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中共云南省玉溪市委常委、红塔区委书记
按照中共云南省玉溪市委、市政府打造“科教创新城”的构想和部署,红塔区作为全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必须担负起建设玉溪市“首善之区”的责任,把红塔区打造成科教创新城核心区和示范区、跨越赶超的增长极。
加强科技创新园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以提升服务能力和拓展功能、聚集科技创新资源和创业要素、增添创新发展新动能为重点任务,抓好科教创新城核心区、各功能园区的科技创新园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推进研发机构、孵化器、加速器等的政策、环境、机制建设,在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和全省重要“双创”基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充分发挥“首善之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把红塔区创建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和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
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围绕红塔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成长型产业和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解决产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发展的技术瓶颈。重视核心技术研发和先进技术应用,构建核心技术形成、培育、发展、应用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完善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培育一批由高端产业引领、具有创新发展实力和国内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为红塔区创新驱动发展增添新动能。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国家、云南省、玉溪市创新政策为指导,建设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网络信息化交流手段为支撑的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技术转移服务暨中小企业创新支持系统。将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完善和落实支持企业创新的普惠性政策,扩大政策覆盖面,深入挖掘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组织协调科研机构及金融、法律等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解决技术创新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中小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培育一批掌握行业“专精特新”技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催生更多高新技术和创新型企业,为全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推动园区创新提质增效。积极促进园区科技、人才、政策等要素优化配置,完善从技术研发、技术转移、科技企业孵化到产业集聚的创新服务和产业培育体系,打造省级、国家级创新平台升级版,形成若干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特色优势明显的产业聚集区。结合红塔区农业特色优势,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省级、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培育壮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构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体系,使农业科技园区成为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农业农村创新创业服务集聚区和现代农业科技辐射源。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玉溪行动计划,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卷烟及配套、矿冶及装备制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盘活存量,增强动力。推广应用数控技术和智能装备,重点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省内行业领先,以研和数控园区为核心,建成1个有较大规模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成为全市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和开放型农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和农村电子商务行动,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延伸农业产业链,努力建成全省最大的高原特色农产品集散中心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的思路,推进“旅游+”医疗、养老、康体、体育运用互联网手段创新拓展旅游市场空间。以红塔工业园区为核心,构建信息产业支撑服务体系,努力把红塔区建设成为面向全市乃至全省的信息服务基地和“泛印度洋数字经济先行区”。扶优扶强通力物流、活发物流等企业,加快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加强与上海新跃、成都传化等物流企业合作,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发展多式联运,推进物流标准化试点示范,构建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性现代综合物流枢纽。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服务经济“倍增”计划,利用新技术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改造提升餐饮、住宿、商贸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外包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依托国家信息消费、信息惠民、宽带中国等试点城市及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落实对注册成立专门从事生产性服务业的企业给予奖励政策,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品质化转变,将红塔区打造成为全省现代服务业面向西南地区主要承接区。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探索网上交易模式,推进电子商务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领域的发展。搭建公共电子信息服务平台,加快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不断降低物流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注重培养引进各类人才。加快推进“科技+教育(科研院所)+产业”深度融合,使人才智力和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力。大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方式和办学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设置、师资质量、办学环境,促进玉溪二职中和玉溪工业财贸学校合作,共建优势专业,培养汽车及其配件高端制造业技术人才。整合政府、行业、社会机构等各类资源,围绕红塔区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需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适应多样化、差异化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体系。依托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重点打造一批社会培训品牌,开展多种形式的短期技能培训、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和普惠式技能提高培训,加强贫困人口、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紧缺技能人才,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促进就业、保障民生发挥基础性作用,把人口就业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立足实际做强基础教育。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大力促进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充分利用小学集中办学后的剩余校舍和富余的公共资源改建校舍,发挥政府引导资金的拉动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和有资质的人士举办行政村幼儿园,引导和支持更多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实现“每个村(社区)有普惠性幼儿园、乡(街道)有公办幼儿园,区有示范园”的目标。全面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深化“学区建设”,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实现学区内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采取以优带差、以强扶弱、多点执教等形式,实现优质学校、农村学校一体化发展。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优质发展,加快实施新玉溪三中建设,稳步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需求。推动普通高中晋级升等,引导普通高中积极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主动探索高考改革和特色发展之路,寻找教育教学质量的新增长点。
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拓展增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借助高校资源,加快合作办学步伐。推进新玉溪三中与国内知名学校合作,推进玉溪八中、玉溪四小与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合作办学。鼓励国(境)外教育机构与红塔区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合作,鼓励名校、名企、名人到红塔区投资兴办优质高端的民办学校。实施好玉溪二职中与老挝等国家的教育合作项目,逐步构建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扩大留学生规模。加强国外智力引进工作,鼓励全区普通高中、职业学校、中小学聘请一定数量的外专外教,实现资源共享。完善配套政策,多渠道吸引国(境)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基础教育培训机构到红塔区设立分支机构,进行项目合作。支持职业学校大力实施合作办学项目,教师到企业实践和学生顶岗实习基地,鼓励职业学校与具有跨境经营业务的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形成创新动能有效支撑。落实中央、云南省、玉溪市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要求,以生产要素的流动、重组和优化配置为重点,坚持综合施策、分业用策,最大限度做到有效供给,提高要素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交易平台,促进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有效聚集,鼓励知识、技能、管理等各类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健全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营造便利化法治化发展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和监管制度改革,优化对新兴经济领域市场主体的审批服务,优化管理服务流程,精简投资项目准入阶段有关手续,完善以负面清单为主的产业准入制度,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新机制。深化园区实体化改革,加快管理体制机制和模式创新,把园区建设成为创新型产业集聚发展主阵地。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加快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建立信息对称机制,实行部门数据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强化政府采购支持创新机制,适当加大对初创企业提供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采购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