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董晓波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近年来,中央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尤其对我国农业迈上新台阶后,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生产成本攀升、农业资源环境难以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大及国内农产品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等根本性问题和阶段性特点,提出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适应新常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重大举措,并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行动指南和工作主线加以落实。准确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内涵要义、科学方法,对推进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重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遵循结构调整这条主线。要顺应国际化、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增强的发展趋势和新的市场需求,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科学认识云南低纬高原农业自然特点、产业特点、功能特点、区位特点等特色和内涵,充分利用云南高原低纬光热条件好、立体气候特、生物资源多、生态环境优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挖掘农业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的路子,在“特”字上做文章,在“特”字上找出路、要效益,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围绕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历史机遇,重点加快建设壮大茶叶、蔬菜、水果、花卉、马铃薯、坚果、咖啡、中草药等一批特色农业生产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树立大农业理念和大食品观,进一步优化品种和种植结构,推动结构调整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提高优质水稻、优质饲料和小杂粮生产种植面积,稳步提高产量品质,调减非优势粮区和非优势粮食品种。利用山地资源、草料资源和地方畜禽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奶业,加快生物资源、淡水渔业、林下资源等特色产业的开发,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促进农林牧渔协同发展,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抓住产业发展这个重点。云南农业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但在优质产品和品牌建设挖掘上空间很大。要支持农产品走开发型、创新型和绿色化、信息化、高端化“两型三化”之路,以全产业价值链为核心,推进云南农业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构建外向型现代产业体系。一要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统筹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纵向上延伸产业链条,增值增效。加强农产品物流、仓储、冷链运输、绿色通道建设,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改变单一供给,加快农产品转化,提高附加值高的产品。二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农业的基础性产业作用,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充分发掘农业在产品供给、市场活跃、劳动就业、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等多功能性,拓展空间和领域,更好地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横向上加厚产业带,重点加强农产品和生物资源产品精深加工,促进与第二产业融合,加强创意农业、全域旅游、休闲养生、“互联网+”及现代服务业等的发展,促进与第三产业融合,形成新的业态、新的模式、新的产品、新的产业,极大地拓展增值空间。三要加强农业企业培育和支持。牢固树立发展大产业和闯大市场的思想,在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培育、新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及推介等各个方面取得新突破,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经营向提高组织、规模化、产业化程度根本性转变。
坚持绿色发展这个方向。绿色是生命的本色,也是农业的底色。利用高原特色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品,增加绿色农产品供给,是其他省区没有办法复制的优势和特色。一要千方百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舌尖上的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一方面,要推进绿色生产方式。着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改进畜禽饲养方式,发展节粮型、卫生型畜禽养殖业,把化肥农药减量化、节水节能生产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秸秆还田、生物种业发展和轻便生产方式当作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和方向;另一方面,要加强农产品监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和健全检验检测体系、认证与标准体系、质量追溯体系、市场监管体系、进出口农产品监管体系、产品诚信体系、技术人才支撑体系等体系、平台和机制建设。二要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坚持生态优先,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现保护与发展并举,严格按照国家生态红线及生态功能区空间规划要求,进一步推进布局合理、生态环境友好、资源利用合理、要素配置协调、功能多样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经营模式,加强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力度,加大对生物多样性、珍稀野生植物和野生动植物原生境保护区建设,保障农业持续发展。三要加强生态修复。加强大江大河流域、重点水源区、高原湖泊、石漠化地区、矿区、水土流失、坡耕地治理力度,加强乌蒙山区、金沙江河谷地区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高稳产农田建设和山地生态治理,实施“沃土工程”与耕地轮休制度,提高耕地质量。
依靠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科技创新将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动力。一要调整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农业科技研究的重点由产前、产中环节转变为产后技术研究、多学科集成交叉应用,改变目前一套技术在不同区域和不同作物上应用的状况。二要营造利于创新和人才辈出的氛围。建立支持创新、鼓励冒险、容忍失败的机制,增强农业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工作自主性。出台科技体制改革在资源整合、科技评价、科技人员考核、出国交流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加大激励力度,激发创新活力。三要构建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和机制。创新推广体制机制,解决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问题,从体制机制上打破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分散、资源配置重复、分散、封闭、低效及计划、项目“碎片化”等体制藩篱,打破部门、区域、单位和学科界限。聚集、整合科技资源,形成新合力,在全省形成农业科研“一盘棋”工作格局、上中下游“一条龙”组织模式,构建多学科集成“一体化”协同攻坚创新的体制机制。
把握改革创新这个根本。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通过新发展理念、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经营体制及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来实现。要始终坚持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这个方向,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在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加快产品市场化价格机制形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全面深入改革中加以推进。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进一步激发农村农民创新创业活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推进供给侧领域的全方位变革,构建新的生产体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产品品质、总量和效益同增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