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裕,丁欣荣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 200137)
新媒介时代公安院校学员媒体素养教育研究
王秋裕,丁欣荣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 200137)
媒体素养教育是针对大众传播媒体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培育方法。它以培养人的媒体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建立获得正确媒体信息、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环境以其多元性、复合性、娱乐性、互动和虚拟性吸引着公安院校的学员,成为他们了解外部世界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化社会里,处在成长与发展关键阶段的公安院校学员应努力提高积极运用媒体的能力、学会正确地制造媒体产品、对无所不在的信息有主体意志和独立思考,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服务公安、奉献社会。
新媒体;公安院校;学员;媒体素养
随着大众传播业的迅速发展,传媒对公安院校学员的影响日益增强。互联网的普及使用,使得数字化的网络文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新兴的文化特征。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环境以其多元性、复合性、娱乐性、互动和虚拟性吸引着公安院校学员,成为他们迅速了解外部世界重要的渠道,并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习惯。媒介环境在为学员的生活和交往以及认识水平的提高带来便利的同时,其消极影响不容忽视。诸如现实与虚拟并存的媒介环境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的失调和网络人格的异化;沉迷于媒介之中,对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媒介环境中的某些不良信息造成信息污染等。这些问题影响着公安院校学员的正常社会化进程和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互联网新媒介化社会里,处在成长与发展关键阶段的公安院校学员应努力提高积极运用媒体的能力、学会正确地制造媒体产品、对无所不在的信息有主体意志和独立思考,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服务公安工作。开展公安院校学员媒体素养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他们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成功地开展了媒体素养教育,而我国这项工作才刚刚起步,媒体素养教育实践经验相对匮乏,理论研究尚待深入。目前我国公安院校无论在师资力量还是在学员的媒体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方面都还不够完善,因此在公安教育体系中导入媒体素养教育相关课程,开展相关实践,逐步丰富公安院校学员媒体素养教育的资源和经验,建立成熟的媒体素养教育体系,不仅有利于公安院校学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提升公安机关全体民警应对媒体的能力。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以及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新兴媒体在公安院校学员群体中的广泛应用,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今公安院校学员学习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员的学习与生活方式产生了多层影响。公安院校学员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并趋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因此,公安院校应加强学员的媒体素养教育,帮助学员提高运用媒体的能力。
(一)媒体素养教育的相关概念
媒体素养的概念相对宽泛,有关媒体素养教育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处于起步状态。
1.“媒介”与“媒体”。“媒介”与“媒体”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媒介”的词义为“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它包括记录、存储信息的实体(如纸张、胶片、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传递信息的载体(既包括播音器、发射机、电缆等有形载体,也包括光波、电波、声波等无形的载体)和信息的终端接受载体(如报纸、杂志、图书等纸介或放影机、电视机、收音机、电脑等),着重于物理形态的存在形式。“媒体”的词义为“指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如报刊、广播、广告等;新闻媒体”。它相当于“媒介组织”的概念,是指依托书籍、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介,把图文声像的信息进行有效组合、传播和营运,并对其拥有完整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机构,如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电影厂、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站等。在实际使用上,“媒介”与“媒体”的使用有越来越趋同的态势。
2.素养。素养在《辞海》中的解释为:(1)经常修习的涵养,也指平日的修养,如艺术素养、文学素养。(2)平素所豢养。“素养”这一术语是伴随公立学校制度的整顿而问世的,意味着学校教育所处置的公共知识和技能。可以说,它是表述准备参与公共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共通知识的概念。
3.“媒体素养”与“媒介素养”。按照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媒介素养”侧重于技术性,大致包括掌握各种媒介的特性和使用技巧,并能有效利用媒介来自己创造和制作传播产品的能力。“媒体素养”是指了解媒体自身如何运作,媒体的组织建构及其政治和经济上的各种微妙隐性关系,媒体如何架构现实等,从而对媒体所传递的信息进行思辨和解读,透视信息背后所隐含的媒体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给予正确的评估和选择的能力。学界中使用“媒介素养”与“媒体素养”有内涵上的一致性,两者的核心都是关注人在传媒活动中“素养”的提高。
新媒体素养主要包括“四个维度”,即对于新媒体的识别和理解能力、对新媒体信息的判断和质疑能力、参与和使用新媒体能力、对新媒体技术的创造和传播能力。总体说来,媒体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媒体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二)媒体素养教育发展概况
1.境外媒体素养教育发展概况。媒体素养教育是英国学者和丹麦教育工作者于20世纪30年代率先提出的一种教育主张。丹麦的一些教师开始倡导并尝试在中、小学开设媒体素养课程或讲座。至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官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介入,学校的媒体素养教育开始形成规模。媒体素养教育研究的历史既是文化发展的历史,也是媒体的社会发展理论的历史。它的起源于英国,成长壮大在加拿大、美国以及其他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很多国家都将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内,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已将媒体素养作为中小学、大学的正式教育内容,并陆续发展出许多教学模式及课程教材以供参考,媒体素养教育逐渐成为一种终身教育。在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对学校实施媒体素养教育作了规定,要求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开设媒体素养教育课程,或在有关学科中增加媒体素养教育的内容。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芬兰、挪威、瑞典、瑞士等国己将媒介教育正式纳入正规的教育课程,对中小学生进行普及教育。日本、印度、韩国等亚洲国家也开始结合自己的国情普及媒体素养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70年以来为推动媒体素养教育也进行了积极的努力,1978年就委托芬兰的媒介研究专家Sikrka Miknkinen设计了一项国际性的媒体素养教育方案。但总的来看,较为系统的媒体素养教育大多集中在大众传播业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的媒体素养教育则仍处于萌芽状态或尚未开始。
2.我国媒体素养教育发展概况。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较早进行了媒体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香港自20世纪90年代就有70多个机关团体投入媒体素养教育的行列,并且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地媒体素养教育网络。同样是在90年代初,台湾地区也引入了媒体素养教育,通过理念推广、政策确立和政策执行的过程,形成了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媒体素养教育网络。2004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了《新闻·传媒·传媒素养》一书,这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本针对大学生进行传媒素养教育的专著。该书介绍了新闻与传媒的基础知识,论述了传媒素养教育的基本理论及意义,既可用于有关专业人员的知识更新和学术探讨,又可作为大学生提高传媒素养的资料。2004年12月11日,共青团中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央文明办、全国妇联、教育部等7个部门在上海联合召开了“2004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论坛”。组织者还发布了《共同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媒体环境》的宣言,发表了《未成年人媒体素养教育行动策略研究》,这标志着我国对媒体素养教育的研究迈出了切实的步伐。
与研究相比,我国的媒体素养教育实践更为缺乏。现有的青少年教育课程中几乎没有媒体素养教育的内容,也没有一本针对学生的公开出版的媒体素养教材,更谈不上对其他人群开展媒体素养教育和这一教育的终身化。即使在学校开设的新闻类课程,也往往着眼于新闻采编知识与技能的培训。高校逐渐成为我国媒体素养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基地。2004年秋,上海交通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在中国大陆高校首开传媒素养教育课。2005年中国传媒大学开始招收媒体素养方向的研究生。
综上,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媒体素养教育的理论内涵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对于国外的媒体素养教育有冷静的思考和借鉴,但是对于媒体素养教育实施方面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的研究和实践案例还不多。
美国学者尼尔·米诺指出,媒体在今日社会无所不在,己无法与教育分离,教育与媒体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活的两大社会动力。媒体素养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核心,以帮助他们建立获得媒体信息、了解信息产生过程及目的为基础,培养他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的教育活动。所以,媒体素养教育的内容可以划分成两个层面:第一个是技术层面,让学员掌握参与、利用媒体的技术能力;第二个是思想层面,通过引导使学生切实了解应该养成怎样的媒体使用和参与习惯,其中批判性思考是媒体素养教育的核心。
(一)媒体认知是媒体素养教育的基础
媒体素养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媒介面貌是如何建构的。媒体并不是单纯地反映现实世界,也就是说,媒体呈现给受众的现实版本不是现实世界的本身,是经过少数人制作而成的信息,它肯定或多或少地含有制作者观点的潜台词;媒体信息含有自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它深深地影响受众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媒体信息是通过各媒体特定的语言和美学形式表达出来的,所以,受众懂得媒体特有的语言、语法、句法和修辞体系才能提高对媒体传播内容的鉴赏能力和取舍能力。媒体素养教育就是试图解构隐藏在媒介信息背后的机制,让学生了解为何会呈现这样的媒介面貌,从而更加真实地了解事件的原貌。
媒体素养教育的第一个层次是媒体认知,包括对于媒体性质、媒体信息、媒体法规、媒体道德、媒体与受众关系等知识的了解和学习。认知心理学认为受众的认知过程,是由“客观现实”到“媒体现实”或“符号现实”,再到“心理现实”的过程。受众对于媒体信息的接收是源于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而媒体信息是受众认知现实世界的重要信息源,受众通过对媒体信息的认知,进一步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从而影响到现实生活。
(二)媒体分析与辨识能力的培养是媒体素养教育的中心环节
媒体素养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辨析信息传播者的传播意图。媒体本身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产物,媒体是意识的载体,意识不可避免地带有国家、阶级和阶层的烙印,代表着各个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所有的媒体产品不可避免地都含有意识形态或透露某种价值观,比如宣扬生活方式或价值理念,并传递两性、种族、职业、年龄等各个层面的文化内涵。媒体在政治及社会层面上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对媒体信息进行分析时,学生要做的不仅是发现信息中含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更要清楚自己所追求的生活方式、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对于信息中所传达的不同的观点采取包容的态度,并能理性地决定自己是全盘还是部分接受该观点,是否要对自己的价值观念进行调整。
学界普遍认为,人们会产生新的认识需求主要是由于主体认知结构中的信息结构和知识能够不断地找到与之相匹配的信息,并得到激活。在完成对新信息的识别后,原来贮存在大脑中的相关认知图式便得以激活,并对新旧信息进行比较分析:熟悉的信息成功地实现准确的匹配和分类,高效迅速地纳入认知图式,并作为新的模式进入记忆,改变有关的原型;而对于那些不具有相应知识经验的信息,受众会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将其筛选出局,或加以诠释。媒体分析和辨识是建立在媒体认知的基础上的,因而和媒体认知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主要是针对媒体和媒体信息两者进行的。相对于媒体认知来说,媒体分析和辨识更强调受众的主动思考与判断能力,可以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式来进行媒体分析和辨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实际上是信息传播的参与者,既扮演着信息接受者的角色,也扮演着信息生产者的角色,因而问题的提出可有双重或者多重的角度。
(三)良好的媒体参与和使用习惯是媒体素养教育的主要目的
同样的一个文本,不同的受众可能会有非常歧异的感受,媒体素养教育应该尊重每个受众的观点。早在1940年,西方学者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大众传播一般只加强人们已有的观点,而不会改变其信念。受众对大众传播的各种内容总是会加以选择、判断,他们一般只接受那些与自己信念相符的信息。这是由于人们在接受任何事物时总是以自己已经先有、先见、先掌握的信息为基础,这种先有、先见、先掌握的信息,我们将其定义为意识的“先结构”。意识的这种“先结构”由文化艺术修养、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审美能力、生活经验、思想感情等内在因素构成。由于这些内在因素对于每个人是不同的,因而文化意识的这种“先结构”事实上各有不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文化意识的“先结构”。而这一事实导致的一个直接文化信息的接受现象,就是对文化信息的接受效果有明显的差异。面对媒体信息时人们会有不同的诠释与交互作用。
媒体素养教育的主要目的可概括成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媒体参与、使用习惯。首先,学生在与媒体或媒体信息接触时,其中的一些行为或观念会得到他们的认同,他们会将这些信息储存在自己的认知结构当中,可能在某些情境下对这些内容进行模仿。接着,在他们不断模仿的过程中,如果一直得到正而的肯定或支持的话,那么这个模仿动作就得到了强化,他们会保持这个动作,并慢慢将其转变成自己固有的一种行为;而如果模仿行为持续受到批评或否定的话,他们会进行反思,甚至避免这种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其实已经包含了行为产出的阶段。因而,媒体素养教育特别注重对于第一、第二个过程的引导。通过媒体素养教育,让学生在模仿媒体信息中的某些行为之前或在模仿过程中,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认识,分辨出哪些是可以、应该模仿的,哪些是不能够模仿的,而良好的媒体参与和使用习惯的养成则可以看作是媒体素养教育的成果之一。
当前,公安院校的学员已初步具有了应对传媒时代的基本素养。但我们也应看到,总体来看,公安院校学员具有的媒体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也就是说,公安院校学员不是通过科学的媒体理论指导以及系统的训练获得媒体素养,而是在日常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直觉感悟来培养自身的媒体素养。这种自发状态最直接的后果是当前公安院校学员媒体素养层次水平不高。这集中体现在学员虽然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但却无法对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及信息本身做出更为准确的评价,无法将自身的信息需求与媒体所提供的内容有效联系起来,使得他们不能有效地辨别信息的价值,也不能充分有效利用媒介资源。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公安院校学员媒体素养现状反映出的各种倾向性,对于学员人格的建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这种作用只是外在的、短暂的或是临时的,但久而久之,它会转化为心理上的内在的动因,成为影响公安院校学员决策和判断的主要依据。
1.互联网营造的“拟态环境”使学员习惯于生活在一种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脱离与现实外界的交流,价值体系难以得到较好的构建。美国著名舆论学家李普曼认为,由于人们活动范围的有限性,人们接触到的外部信息,除了较少部分通过亲身体验以外,大部分都是通过传播媒体来获得的,因此人们心目中的客观现实,其实不是真实的环境,只能是一种由传播媒体有选择地提示所构建的“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存在着差距。在网络建构的“拟态环境”里,由于信息获取自由、表达自由的便利,一些不良信息得不到有效管制,大量失真的、夸大的、甚至虚构的内容污浊了学员的思想,甚至使他们丧失对社会的信任,导致社会权威影响的进一步削减。
2.网络传播强调方便、快捷和即时效果,助长了学员的浮躁心理,易于形成急功近利的心理形态。网络传播具有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的特点,其包罗万象的信息一方面给学员带来了丰富的资讯享受和视听快感,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一种低俗、平庸、易于即时理解和吸收的“快餐式文化”的盛行。多数学员喜欢接受网络中轻松的、用语简明的、易得的快餐文化,而对于那些文化上深刻的、需要费心思索的内容往往难以接受。这种不良的消费习惯助长了学员面对事物的浮躁心理,减少了他们对问题做深层次思考的耐心,反映在价值观念上则是急功近利,追求即时的、立竿见影的成就。
3.网络中一些失真的、低俗的和平庸的炒作信息以及广告宣传,往往过度宣扬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不可避免地突出了极端消费主义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网络时代学员思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个性化的提升,这与网络宣扬的自由、民主、个性、时尚、新潮的消费文化是分不开的。在这种突破传统的意识形态影响下,学员的极端消费心态很容易膨胀,往往注重享受,更加追求自我实现。
4.传统媒体接触的“或缺”使学员人格的塑造缺乏平台。公安院校学员群体处于一种比较特殊的环境之中,一方面他们对传统媒体的选择普遍缺乏物质条件,使得许多学员无缘与传统媒介进行较好的接触,另一方面传统媒介自身也缺乏对学员这个特殊群体的吸引力,致使传统媒体在公安院校校园中一直处于一种“或缺”状态。传统媒体作为一种社会舆论监督工具本应发挥其教化功能,但这种教化功能并没有在校园里得到良好体现。由于传统媒体具有很强的“把关”行为,对信息的录用有一个严格的筛选过程,因此其在传播信息、教育大众、维系社会稳定方面具有权威的社会地位。但受各方面客观条件的限制,当今学员与传统媒体的接触机会较少,媒体的这种正统教育和把关功能在校园里呈现“或缺”状态,使学员的人格发展得不到较好的规范和引导。
网络媒体的崛起在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自由度等方面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同时,也把大量的未经筛选、辨别、评价的信息置于受众面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理性地区分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如何准确地选择符合自身信息需求的媒体内容,如何科学地、批判性地分析大众传媒所提供的信息,这些问题对当代公安院校学员的媒体素养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显然,这不是在自发状态下学员媒体素养所能应对的。因此,公安院校对学员开展系统的媒体素养教育,使其媒体素养由自发而自觉,依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卜卫把媒体素养教育的方法归纳为三种基本途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媒体宣传。在国际上经过多年的实践,通常将媒体素养教育的实施途径概括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即“三位一体”。但限于篇幅,我们主要探讨公安院校这一主要实施途径和载体。对于公安院校学员来说,学校是他们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公安院校是实施警察媒体素养教育的主阵地。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公安教育的核心在于警务人才的培养,而警务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警员素质的提升。公安院校媒体素养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体现出多层次、多阶段的特点,同时媒体素养教育涵盖的学科领域也很广泛,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因此公安院校应加强媒体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1.教师培训机制的建立。媒体素养教育的教师培训可以分为职前系统培训、在职短期培训和远程跟踪培训三个部分。职前培训是对于公安院校即将承担学员媒体素养课程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媒体素养的课程可以融入到已有的课程中,因而任课教师可能没有相关的经验和知识储备,需要进行系统的培训来弥补先天性的不足。
职前培训可以由公安部或各个地区的教育部门组织,由相关院校传媒专业、传媒教育专业、心理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的学者担任培训师,先分别就不同学科领域进行培训,然后再进行整合性的培训。培训时间可集中在寒暑假中,这样既有充足的培训时间,也不会影响培训师和受培训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在职的短期培训则是根据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同时也为不同的教育资源提供一个分享的平台,这种培训可以在学期进行过程中每个月或每两周组织一次。远程跟踪培训则是一种更加灵活的培训形式,通过建立相关网站、论坛或微信群的形式,提供教师在职培训。这种培训的参与者不一定是媒体素养教育课程的授课老师,其他课程的教师也可以参与,其覆盖面更广。
媒体素养教育的教师培训机制建立与完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团体的建立和发展,社会力量的辅助作用发挥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专业团体的建立和发展才能更快地推动学员媒体素养教育的研究,同时为教师培训提供完整的课程和教材,也才能让教师培训常态化和细致化。
2.教师培训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更新。鉴于接受培训的教师是要对学员进行媒体素养教育,因而培训内容的第一项就是让他们了解当今学员媒体素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培训的第二项内容是关于媒体和媒体信息的相关知识。培训的第三项内容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于任何学科来说,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都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学员媒体素养教育来说也是如此。
笔者认为,教育理念核心的部分是师生之间的关系,现阶段教育界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多持主体间性的观点。这一观点认为,教学活动中教育者根据自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经验,将其教授给受教育者;而受教育者则可以对教育内容进行理解和再加工,从而确立自己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这一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其中以课程教材为载体的教育内容构成了他们共同作用的客体。在教学过程中,学员作为发展的主体,发生了两种关系:一是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主体——客体”的对象性关系,这是学员的学习活动;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共同的教育内容为中介而建立的“主体——主体”的交往关系。教师要有主体间性的教育理念,首先要调整自己对于教师角色的认识:教师要丢弃讲台上“圣人”的头衔,成为讲台旁的指导者。当然,这一角色的转变有一定的困难:其一,长期以来教师已习惯了自己是课堂主角的角色定位,无法接受自己成为配角的角色转化,其实这中间存在着对于学习者身旁指导者这一角色重要性的低估。其二,学员也由于惯性,经常有充足的理由来抵触教师向具有指导性角色转换的努力。媒体素养教育的内容决定了教学需要学员的参与,但教师也应该认识到将教育理念落实到教育实践中的困难。
抛锚式教学方法作为一种适合媒体素养教育的新型方法,需要通过知识的传授、实际的操作演练等环节让教师适应、接受并运用。而讨论法虽然现在已经在课堂中很常见,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讨论法有很多不同的应用形式,比如“叽喳”小组讨论法,就是将班级的学员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就某个问题或从某个角度作简短的讨论;“核心组”和“鱼缸观察”讨论法就是将一部分学员作为核心组,扮演讨论组,而其余学员作为观众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在讨论结束后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不同教学方法的使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而要使媒体素养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学方法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
(二)建立媒体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高校的媒体素养教育可以概括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是以传媒为学科教学的专业传媒教育,另一种则是针对所有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而后者是我们所要分析和探讨的。目前,仅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少数公安院校开设了“媒介素养”课程。因此,我国现阶段的公安院校媒体素养教育还处于萌芽阶段,相关的课程体系尚未建立。
1.分析开设课程的条件。公安院校学员是文化层次较高,逻辑思维、知识结构、价值体系相对成熟的一个群体,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而且大学学习的自由度也相对较高。公安院校学员媒体接触较多,而与之相对应的认知、辨识、使用、参与等能力有待加强,这为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受教育对象。公安院校的课程设置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的学员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等方面的差异,让媒体素养课程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为多数学员所接受。
公安院校的专业情况和师资力量也是学员媒体素养课程开设所要考虑的重要条件之一。从总体上看,公安院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无论是在师资力量还是在媒体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将会成为学员媒体素养教育的骨干力量。但是目前仍然有部分公安院校在专业的设置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师资力量也较薄弱。因此,课程的开设要考虑到学校的实际状况,对于基础较好的公安院校,可以先进行课程模式的探索,成为学员媒体素养教育的实验基地,之后再将成功的课程模式进行全国推广;而对于相对落后地区的公安院校则可以通过与其他院校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开设课程。
2.安排多样化的课程形式。由于我国的公安院校学员媒体素养教育刚刚起步,正处于摸索阶段,其他高校的先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从公安院校的现状看,学员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也可以从是否与专业相关分为公安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笔者认为,我国公安院校学员媒体素养教育课程的形式不能单一化,既要有必修课,又有选修课,部分可以算是公共课,而有的课程又可以作为专业课的模式开展。诸如“媒体素养概论”之类的课程可以安排为公共必修课的形式,通过公共课可以让公安院校学员对于媒体、媒体信息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影视素养”、“网络素养”、“媒体法规”等更细化的课程则可以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对于条件不成熟的公安院校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讲座的方式先在学员中普及媒体知识。就公安院校学员媒体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来讲,笔者认为,不必要把它作为一个全新的学科而重新开辟课程,除了增加原先各个院校没有的“媒体素养概论”公共课之外,那些旨在分析媒体机构、媒体产品制作流程及技术之类的课程可以融入现阶段已有的课程,只要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即可。这样的课程安排可以省去重新设计整个课程体系的繁琐工作,也可以借由媒体素养教育更新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可谓一举多得。
3.采用尊重学员主体性的教学方法。公安院校学员媒体素养教育的开展能否取得成效不仅在于将其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同样重要。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让学员参与、融入到课堂中,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合适的教学方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笔者认为,公安院校的教师在学员媒体素养教育相关的课程中应该坚持让学员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更好地发现并发挥学员主体性的作用。对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过程,张耀灿等学者持这样的观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既不是起因于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客观外界因索在个体身上的消极反映,而是在主体实践过程中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过程中包括两个转化:一个是社会所要求的价值观念、政治观点、道德法规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意识,二是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意识外化为相应的行为和习惯。对公安院校的学员媒体素养形成来说,这种解释同样成立,因而加强学员在课堂中的参与,对于内化和外化这两个过程都有促进作用。公安院校媒体素养教育要秉承“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的理念,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员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学会反思,懂得自我教育。
在低温干燥地区,瓜类白粉病以有性世代的闭囊壳随病株残体遗留在田间越冬;在较温暖的地区,病菌以菌丝体在保护地(温室和塑料大棚内)的被害寄主植物上越冬。越冬后的闭囊壳一般在第二年的5月~6月份当气温20℃~25℃时释放出子囊孢子,或由菌丝体上产生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侵入寄主,造成初次侵染。子囊孢子及分生孢子主要借气流传播,其次是雨水。当条件适宜时,在当年初发病的部位上又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至晚秋,在受害部位再形成闭囊壳越冬。
公安院校媒体素养教育可以采用抛锚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抛锚式教学方法主要是将案例教学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其要求学员到实际的社会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问题,而不是听取经验的间接介绍和讲解。在实际情境中一旦确立了一个问题,整个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就被确定了(就像船被锚固定一样)。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课堂内容更加贴近学员生活,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分析和探讨当前的媒体热点,培养学员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
(三)发挥校园媒体和实践活动的辅助作用
学校课程按照其形态载体来分,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上文中提到的具体课程的安排属于显性课程,而校园媒体和实践活动则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存在。隐性课程对于学员的影响是显而易见,其对于学员媒体素养教育来说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1.校园媒体的辅助作用。学员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媒体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大众媒体、校园媒体和人际渠道。校园媒体与大众媒体相比,更贴近学员,发挥校园媒体的正向功能,对于提高学员媒体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的校园媒体主要有校园广播、校内电台、校报、校园网络四个部分构成,而这四个媒体则可通过相互配合的方式来辅助媒体素养教育的开展。校园媒体对学员媒体素养教育的多层次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从媒体认知角度来看,校园广播、校内电台、校报、校园网络可以开辟专门的版面,介绍与媒体相关的知识、法律法规等内容,从而起到配合课程教学的作用,加强学员对媒体的认知。通过开办诸如“媒体观察”、“名师讲堂”等节目,可以邀请专家和学员共同来扮演媒体观察家的角色,对媒体和媒体信息进行解读和分析,为学员检验和提高自身的媒体分析、辨识能力提供平台。校园网络则可以提供更多与媒体有关的资料供感兴趣的师生浏览、学习,同时也可以为学员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布自己的媒体作品提供平台。良好的媒体参与和使用习惯的养成是最困难的,校园媒体在此过程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活动的辅助作用。教育过程可以概括为“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循环过程,对于学员媒体素养教育来说,鉴于课堂时间有限,媒体素养实践的机会就需要在课余寻找,而校园活动为媒体素养的实践提供了机会。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网页制作、DV作品展示、摄影、影视配音、媒体评论大赛等活动使学员在实际操作中真正了解、理解媒体产品的制作程序、相关技术、传播流程等;学员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转变角色,成为一个媒体产品的制作者和传播者,能在换位思考中提高自己的媒体素养。
需要注意的是,校园活动的举办也可以借助社团和大众传播媒体的力量。活动的大型与否并不重要,关键是让更多的学员能够有实践的机会。各个社团可以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使校园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而大众媒体的参与,则可以使校园活动与媒体的关系更加密切,让学员媒体素养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同时学校也可以在促进媒体推出更多更好适合学员的节目和产品等方面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认为,媒介文化已经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的过程,将每个人都裹携其中,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之中,我们必须要“学会生存”。随着大众传播的迅速发展,传媒对公安院校学员的影响日益增强,在媒介化的社会里,无论是发达的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媒体素养教育都将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公安院校的学员在面对媒体时,必须有了解媒体、选择分析媒体、利用参与媒体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学员才不会被异化,不会成为媒体的奴隶,而是一个有主体意识的个体。
公安院校学员媒体素养教育的目的是把学员培养成高效的信息管理者、理智的消费者、负责的生产者以及积极的参与者。高效的信息管理者是指学员能够快速找到想要的信息,并将其纳入到自己的“储备库”中,下次需要该信息时能够第一时间调出。理智的消费者是指学员在面对媒体及信息时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不被媒体所构建的信息所迷惑,在做决定时客观理智,不盲从媒体中推崇的生活方式或价值观念。负责的生产者是基于在信息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创造者而提出的,在生产、传播信息时,学员要有责任感,不随波逐流、不散播谣言、攻击他人。积极的参与者是指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媒体,通过媒体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让媒体更好地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也通过参与媒体享受、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总之,媒体素养教育是一种基本素养教育,可以确保公安院校学员在信息的海洋中不迷失、不沉沦,并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王新,田明,李岩芳.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媒体素养现状调查研究——以河北省部分高校学生为例[J].科教文汇,2015,(5).
[2]岳希亮.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媒体素养的现状与培养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张媛媛.高校图书馆在媒体素养教育中的作用[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7,(3).
[4]陈丽娜.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何钢.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及其SDL学习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The Research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for Police College Students in Information Era
Wang Qiuyu, Ding Xinrong
(Shanghai Police College, Shanghai 200137, China)
Recently, with fast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and mass communication industry developing rapidly, the impact of the media on college students is increasing. Media literacy is an expande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kill that is responsive to the changing nature of information in our society. It addresses the skills students need to be taught in police colleges, the competencies students must have as we consume information in our homes and living rooms, and the abilities workers must have as we move toward the 21st century and the challenges of a global economy. The Internet era to the media environment with its diversity, complex, entertaining, interactive and virtual attracts college student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s defined as the development of skills to empower persons to be both critical thinkers and creative producers of an increasingly wide range of messages using image, language and sound. It is the skillful application of literacy skills to media and technology messages. In china,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s a new field. It’s the most significant part for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issue of how to change the media education from professional one to public training is not merely the first task for promoting quality education of police college students, but also one of the kernel problems for strengthening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an informational society. Seeing from the angle of the reality and the future, our country should develop it. Starting media education is the requirement of developing media technology.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ave been successful in developing a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and our work has just started thi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lack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yet to be thoroughly. The media in the Internet era of society, in the crucial stage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strive to improve the media’s ability to actively use, and learn how to correctly create media products, the information is ubiquitous on the main will and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better self-development, and serves the community. Students of Police College in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are the purpose of training them on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constructive access to the mass media resources.
The Media Environment; Police College; Student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D631.15
A
1008-5750(2017)02-0086-(11)
10.13643/j.cnki.issn1008-5750.2017.02.011
2017-02-09 责任编辑:孙树峰
本文系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2016年度校级科研项目“自媒体时代公安学员媒介素养培育研究”(课题编号:16xkx27)的研究成果。
王秋裕(1972—),男,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业务一分部巡逻教研室初级教官;丁欣荣(1967—),男,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业务一分部巡逻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