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列研究所副研究员
云南省昆明市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文化平台、文化窗口,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门户城市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枢纽城市。立足于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体现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昆明应该不断推进文化交流,使文化发展和城市文化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重要竞争力和特色驱动力。围绕创意策划、机制探索、平台构建、项目推动、文化贸易等抓手,弘扬昆明城市文脉,创新交流方式,在互融互通、文化和合中使昆明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交流的平台、窗口与门户,成为区域性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心城市。
持续提升昆明文化品质。打造区域性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城市,昆明应该把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实施文化优先战略,形成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持续提升昆明文化品质,使昆明的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交流的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实施重大文化地标工程,规划新建一批重大文化设施项目,从不同层面体现城市的标志性形象。推进图书馆、博物馆“双馆”名城建设。推进文庙恢复性修建和市文化馆、市中心图书馆、市民族民俗博物馆、市民族文化宫、昆明美术馆、呈贡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昆明泛亚文化传媒中心、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泛亚艺术中心等十大公共文化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滇池泛亚合作永久性会址、滇越铁路主题公园等泛亚文化示范区建设;重点推进中华博物城、昆明玉器城翡翠宝玉石博物馆、东川群众文化体育中心等一批民族文化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古滇王国文化旅游名城、龙泉古镇抗战名人纪念馆、西南联大纪念主题公园等一批历史文化项目建设。
创新文化交流合作机制。从高层互动看,建立昆明与周边省市、国内发达地区乃至东南亚、南亚、西亚国家和友好城市的文化交流良性互动机制,加强沟通联系,建立友好关系,畅通合作渠道。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友好城市协商签订文化交流合作协议,包括规划未来双边文化合作项目,重视知识产权与专利保护,规范与保障双边文化市场健康发展,以及制定奖励文化发展的政策,为共同推进双边文化交流与合作确立更为明确的发展方向。在实施层面,依据文化交流合作协议建立两地文化交流协商机制,成立两地文化合作委员会,互设民间文化交流办事机构,负责处理与两地文化交流合作的相关服务。政府主要作为调节者而存在,从法律和政策上为经营者提供各种指导和帮助,建立更为密切、经常性和规范性的联系与往来机制。激发各类文化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形成服务与管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使各类文化主体自主建立固定的合作关系,推动文化交流活动的多层次开展。
搭建文化交流综合载体。在现有文化交流平台的基础上,争取中央和国家、云南省相关部门支持,承接国家和省级更多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文交流项目,形成一条促进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交流合作的“昆明渠道”,有力推动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依托昆明与南亚东南亚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资源,推动对外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利用各种展会、节庆、赛事的契机,宣传弘扬昆明优秀历史文化,推动和促进昆明城市文化“走出去”。强化昆明作为区域性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功能建设,营造一流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服务环境和条件,深化昆明与国际友好城市的文化交往,广泛开展文化周、文化节、广播电视周、跨国电视春晚等文化活动,稳步推进昆明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城市、世界其他城市间全方位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利用数字传媒、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建设、发展新兴城市文化传播网络,增强城市文化国际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的传播能力与水平,扩大昆明对外文化交流的覆盖面、推广力和影响力,搭建政府与市场、线上与线下等全方位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平台。
立足项目创新推进交流。按照市场竞争和影响力规律,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应该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国际知名文化品牌。加快把昆明建设成为各类文化要素的聚集地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高地,把丰厚的春城历史文化资源和特色经济资源转化为城市文化产业资源,加强人文交流对话与合作;深化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昆明国际旅游交易会、聂耳音乐节等国际文化活动,提升品牌效应;重点推出一批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风情品牌文化活动,以搭建博览会、国际体育赛事为平台与载体,稳步推进昆明区域性国际文化中心城市建设,持续推动对外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的品牌化发展道路。
依托文化交流机制,搭建可持续合作平台。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交流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在昆举办的全国性和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地区的特色文化活动,创造条件积极申办和引入各类国际、国内知名文化交流活动在昆举办,吸引国内外艺术团队和文化人才到昆明发展创业。倡导区域内国际文化领域开展理论研讨学术交流活动,相互借鉴、共同研究、齐力谋划区域国际文化合作发展,为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文化中心城市搭建可持续合作平台。依托昆明市友城平台,把文化交流项目纳入到友城合作的大框架下,形成“友城缔结到哪里,就把文化交流项目落地到哪里”的长效机制。
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加快文化产业升级。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文化经营机构的合作,鼓励昆明的文化企业到国内外兴办文化实体和进行文化贸易,培育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加快演艺节目拓展周边省市及国家市场的步伐。把文化创意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动力引擎,用文化资源和文化载体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扩大文化产业发展领域,整合相关资源,运用文化方式推动其他相关产业繁荣发展。改造提升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广告会展业等传统优势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创新、金融贸易、网络技术等结合,催生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创意设计业、现代传媒业、动漫游戏业、印刷包装业等新兴产业,做精做优珠宝玉石业、民族民间工艺品业等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升级更新。研究国外市场需求特点、消费习惯,强化文化亲缘性元素,创新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和合作模式,借助当地行业协会搭建文化贸易渠道。创建面向南亚东南亚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提升口岸通关便利服务。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打造交流合作引擎。完善项目策划、包装、推介、推进机制,加快实施一批文化与金融、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等行业融合发展项目,一批动漫影视、数字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项目,一批产业链长、关联度高的大型文化产业项目,一批具有产业拉动作用和示范效应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发挥重大项目辐射带动和引擎作用。把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国贸中心打造成昆明举办国际性、综合性和大型专业会展的主要承接地,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会展都市。发展“金木土石布”民族民间工艺品门类,建立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扶持工艺美术品交易市场发展,培育画廊、拍卖行、艺术家工作室、文化艺术中心等组成的工艺艺术品市场主体。重点推进以民族特色,时尚元素、异域风情为特色的文艺创作、文艺表演、视听艺术和文化交流等文艺演出业发展,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浓郁、艺术观赏性强的演艺精品。探索开展“一带一路”国际文化合作“春城论坛”、“一带一路”国际赛装节、“一带一路”国际民族民间手工艺大会活动,利用基于共同文化基因的国际节庆会展推动亲密合作。打造“空中文化走廊”。借长水国际枢纽机场建设、扩大国际航线的契机,将昆明文化、云南文化、中国文化植入国际空港和国际航线,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文化交流的空中廊道。
构建学术智库体系,保障深度交流合作。加强国内科研院所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发展多学科背景人才的队伍建设,壮大政策研究力量,为精确研判南亚东南亚形势、制定有效文化交流战略举措,提供强有力的学术研究和智力支持。与邻国的智库智囊、社会组织和社区民众进行广泛交流,了解社情民意。加大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学术研究、智库机构互访力度,有意识、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根据时事格局、国家发展、思想领域等推出研究选题,通过项目合作、课题研究等方式,促进学术机构、智库人士双边或多边的和睦相处、健康发展。
加强文化人才培育,增强持续发展后劲。以文化交流活动为载体,加强文化人才的培育。密切昆明与南亚东南亚国家艺术家、作家等文化专业人才的相互联系,以开展联合创作、双向交流、资源共享等活动为契机,提升文化人才的能力。通过昆明和南亚东南亚城市文化交流平台,加强文化专业人才的培育。通过互访、互培等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建立长远的人才合作模式,创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方式,培育造就一大批熟悉两地市场需求的文化产业人才。