语用模糊翻译的核心等效翻译的表现形式。不管是最小的语音到最大的文化层面,语用翻译追求的都是一种等效,即把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感尽量传递到译文中,让译文读者也能体会这种模糊美感。

三、结语

在文学语体中,模糊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文学创作具有模糊美,文学翻译就是用目的要来再现这种美,构拟原语的模糊美或再现原语的艺术效果。但是由于英语和汉语的模糊美感的价值功能和审美效应均存在强烈反差,所以探究模糊语言美学效果在翻译中的遗失和补充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分析《围城》中各种语用模糊现象的翻译,得出在将文学作品中的语用模糊现象翻译到目标语中的处理方式,强调了语用等效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文本及背景的分析,也有助于读者对《围城》英译本的阅读和理解。

注释:

①此句出自苏轼《水龙吟》中的诗句“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意为三分付之于流水;七分归之于尘土。

②此句出自唐代诗人徐凝的《忆扬州》,意为扬州占尽天下美景。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苗东升.模糊学导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3]穆雷.用模糊数字评价译文的进一步探讨[J].外国语.1991(2).

[4]吴义诚.模糊——文学翻译研究的一种取向[J].外国语.1996(5).

[5]张成柱.模糊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J].中国翻译,1989(2).

[6]文旭.语义模糊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6(2).

[7]赵彦春.语义模糊性与翻译的模糊对等[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4).

[8]黎千驹.模糊修辞学导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9]曾文雄.语用学翻译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5).

[10]Hickey,Leo,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11]茅盾.直译顺译歪译.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2]钱钟书(凯莉,茅国权译).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H059

A

1007-9106(2017)07-0157-03

郭亚银(1985—),女,甘肃中医药大学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ESP教学;路东平(1966—),男,兰州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与跨文化等研究。

猜你喜欢
围城文学作品层面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围城》围住的从来都是心
“围城”内外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围城”之战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谜城》:走出自我的围城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