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英,赵 健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a人事处 b党委宣传部,济南 250103)
志愿服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的重要载体
李玉英a,赵 健b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a人事处 b党委宣传部,济南 250103)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大学生是志愿服务的重要群体,正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是当前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重要抓手。
志愿服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2016年7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8部门印发《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中提出:“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1]大学生是志愿服务的重要群体,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是当前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重要课题。
1.志愿服务的内涵
共青团中央《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中对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精神作了较为精确的阐释:“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自愿为国家、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2]志愿服务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在国际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志愿者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1985年12月1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自1986年起将每年的12月5日定为国际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志愿者日,促进了志愿服务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公众的道德文明素质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也从最初自发做公益、做义工等利他助人的个人行为,逐步推广到志愿服务组织等发起的扶贫济困、助老助残、社区服务、生态建设、大型活动、抢险救灾、社会管理、文化建设、西部开发、海外服务等领域。突出表现在2008年的汶川抗震救灾以及北京奥运会的会务组织和服务工作等。近年来,在民政部、共青团中央等相关部门的大力倡导下,志愿者组织和人数不断增加,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志愿者分布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社会新风尚的靓丽风景线。其中,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义务支教等青年志愿活动更是形成了规模,并在全国逐步形成了良好示范效应。
2.志愿服务的时代价值
志愿服务作为名词属于“舶来品”,学界普遍认为是来源于宗教的慈善理念,但一经传入中国即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社会各界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其原因主要是志愿服务在我国有着良好的文化基础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一,志愿服务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蕴含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中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结合时代条件深入挖掘和阐发,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志愿服务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4]中国古代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些主张都已成为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美好的道德理念为志愿服务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第二,志愿服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志愿服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着高度一致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高度凝炼的24个字体现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是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提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5]“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是“是美好的道德行为和重要的道德实践,”[6]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个人层面价值追求的生动实践。今天面对思想意识多元、文化生活多样的社会现实,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靠抽象的概念灌输和说教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只有将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认同它,才能找到归属感,并逐渐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志愿服务的自愿、无偿和公益性、实践性等特点,其起源于民间,发展于社会组织的特性,从实践层面较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到社会公众中,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示范引领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广大的志愿者正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
第三,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成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开展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是加强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7]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各种社会矛盾叠加,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在精神文化层面,思想意识多元,文化生活多样,给人们尤其是普通民众带来了认同危机,而在社会生活层面邻里之间、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信任危机。如何做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共同推进、协调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必然要解决的课题。“志愿者组织是非营利性组织,是处于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组织,志愿服务能够增进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之间的沟通,可以减轻并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从而消除由于社会群体分化所带来的矛盾。”[8]在全社会倡导志愿服务精神,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形成“人人助我,我助人人”的全民志愿环境,不仅是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党和国家对志愿服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必将会在我国得到快速的发展,并在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增进人民福祉等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1.大学生已经成为志愿服务的重要群体
自1993年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开始以来,经过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达到4000多万人,大学生是青年志愿者的主体,在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民工子女关爱行动、阳光助残、暖冬行动、大型赛事服务等品牌项目中成为骨干力量。西部计划成为大学生中影响力较大的服务项目。据统计自2003年实施西部计划以来,有16万多名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22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100多个县开展志愿服务,累计派出近万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大量志愿者服务期满后选择继续扎根西部、扎根基层、扎根民族地区和艰苦地区。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华中农业大学徐本禹放弃读研到贵州大山支教,在他的带动下,华中农业大学组建了“本禹志愿服务队”。2014年受到习近平回信赞扬的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带着户口去边疆,10几年如一日,用奋斗谱写了壮丽的青春。而今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和重要实践行为。2016年12月,由团中央、民政部和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举办的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由传统的好人好事发展到更加关注解决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节水护水、社区服务、网络文明、公益创业、理论研究等,大学生志愿服务得到了持续较快的发展,为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2.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热情高,精力旺盛,容易形成团队效应,社会影响力大,有力地促进了志愿服务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志愿服务不规范、不持续、功利性强等。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学校层面缺乏顶层设计。高校的志愿服务常常是作为一次社团或者班级活动,项目单一,服务简单化,不能形成项目化运作。往往形式大于内容,参与者对于服务的对象、开展的工作不了解,其服务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如每年九九重阳节,有的地方敬老院,会有多批志愿者到来,敬老实成为“烦老”,有的贫困地区小学,接连收到大批受捐助的衣物,因一时无法处理而成了负担。二是作为个人层面,参与者动机参差不齐。高校大多数学生是自愿参与服务,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参加活动出于功利。为了交朋友,为了入党加分等目的。当服务活动比较辛苦,或达不到自己的预期目的时会中途退出,造成人员不固定,活动不能持续开展。同时,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长期在家人的呵护下长大,自我意识强,但缺乏奉献关爱他人意识,尤其是处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学生,常与网络为伴,蜗居在宿舍,不愿意参加社团活动,造成整体参与率较低。三是作为社会层面,缺乏志愿服务的良好环境。做好事会不会被误解,路遇老人摔倒“帮不帮”、“扶不扶”等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了许多人面对做好事望而生畏,退而却步。当今社会无论是从服务文化上,还是从法律保障上都与人们的期盼有所差距,这些也都影响到了大学生和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3.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
办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主要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主要建设者。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求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大学生所处的是一个意识形态多元、思想文化多样、社会生活多变的时代。在国际上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把价值观渗透作为腐蚀青年学生的重要内容,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为西方意识形态的传输提供了条件。在国内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交换原则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浸染着大学生的心灵。面对新形势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环境等,成为高校必须研究的课题。志愿服务精神的时代价值,以及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为高校以志愿服务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抓手打下了基础,党和国家对志愿服务的高度重视更为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提供了条件。2014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中提出:“鼓励在校学生人人参加志愿服务,可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折算成社会实践学分。”[9]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对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也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应给予自行开展志愿服务的学生全面支持,扶持志愿服务类学生社团建设,并将志愿服务纳入实践学分管理。”[10]加强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管理,深入研究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专业化、持续化发展成为必然。
1.大力弘扬志愿服务文化
文化是软实力,在全社会尤其是高校形成良好的志愿服务文化,是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基础。要在全社会加强志愿服务文化的宣传引领,加深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形成良好的文化舆论环境。如近几年开展的评选感动中国人物、寻找最美乡村医生、乡村教师等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高校应借势而为,乘势而上,将志愿服务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利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深入解读志愿服务精神,通过组织论坛、讲座、报告会等,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的成功案例,通过在校园中建设历史文化长廊,开设历史文化讲坛等,讲述中国古代善行义举故事,通过每年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等,引导大学生敬业好学、助人为乐、奉献自我。同时,发挥教职工的以身示范作用。通过党团组织、工会妇委会等组织广大教职工开展系列志愿服务工作,参与社会活动,以身示范,营造“我志愿服务我光荣”的教育氛围。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志愿服务的文化自觉,使更多的青年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
2.加强顶层设计
加强组织管理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要健全组织,配强力量,精心设计,规范服务,形成志愿服务的教育作用和社会效应。首先要发挥各级党团组织的作用,加强校级志愿服务组织的建设与管理,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在新生入学教育、社团活动中,加大志愿服务精神的宣传,扩大志愿服务社团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参加志愿者协会。其次,将本校的志愿服务纳入全社会志愿服务的大系统中,与各级志愿服务组织保持良好的联系,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为不同爱好和技能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服务工作,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第三,要加强项目化运作,形成品牌效应。志愿服务要持续长期化发展,仅靠学生自发的社团活动难以为继,高校要结合学生的特点,紧跟社会需求,精心设计服务项目,有条件的学校可发挥社会工作者在组织策划、项目运作、资源链接等方面的专业优势,采用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的服务模式,开展规范化的社会化服务。笔者所在的学校,一方面组织志愿者参加团中央的服务项目,无论是西部计划,还是义务支教、暖冬行动等都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尤其是在西部计划中,十几年来按照团中央的要求,早宣传,早发动,通过笔试面试等层层选拔最优秀的学生到西部服务,志愿者取得的成绩既受到了服务地的好评,也影响到了新一届学生的踊跃参加。另一方面学校发挥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优势,利用专业特长,多年深入社区、留守儿童学校等开展志愿服务,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第四,加强制度保障,保护大学生志愿者的合法权益。作为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志愿者,高校要做好制度设计,列出专项经费,为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提供设施设备、生活条件和人身保险等,解除大学生志愿者的后顾之忧。
3.加强人员培训
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持续发展的根本。高校的志愿服务之所以出现“扰民”的负面效应,原因在于多数学生是凭热情、兴趣参加活动,没有充分研究被服务者的真正需求。改变这一现状的根本作法,是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精心研究被服务者的心理和生活需求,做到专业化服务。高校是人才济济的地方,有良好的师资条件和人员优势,要加强对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建立服务标准体系,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长,组建不同的服务团队。请专业教师对志愿服务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提出服务要求,通过培养培训达到必备的服务技能。
4.建立认证激励机制
志愿者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是自觉的奉献行为,从精神上给予激励则会起到更好的引领作用。为保护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鼓励更多的青年学生参加到志愿服务活动中,高校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实践学分,将志愿服务作为重要的实践课纳入学分管理。制定服务记录卡,对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做好记录,记录服务的时间,按照时间累计,定期评定星级志愿者,并形成认证升级制度,高校和用人单位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作为评优、入党、考研、就业的重要加分项之一,让志愿者的付出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可,并对志愿者服务的成功案例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社会影响力,让志愿服务精神进一步得到彰显。
5.探索互联网+志愿服务的新模式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是高校志愿服务加快发展的助推器。高校是青年志愿者的聚集地,青年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通过网络和各种新媒体手段开展志愿服务精神的宣传、发布志愿服务信息、招募志愿者、进行志愿者培训等,能够提高信息交流与互动的效率,打破围墙,扩大视野。同时,可以通过志愿者社区交流平台,发布志愿服务的成功案例,互相分享志愿服务的心得和体会,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最终实现共同的愿望,我志愿我光荣。
[1]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EB/OL].http://www.wenming.cn/specials/zyfw/zcfzzyfwzz/2016jujiao/201607/t201607 11_3512498.shtml.
[2]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EB/OL].http://www.wenming.cn/zyfw_298/zlk/201312/t20131227_1662994.shtml.
[3][7][9]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2/26/c_119519212.htm.
[4]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G].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201.
[5]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5/05/c_1110528066.htm.
[6]刘海春,姚岱虹.会治理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 2014,(6):87-90.
[8]肖华,欧飞燕.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对策[J].新西部(理论版),2015,(15):119-120.
[10]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0/201503/185406.html.
(责任编辑:孙书平)
Voluntary Service: Important Carrier for the Education of Core Value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LI Yu-ying
( Shandong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Jinan 250103, China )
Voluntary service, a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progress for social civilization in modern times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innovation of social governs system, and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carrying forward the splendi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ulfilling the socialism core values as well.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are an important group for voluntary service. Facing up to the status of voluntary service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constructing the long-term mechanism are the grasps to cultivate and fulfill the socialism core values in universities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pertin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oluntary service; university students; core values
2016-12-22
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网络社交平台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15CQSJ10)阶段性研究成果
李玉英(1966-),女,山东邹平人,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赵健(1980-),山东阳信人,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1008-7605(2017)02-004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