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南省曲靖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云南日报特邀理论撰稿人、本刊特约编委
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化对讲话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的认识,深化对讲话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基本要求的认识,在学深学透上凝聚力量,在落细落实上推动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党一贯重视从思想上建党,一贯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始终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的建设首位。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我们党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创造力的关键所在。
坚定政治站位,强化党的领导。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只有进一步把党建设好,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才能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夯实理论基础,拓宽发展视野。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条件下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我们强调重视形势分析,对形势作出科学判断,是为制定方针、描绘蓝图提供依据,也是为了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我们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面对成绩要保持清醒。成绩属于过去,奋斗赢得未来。应当看到,我们取得的成绩、形成的优势有些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稍一松懈就可能出现反转,甚至被别人超越。只有把这种干劲、闯劲保持住,把成绩进一步提高、优势继续巩固,才能开辟更加美好的发展新境界。我们既要在成绩中坚定信心,将之转化为奋进的动力,敢打敢拼,更要不断增强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积极寻找发展机遇,做到乘势而上、稳中求进。
面对问题要知危图安。持有终身之备,方无一朝之患。居安思危、知危图安,就是从平安中预见危机,从危机中发现契机,进而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唯有把情况想周全,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想清楚,从最困难处着手,多备几手、多想几招,着眼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做准备,才能确保有备无患、遇事不慌。
面对挑战要迎难而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必须在不断续写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新篇章中,迎难而上、砥砺奋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紧贴国情发展为要。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至关重要,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制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是科学谋划和推进改革发展各项事业的关键和根本,是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顺利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的条件和保证。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紧抓关键重点为先。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有机统一,妥善处理局部和全局、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既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注重从全局高度谋划工作,又准确把握和抓好战略重点,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抓准、抓住、抓好战略重点,是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获得全胜的关键。我们要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五大政策支柱、补短板防风险来把握发展战略重点,在把握每一个“全面”时,又要善于抓住重点,牵住“牛鼻子”。在兼顾一般矛盾的同时,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断增强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
紧扣民生服务为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我们要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这些突出问题入手,切实贯彻落实到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使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人民满意、百姓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按照新要求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表现,是高尚道德品质的综合反映,是良好工作作风的集中体现。精神状态好,就不会想事找不到感觉,干事打不起精神,成事拿不出办法;也才能增强解放思想的勇气,凝聚科学发展的智慧,提高强国富民的本领。党员领导干部肩负发展一方、造福一方的重任,精神状态如何,不仅直接反映其思想境界、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而且对广大干部群众产生明确的感染和示范作用,直接影响干部的工作状态,反映队伍的作风形象,决定工作的质量效率,关乎事业的兴衰成败。这种精神状态需要在学习中形成、在实践中锤炼、在落实中体现,真正把振奋精神状态当作一种党性、一种责任、一种境界,坚持干实事、干成事。
保持激越的前进势态。认真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的新特点,奋发图强、砥砺前行,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做到在增速换挡中不松劲,增强抗力,争取更大作为;在结构调整中不慌乱,增强定力,谋求新的突破;在动力转换中不迷惘,增强张力,培育新的优势,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细致做好社会托底工作,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展现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保持积极向上的奋斗姿态。永葆奋斗精神是共产党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是我们党克敌制胜、战胜困难、走向胜利的法宝。中国共产党人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有着宏伟的奋斗目标和不懈的奋斗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我们要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这需要我们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